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先王仁政尚竭思 況著疏鈔救慧命

先王仁政尚竭思 況著疏鈔救慧命

膚見者,肌膚在表,所入不深,喻淺見也。淺見奚能測佛深義。而以救世心殷,頓忘其陋也。

心思者,心之官則思。堯舜之聖,尚竭心思。我何人斯,庸可忽也。

部類者,專談極樂,《大本》等五經也。文殊者,《文殊般若經》專稱名字一行三昧也。《雜華》者,以華嚴性海為宗,明教非權淺也。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

蓮池大師說,他有一種悲心——弘法救眾生的悲心,就頓然忘記了自己的「膚見」。

「膚見」之稱是蓮池大師的虛懷,想表明所入經義不深,是很淺表的見解。

「肌膚在表,所入不深」這句話來自禪宗的一個公案。達摩祖師到中土來傳教外別傳的心法,完成了這樁傳佛心印之事後,覺得因緣也差不多了,準備返回天竺,就與幾位弟子作最後的道別。

達摩祖師說:「看看你們跟隨我學,現在的見地如何呀?」就是想聽他們學法的心得。

道付比丘就起來稟告自己的心得,說:「如我所見,不執文字,不離文字,而為道用。」這在宗門是很重要的一個見地。達摩祖師聽了之後,說:「汝得我皮。」

尼總持(一位比丘尼弟子)說:「我今所解,如慶喜見阿閦佛國,一見更不再見。」達摩祖師說:「汝得我肉。」說明這見地進一步了。

道育比丘起來頂禮並稟告說:「四大本空,五陰非有,而我見處無一法可得。」達摩祖師說:「汝得吾骨。」

最後站起來的是慧可禪師,他上前頂禮達摩祖師,禮拜完就歸位了,默然,不說一個字。(你看這就很奧妙了。)

達摩祖師印可道:「汝得我髓。」所以這不二法門向上一路啊,不可言傳。

為什麼世尊拈花,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佛就印可: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付囑於汝?這就是以心印心,一說出來就不是那麼回事了。

維摩詰居士與文殊師利談不二法門時,那些菩薩、聲聞談了很多不二的道理,談到最後,維摩詰居士就默然了。默然才叫真說不二法門。

蓮池大師引用這個公案,說自己只是膚見,見地很淺,還沒有得到佛法的精髓。那這樣的淺見怎麼能夠測量阿彌陀佛凈土法門深廣的義理呢?

阿彌陀佛智慧所施設的這個法門,不僅凡夫不能測量,就是聲聞、緣覺、菩薩都不能測量,等覺菩薩也不能完全知道,是這樣一個唯佛與佛方能究竟的法門。

所以蓮池大師謙虛地說自己是救濟世人的心太殷切了,就頓然忘記了自己淺陋的見地。既然知道自己能力、智慧不夠,又想要做這個事情,就一定要竭盡心思、全力以赴了。

「心思者」,這個心的功能之一就是思考,思考是作為一個生命體的價值所在。

孟子曰:「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賓士天下。」是說即使是像上古堯、舜這樣的聖君,之所以能賓士天下,首先也是靠仁政。

蓮池大師說,這上古的聖君尚且要竭盡全力去思仁政、施仁政,那我只是一介凡夫,要做比堯舜之道治理天下還重要的救眾生慧命之大事,怎麼可能去輕忽它呢?怎麼可能不會竭盡全力去做呢?

這說明蓮池大師做這件事情的態度。一個人的態度很重要,是全力以赴,還是慢慢悠悠地做事,會有一個完全不同的結果。蓮池大師是竭盡心思地來作這部《佛說阿彌陀經疏鈔》的。

態度正確之後,方法上就是真的要把《佛說阿彌陀經》的義理完全地展開,那就是總收「部類五經」「文殊」「雜華」等。

「總收部類五經」是指專門闡述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的《佛說無量壽經》的五種原譯本。那麼在此《疏鈔》當中,蓮池大師對五本都有援引、涉獵。

「文殊」是指文殊一行三昧,是《文殊般若經》里講專稱佛名號來修行的一種三昧。

「雜華」指圓頓的華嚴性海(《雜華》是《華嚴經》的另一個名稱),蓮池大師要將《疏鈔》回歸到《華嚴》的十玄門。為什麼?因為《華嚴經》是大小乘都推崇的一部經典,它的境界太廣大了,妙用太不可思議了。

據說《華嚴經》剛流傳到西域各國時,有些奉行小乘佛教的國家,認為大乘非佛說,尤其這部《華嚴經》還是龍樹菩薩從龍宮裡面誦出來的,他們都不大相信,甚至要燒掉這部經,但奇怪的是這部經火燒不掉。把它拋到井裡去呢,不僅沒有被水浸掉,還在井下放光。

他們就覺得這部經可能還真的有來歷,趕緊撈起來放到經櫃里。當時他們將小乘經典放在上面,把《華嚴經》放在下面。但是第二天開櫃一看,這部《華嚴經》到上面去了,小乘經在下面。

第一次他們以為自己忘了上下的順序,就又把《華嚴經》放在下面,關上櫃門。第二天一看,《華嚴經》又到上面去了。這時候這些小乘國家的人才覺得不得了,這部經典一定要頂禮膜拜。

所以這部《華嚴經》是誰也不能否定的。《華嚴經》以性海為宗,性海就是實相、真如、一真法界、海印三昧,以無量不可思議的境界作為宗旨。

裡面包括華嚴的四分、五周、六相、十玄、四種法界,二十重華嚴世界海,以及無量無邊的香水海,都是從這個一真法界毗盧遮那的法身流現出來的,所以就叫「性海為宗」。

這個華嚴宗系,《華嚴經》所展開的毗盧遮那這樣的性海,是大不可思議的。

凈土法門《佛說阿彌陀經》與《大方廣佛華嚴經》同屬於圓頓之教,說明凈土之教不是權教、不是偏教、不是漸教、不是淺顯之教。這叫「分入《雜華》」。

敦 倫 盡 分 閑 邪 存 誠

諸 惡 莫 作 眾 善 奉 行

真 為 生 死 發 菩 提 心

以 深 信 願 持 佛 名 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安法師講凈土 的精彩文章:

一句佛號達寶所
何為「可憐愍者」?

TAG:大安法師講凈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