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家庭經濟狀況如何影響了子女教育

家庭經濟狀況如何影響了子女教育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青少年與社會問題研究室助理研究員 劉保中

一、教育促進社會流動又在複製不平等

在現代社會,教育是促進社會流動的關鍵因素。對於年輕人來說,接受高水平的教育,意味著在未來更可能獲得理想的收入和地位,而且還可以通過教育非市場化的效果如改善健康、養育觀念、消費習慣、生活方式、個人能力等,來提高個體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貧困家庭子女寄託於「讀書改變命運」,通過教育實現階層的躍遷。但是,目前大量教育分層領域的研究也發現,教育作為社會下層向上流動的動力來源,在緩解或者改變著由於出身導致的不平等的同時,又在一定程度上塑造著不平等。這是因為上層家庭會利用各種資源優勢,確保子女獲得較多的教育機會,這使得教育又成為家庭階層地位優勢傳遞的再生產機制。因此,教育獲得的機會在不同社會階層家庭之間的分布是不平等的。

家庭背景對子女教育獲得和代際流動一直表現出影響,這在許多工業化國家都得到驗證。經濟和社會變革帶來的教育機會的擴張,雖然帶來了教育規模的擴大和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但是並沒有減少家庭背景在個人教育成就取得中所發揮的作用。「最大化維持不平等」理論認為,教育機會擴張會產生平等化效果,但這個效果要到達某個臨界點之後才發生,只有當優勢階層的入學率飽和後,家庭背景的影響才會降低。因此,個人能力不是子女教育成功的唯一決定因素,子女教育生涯背後是一系列家庭社會經濟背景特徵。因此,問題已不是父輩特徵是否會影響學生教育成功,而是影響的程度究竟是多少。

二、家庭教育投入是「教育-階層」再生產的重要機制

家庭教育投入,或稱家庭教育投資,在人力資本投資理論的框架內,通常被理解為家庭花在子女身上的教育費用。從廣義上理解,家庭教育投入是一個包含了多重面向的概念,既包括了教育支出、物質投入等貨幣性投入,也包括了教育觀念、撫養時間與精力的付出等非貨幣性投入。對家庭教育投入的考察,是打開教育再生產「黑箱」的關鍵鑰匙。家庭背景之所以對子女教育獲得起著關鍵性的影響作用,主要就是因為不同社會經濟背景的家庭在子女教育投入意願、投入能力和投入水平等方面存在差異,進而影響著子女的教育結果以及在學校的表現。

從對教育的重視程度看,來自更高階層地位的家庭期待子女能夠獲得更高層次的教育水平。父母對子女成就的積極性期待對於子女成長過程中的自身期望、學習熱情、教育和職業成就具有重要促進作用,來自「重要他人」的鼓勵成為實現代際資源傳遞的重要影響變數。父母的期待和觀念通過家庭社會化影響到子代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態度,子女通過代際互動習得了父輩的高教育期望水平,形成一種激勵性的心理能量,重視並發展自身學業。

從物質投入的角度看,高收入家庭比低收入家庭更能夠擔負起教育的成本和物質保障,如居住條件、學習環境、學習費用等等。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中國的教育事業也獲得長足發展,各級教育規模逐漸擴大,教育資源不斷優化,教育經費也在大幅提高,教育投資結構也發生了顯著變化。雖然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在逐步提高,占自2012年以來連續5年保持在4%以上。但是長期以來我國公共教育投資仍嚴重不足,隨著教育市場化帶來的教育費用的快速增長,個人家庭教育投資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公共教育支出的不足,卻也帶來了家庭負擔的教育費用逐漸上升。個人家庭教育投資本身就是教育投資的重要構成部分,加上中國公共教育投資不足的國情,使得個人家庭教育投資能力和投資水平對子女的教育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文化資本在代際間的傳遞也是教育再生產的重要原因,具有較高教育水平的父母,能夠為他們的孩子創造更多教育文化資源上的優勢以促進子代的學業發展和教育成就。家庭文化氛圍越好,子女也越容易從事促進成績的學習行為(如課外閱讀)。文化資本不僅包含了教育和知識的積累,還包括了父母的品味、喜好以及對現行教育系統規則的了解等,這些文化資本通過家庭社會化過程在兩代間進行習得、傳遞和內化。

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參與行為同樣存在著階層差異。具有更高社會經濟地位的父母會更多地涉入到孩子教育實踐中,其中涉入的方式和程度也有不同。父母參與對兒童的自我觀念、成長發展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在代際資源傳遞與階層再生產的過程中所扮演著重要「中介角色」,家庭社會經濟背景提供了孩子成長的結構性環境,但是父輩的經濟資本和人力資本優勢需要藉助積極的父母參與等形式的家庭社會資本,才能促進子代的更好成長。

三、做好弱勢群體子女的家庭教育幫扶

維護教育公平是國家針對弱勢群體家庭提供教育支持的基本政策理念,但是以往我國教育公平政策中,「家庭」基本是缺位的。以往的教育改革主要關注制度化教育中的公正,例如城鄉及地區教育資源配置的調整、針對欠發達地區優惠教育政策的制定等,作為學校教育系統有效支撐的家庭教育環節卻一直被忽視。「家庭教育」在近兩年逐漸被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國家有關部門連續出台了《關於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2015年10月)、《關於指導推進家庭教育的五年規劃(2016年~2020年)》(2016年11月)等文件,針對新時期我國家庭的教育投入進行引導和管理。為個體家庭進行科學合理的家庭教育投入提供指導,尤其針對貧困家庭、弱勢家庭提出可行的教育投入方案,是促進弱勢群體家庭子女教育發展的重要途徑,這需要針對家庭教育期望、教育支出和父母參與等教育獲得的中介機制變數施加政策影響。

首先,未來國家應進一步增加各級教育的公共投資力度,完善針對貧困生的補助政策。採取有效措施進一步減輕農村貧困家庭的教育負擔,保障農村家庭的教育支出。自2006年起,國務院深化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對農村學生實行「兩免一補」(免學雜費、免費提供教科書,對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補助生活費),出台農村學校公用經費基準定額,建立健全農村學校校舍安全和維修改造長效機制,極大地促進了農村教育發展和教育公平。此外,要通過改善國民收入分配機制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提高農村貧困家庭收入水平,保障其教育支出。

其次,提高貧困家庭、弱勢家庭的父母參與水平,在家庭教育方案上提供指導。在父母參與方面,中國家庭的父母參與水平尤其是在早期教育上的父母參與水平相對較低,一方面,中國家庭雖然具有重視家庭教育的觀念,但是缺乏系統的家庭教育的科學知識和教育方式,教育孩子同樣需要具備知識、能力和技巧,政府需要側重幫助低教育水平的父母提高教育參與的水平,改善子女教育的方式,建立「教育父母」計劃,改善家長對子代教育的方法以及促進良性的代際溝通行為。另一方面,我國社區和學校等機構對家庭教育的支持明顯不夠,而在美國和歐洲等地存在大量針對家庭和早期兒童進行各種輔導工作的公益機構、社區服務等,為家長提供孕前、孕後輔導,甚至出台嚴格的法律保證監護人具備撫養能力,國家應重視促進家庭與社區、學校、機構的合作,提升父母科學養育的能力。

一些國家和政府提供了家庭教育支持的政策範例。例如美國從 1965年起推行「開端計劃」,這是以追求教育公平,改善人群代際惡性循環的一個兒童項目。此計劃包括了為貧窮家庭提供物質性學習資源如玩具、書和雜誌,提供高質量的全天免費的教育性電視節目等兒童教育與發展服務,此外還包括了家長參與兒童教育服務,有專門老師幫助改善親子關係和養育質量。這啟發我們,為幫助弱勢家庭改善子女教育質量,政府和機構(學校)應幫助建立家庭支持子女教育的系統,例如家校合作計劃、家訪、父母信息提供、家長教育等,建立社區和學校的支持系統,改善父母教養和養育質量。

最後,尤其重視對兒童尤其是貧困兒童早期教育發展的幫扶。兒童早期教育的缺失和低質量會影響到兒童未來的一生。政府和社區應擴大兒童早期發展與教育服務,並儘快覆蓋所有的學齡前兒童。這些早期發展與教育服務,包括宣傳早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開展實際工作如創辦家長學校、母親學校,或舉辦各種學習班等,幫助家長掌握科學教育獨生子女的基本知識、技能技巧,全面提高0~6歲兒童家長和看護人員的科學育兒能力,大大提升學前家庭教育的理解與實踐水平,改進學前家庭教育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網 的精彩文章:

2月票房破100億,中國成為電影市場繁榮推動力量
蘇州5月初召開第三屆「文同杯」青年玉雕大賽

TAG: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