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遼之戰,宋朝仗打贏了,宋真宗為什麼還有簽澶淵之盟?
宋遼之戰,宋朝仗打贏了,宋真宗為什麼還有簽澶淵之盟?
大宋經過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光義兩個朝代,就到了宋真宗趙恆年間。宋太祖趙匡胤無疑是很厲害的開國皇帝,已經為大宋打下了半壁江山,可惜去世早了一點,等宋太宗趙光義即位後,也有太祖鋒芒,次年親征太原,滅了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後兩次攻遼,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都遭到失敗,後一次征遼時還被遼軍打得丟盔棄甲,帶傷逃回汴京。宋真宗於公元998年即位,當時他已經30歲,正當壯年。宋真宗登基前曾被封為韓王、襄王和壽王,是宋太宗的第三位兒子,於997年立為太子,第二年宋太宗就去世了,真宗在宰相呂端的支持下名正言順即位皇帝,是北宋的第三位皇帝。
真宗即位,當時也算天下太平,百姓歸心。但北邊邊關並不安寧,遼國契丹人,厲兵秣馬,時常野心勃勃,覬覦大宋。遼國為什麼老是騷擾大宋呢?原因是周世宗柴榮時,奪了遼國關南之地。列位不僅要問,這關南之地是怎麼回事?原來在北宋時期的關南,是指後周周世宗征遼時打下來的三州:即寧州、莫州、瀛州,因為宋朝繼承了後周的地盤,所以遼國認為關南之地是他們的,要歸還他們,但宋朝吃到的肉怎麼能吐出來?堅決不肯,於是遼國調集重兵,誓要與宋朝一戰。兩軍經過多次交戰,互有勝負。當時宋太宗尚有滅遼之心,親自率兵征遼,可惜剛復自用,不聽勸告,孤軍深入,中了遼軍埋伏,損兵折將,自己還中了箭傷,久治不愈,於第二年去世。
北宋時期局勢圖
宋真宗時,宋與遼還是談不擾,就繼續戰爭。景德元年宋朝與遼國在澶州相遇,寇相力排力議,力主抗戰,親邀真宗於澶州城督戰。真宗親臨城頭指揮,宋軍士氣大振,大勝遼寇,宋將張達用伏駑射殺了遼蕭太后之弟蕭撻凜,主將陣亡,即使女強人蕭太后再厲害,也無心再戰。連年征戰,雙方沒有討到好處,反而死了很多人,最後只好握手言和。當年,宋與遼簽了「澶淵之盟」和議,當時蕭太后派遼朝使臣韓杞隨宋朝使臣曹利用入澶州,面見宋真宗,索要「關南地」,怎麼老提這事?有本事你來搶呀!
遼蕭太后劇照
宋真宗當即嚴詞拒絕,但還是讓步了,說:金帛可得,決不割地。併當面再三囑誡曹利用在土地問題上絕不讓步。雙方最後議定:宋朝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今河北雄縣)交割,自此宋遼息戰。宋朝以金帛議和,雖然屈辱,但換取了北方的和平,後來契丹人幾十年內沒有侵犯宋朝了。
這裡大家心中有個梗,為什麼仗打贏了,反而向遼支付賠銀呢?原因是宋真宗根本不想再戰,澶州一戰,刀劍聲音猶在於耳,再加上遼一再聲稱宋佔了他們的關南之地,宋覺得理虧,只得賠些銀帛息事寧人。
其實這個時候局勢是宋朝最好的時期,北方經澶州之盟,停止戰爭了,而西北也很安寧,西北党項人李德明被宋朝授為定難軍節度使,封西平王(1005年),每年賜銀一萬兩、絹一萬匹、錢兩萬貫、茶兩萬斤, 李德明得此好處,對宋朝感激不盡。雖然李德明與回鶻、吐蕃連年征戰,但並不曾擾宋。
神秘的西夏
自遼國議和後,天下真的太平,宋真宗也志得意滿。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十月,宋真宗率領朝廷百官兩千餘人,自汴京出發,千乘萬騎,浩浩蕩蕩。興帥動眾,皇上這是要幹什麼?原來是東封泰山,歷代皇帝功成名就之時,常常要東臨泰山拜祭。宋真宗是想以此昭示皇恩浩蕩,天下太平。宋真宗封泰山神為「天齊仁聖帝」;封泰山女神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泰山頂唐摩崖東側刻《謝天書述二聖功德銘》。詔王旦撰《封祀壇頌》、王欽若撰《社首壇頌》、陳堯叟撰《朝覲壇頌》,各立碑山下。
沒有了邊境問題,少了戰爭,從此宋朝勵精圖治,發展生產,中原出現了自唐後少有的繁榮。
東嶽泰山
TAG:春風知道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