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讀《孟子》:侮奪人之君

讀《孟子》:侮奪人之君

原文

孟子曰:「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侮奪人之君,惟恐不順焉,惡得為恭儉?恭儉豈可以聲音笑貌為哉!」(《孟子·離婁上》)

①恭者:待人端莊謙遜的人。侮(wǔ):輕慢,侮辱。②儉:節儉。奪:掠奪。《說文》:「奪,強取也。」奪是用暴力或強制手段從別人那裡取得財物等。③惟:只。順:順從,服從。④惡(wū):疑問代詞,怎麼,哪裡。得:能夠。⑤豈:副詞,表示反問,難道,哪裡。可:可以。以:用。聲音:指說話的口氣和語調等。笑貌:笑容,笑顏。為:做,這裡是偽裝的意思。

譯文

孟子說:「待人端莊謙遜的人不輕慢侮辱他人,節儉自律的人不掠奪別人。侮辱掠奪別人的君主,就擔心別人不順從自己,又怎麼能做到恭敬節儉呢?恭敬節儉哪裡可以用說話的口氣和語調以及滿臉堆笑裝出來啊!」

讀後感

本章所討論的,是國君通常會有的兩個毛病。一是傲慢,二是貪婪。就內容看,大概是孟子有針對性的評論,然而語境缺失,難以還原。不過,孟子這番話是具有普遍性意義的。

本來,人與人之間的正常交往,應當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之上。但是,一旦出現地位上的不平等,雙方的心理均衡也就被打破了。於是在上位者便有意無意地產生了輕慢之心,從而造成對方的屈辱感。

其實,何止君主會如此呢,特殊的社會地位或身份,經常給人的內心造成虛假的幻象,令人產生莫名其妙的心理優勢,從而把自己擺到高高在上的位置,於是在與人交往時便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俯視的心態。

在任何時候都能夠以平常心平視他人,以禮自持,尊敬他人,是一種內在的修養。《荀子·解蔽》:「仁者之思也,恭。」始終謙恭有禮地待人接物,這便是仁者。

孔子的弟子有若說:「恭近於禮,遠恥辱也。」(《論語·學而》)一個人真正明白自己如何對待別人,也將獲得相應的回報。因此,恭是一種待人的態度,也是一種做人的態度。試想,一個言行舉止輕浮輕狂的人又如何能獲得別人的尊重呢?

孟子說的「儉」,同樣是一種人生態度。《說文》:「儉,約也。」「約」即嚴格約束自己。儉本指在消費方面嚴格控制自己的慾望,愛惜物力,不奢侈浪費。掌握權力的君主假如不具有儉約的意識和修養,那麼必將放縱自己的慾望,無止境地搜刮民脂民膏而不知收斂,驕奢淫逸、肆意揮霍而不知檢束。

說到底,「侮奪人」的行為,在君主內心是一種炫耀,是彰顯權力的力量。依靠炫耀權力來尋求存在感,獲取被人重視的快感,只能證明其內心的空虛無力。「惟恐不順焉」正是這種虛弱無力的寫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古人書 的精彩文章:

讀《孟子》:盡信書不如無書
讀《老子》: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TAG:讀古人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