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秦國南下滅巴蜀,蜀國為何屢次叛亂?

秦國南下滅巴蜀,蜀國為何屢次叛亂?

原標題:秦國南下滅巴蜀,蜀國為何屢次叛亂?


公元前311年開春,秦楚之間的丹陽之戰剛結束,秦惠文王去世,太子秦盪(嬴盪)即位,是為秦武王。



此時一場針對秦國的,蓄謀已久的叛亂髮生了,地點正是蜀郡。


六年前,秦軍入四川盆地,秦惠文王封原蜀國公子通國為蜀侯,任命陳壯為相國,張若為太守,兩個秦人輔佐蜀侯。

戰國中後期,各國的軍政分開,軍隊由將軍統領,內政由相國統籌,蜀國就是由張若為將軍統領整編後的蜀軍,陳壯則為相國治理巴蜀和監督蜀侯。張若和陳壯,一個在外,一個在內,成為蜀國實權代表。


蜀侯通國敢於謀反,有著另外一個誘因。秦國入川這幾年,楚國方面頻頻派人聯絡蜀侯通國,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共同對秦國發難。現在丹陽之戰剛結束,楚國正準備與秦國打一場規模更大的藍田之戰,楚懷王約蜀侯通國一起,給秦國製造麻煩。


蜀侯通國清楚,要讓楚國與秦國打一場傾國大戰,這種機會幾十年也沒有一次,眼前則是兩年內連續兩次。第一次錯過了,難道再錯過第二次?


但蜀侯通國究竟有無實力,在四川盆地謀求獨立呢?這並不是一個是非判斷題,就如一個高中生有無可能考進名牌大學,努力則有可能,不努力絕無可能!蜀侯通國的情況也是如此,努力則有可能重新建立一個王朝,不努力則繼續充當傀儡。


蜀郡的軍隊,數量不下二十萬,絕大多數是本地人,但蜀軍中的中高級將校,大部分都是秦惠文王派來的秦人。蜀軍的最高統帥,即蜀郡太守,則是秦惠文王很信任的青年將軍張若。


蜀侯通國要想在蜀軍當中,自上而下發動兵變,完全沒有可能。秦惠文王當初設計的這一套規則,牢牢控制住蜀侯。



表面上看,張若控制著軍隊,陳壯把控著朝堂,蜀侯通國只不過是瓮中之鱉,可以活的很久,卻沒有自由可言。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短短的幾年時間,蜀郡小朝廷的相國陳壯,居然被蜀侯策反了。


陳壯每天與蜀侯在一起,站在他的角度看,自己不過是秦國的一個外臣,在秦國的朝堂中根本沒有位置。如果蜀國能獨立出來,他就能得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誘惑難擋。

既然蜀侯通國策反了相國陳壯,蜀郡獨立的可能性就成幾何級數增加,從原來的0.01%變成了20%。蜀侯與陳壯密謀,先智取,再武力跟進。


第一步,送一份祭品給秦武王,毒死他。由於秦武王年輕,沒有子嗣,秦國必然會變成諸公子爭位的局面,咸陽不會派兵來平定叛亂,蜀國當可乘機獨立。


第二步,號召蜀軍中的蜀人兵變,恐怕張若根本控制不了蜀人數量占絕對優勢的蜀軍。


第三步,召蜀郡西南部丹、犁等部族發兵來支援蜀軍。丹、犁等部族位於金沙江上游,與蜀國保持了幾百年的友好關係,秦國入川之後,卻忽視了與這些少數民族的關係。


計議已定,蜀侯通國立即開展第一步。


古代祭祀用的祭品,是被看做神靈賞賜的食物,雖然時間久了有可能過期甚至發霉,但受贈人一般還是會吃掉一部分,以示對神靈的敬畏。



就像當年晉國太子申生進貢祭食,晉獻公也必須食用,這才有了傾城驪姬下毒的故事。這次蜀侯進獻祭品,也在祭食中下了劇毒。


如果說秦武王年少還稍顯稚嫩,但他的母親,那位魏國公主,陪伴秦惠文王這麼多年,執掌後宮也有近二十年,可不是那麼好騙的。


秦國太后讓宦官先食用祭食,宦官立即臉龐抽搐,七竅流血,滿地打滾而亡。

太后見到這個場景,暴怒,等不及邀請秦武王,立即招來司馬錯將軍,如此計議一番,這才請兒子帶著虎符過來寢宮。


蜀侯通國要謀反的消息,通過各種渠道,不斷飛入秦國朝堂,有的是謠言,有的是事實。司馬錯將軍在咸陽可憋壞了,整整一年多,丹陽之戰打的如火如荼,他和數萬大軍卻被秦惠文王強留咸陽,只為隨時可能出現的蜀郡叛亂。


在丹陽之戰最為激烈窒息的時候,秦惠文王始終沒有調動司馬錯和咸陽的數萬守軍。現在丹陽之戰結束,秦國的兵力闊綽得多,司馬錯得到五萬大軍,兵發蜀郡。


蜀郡方面算準了日期,當祭食送到咸陽王宮的那一天,如期發動兵變。蜀郡各地低級別軍官,在得蜀侯通國號召之後,紛紛帶領蜀軍發動兵變。


蜀郡太守張若,這個時候成了萬眾矚目的焦點,他能否控制局面,等待咸陽派來的援軍,這點尤為重要。


這幾年張若在蜀郡,重建成都城,並且對蜀郡的兵力進行了布置。



秦國在蜀郡有一萬多秦人將士,張若將大部分秦人安置在成都城,只派少量秦人到各個城邑擔任城守。


成都城內兩萬餘將士,其中一萬餘人是秦人,另一萬則是蜀郡當地軍士。張若精心挑選一萬蜀人軍士進入成都戍守,這些蜀人都是平時擁戴秦國統治,表現良好的軍士。為了嚴格控制這些成都城內的蜀人軍士,張若將他們的家屬接到城內安置,解除他們的後顧之憂,同時有監控要挾之意。


幾天之內,蜀郡各地兵變不斷,許多城邑的軍士殺了秦國派來的城守,宣布脫離秦國,效忠蜀王。唯有成都城,在張若的控制下,堅如磐石。

聚集在成都城下的蜀軍越來越多,一旬(十天)過去,已經有超過八萬人馬聚集到成都城下,形勢非常緊張。


蜀侯通國已經提前離開成都城,此時他與相國陳壯正在成都城外,召集著各地趕來的蜀軍。


張若已經得知蜀侯通國向秦武王下毒,他一方面加強城防,等待救援,另一方面做好與成都共存亡的心理準備。


現在所有人都在等待咸陽傳來的消息,包括成都城下的蜀軍。


隨著司馬錯的大軍入川,懸念很快解開,叛亂的蜀軍一部被擊潰,秦國大軍離成都城已經不遠了。



成都城下的叛軍大帳之中,蜀侯通國苦瓜臉,踱著方步,來回在賬內行走,卻是一個辦法也想不出。秦武王沒有被毒死,意味著他自己離死亡就不遠了。


張若令人向叛軍射入竹簡,寫明秦國大軍很快就至,希望叛軍投降,投降者免罪。


叛軍之中意志不堅定的將校,聞秦軍將至,已經帶領本部人馬返回駐地。


跟隨蜀侯叛亂的幾個朝堂官員,包括相國陳壯,多是秦國派來的人,此刻都在給自己盤算,看怎麼與蜀侯撇清關係。

相國陳壯倒是非常冷靜,拱手向蜀侯通國道:「侯爺,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相國陳壯做了一個砍頭的動作。


蜀侯將信將疑地看著相國陳壯道:「我國之兵,真能抵擋秦國虎狼之師嗎?」


相國陳壯氣定神閑道:「侯爺放心,萬無一失。」說罷陳壯擊掌三下,帳外立即閃出一隊禁衛,不由分說就用戈矛刺向蜀侯…


事畢,陳壯立即派人,將蜀侯通國的首級送往成都,向張若邀功。


張若一面派人好言撫慰,一面派人將此事報於司馬錯將軍。


司馬錯當年力排眾議,立主入川,眼光也不是一般毒辣,豈能被蜀相陳壯給忽悠了。他兵抵成都,迫使叛軍四散,將蜀相陳壯,來了個就地正法。


成都城下的蜀軍雖然四散,但有一隻軍隊,由四川西南的丹、犁等部族組成,在成都附近與秦軍交鋒一次,在明知實力不如的情況下,撤回西南。


丹、犁等部族,是金沙江流域的原住民,世居山地險要,與原蜀國和平相處,如今則對秦國管轄下的蜀郡領土蠢蠢欲動。金沙江是長江的上游,金沙江流域在到處是深谷,地勢險要,歷來是兵家要地。


歷史上發生在金沙江流域最著名的戰爭,當為三國時期,諸葛亮沿著金沙江南進,七擒孟獲。到清朝太平天國時期,石達開在這裡與清軍遭遇,清軍憑藉天險擊敗石達開。民國時期,紅軍也在這裡四渡赤水,強渡金沙江,完成長征途中極為重要的一環。


雖然地處邊緣,金沙江流域,無可爭議是一個兵家必爭的險要地方。


司馬錯將軍統領大軍南下四川,為了這場叛亂,他連丹陽之戰都錯過,自然要徹底解決蜀郡的叛亂才肯罷休。


司馬錯毫不含糊地繼續揮師南下, 在金沙江流域,打敗當地的丹、犁等部族,逼迫他們稱臣。


蜀郡的叛亂,這才告一段落。太守張若安撫蜀民,對參與叛亂的將校既往不咎,以仁義治蜀郡,這一招很管用,蜀郡叛亂的火焰很快熄滅。


此時藍田之戰已經開打,秦國關中的局勢非常兇險,為了牽制楚軍,司馬錯統領這支秦軍進入巴郡,猛攻楚國佔據的涪陵。


秦國南下巴蜀之後,巴國舊都江州為秦國所佔,而另一個舊都涪陵則早前為楚國所據。


楚國在涪陵部署的兵力,也有一萬人,涪陵是作為進攻秦國所佔巴蜀舊地橋頭堡的,不過秦國還是率先發力,拔掉了楚國涪陵這個跳板,讓楚國失去四川盆地的據點。


司馬錯在兵力占絕對優勢的情況下,攻克涪陵,也給關中藍田大會戰的秦軍幫了忙。


回頭看蜀郡的這場叛亂,只是一次叛亂這麼簡單嗎,它有沒有深層次的原因,蜀國又會不會反覆叛亂呢?


新即位的秦武王,肯定沒有仔細考慮這些問題,因為秦武王是個極度好戰的國君,在他眼中,有叛亂就有鎮壓,一切以拳頭說話。


公元前308年,蜀郡叛亂髮生三年後,秦武王再次分封一位蜀侯煇,這位蜀侯也是蜀國宗室,秦國還是保留了蜀國的高貴血脈。


秦武王對蜀侯的「仁慈」,並未換來蜀侯的知恩圖報,蜀侯煇從上任伊始,就著手進行一次更大力度的反叛。


公元前301年,蜀侯煇即位七年後,利用秦昭襄王即位不久,齊、魏、韓準備出兵秦國之際,秦國政局不穩,帶領他的子民發動蜀郡的第二次叛亂。


令人詫異的是,此次追隨蜀侯煇叛亂的大臣,大多是秦人,他們在蜀侯手下當了幾年臣子,馬上翻臉不認秦國,協助蜀侯煇造反。


這些秦國舊臣也來反秦國,除了蜀侯煇許諾給他們的利益誘惑,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什麼?


蜀國古老富庶、物產豐盈、文化久遠、底蘊深厚。蜀國的人口遠少於今天四川省人口,可耕種的土地卻跟今天差不多,因此蜀國人人有其地,只要勤勞就能致富。秦國的軍功爵位制中的戰利品對蜀人來說,根本沒有吸引力。


蜀國人與世無爭,是由於他們本身就很富足,大量的肥地都開發不完,自然沒有興趣冒著生命危險,到外面去爭奪還不如蜀國的土地。


歷史上也從來沒有出現一個蜀國政權統一天下,包括三國時期劉備建立的蜀國,早期大批外來將士還渴望對外擴張,等到第一代將領紛紛過世,後來的蜀人就完全沒有外戰的進取心了,失敗其實已經是冥冥中註定的。


蜀國的文化,顯然與秦國全民皆兵的制度格格不入,矛盾深重。

秦國官吏追隨蜀侯一起叛亂反秦,也從側面反映,無論秦人還是其他人,都愛好和平,富足安定的生活,對任何人都有吸引力。


如果秦昭襄王能夠重視蜀國叛亂的根本原因,及時修訂國策,或許能避免後來蜀國的再次叛亂,也可避免秦始皇死後的全國性大叛亂。但秦昭襄王顯然沒有掌控到蜀國叛亂的根源,或者即使認識到也不願改變現有的制度。


第二次叛亂髮生後,蜀郡太守張若雖然有十萬大軍,但是蜀人居多,無法控制叛亂的局面。秦昭襄王再次令老將軍司馬錯下巴蜀平亂,殺蜀侯惲,並將追隨他的二十七個文武大臣斬首。


又一次蜀郡叛亂,平定了。


兩次叛亂,表面上是蜀郡舊勢力利用秦國外戰的機會作亂,一次是在藍田之戰前夕,一次是函谷關之戰前夕,秦國當局認為這是一種偶然現象。


秦昭襄王任命蜀侯煇的兒子綰為蜀侯,繼續著對蜀郡的統治。



令人不解的是,即使秦昭襄王對蜀郡的叛亂既往不咎,十多年後蜀侯綰還是再次發起叛亂。那次叛亂徹底激怒了秦昭襄王,他徹底廢止開明王朝,不再立任何蜀侯,從此只派張若為蜀守。

秦國先後殺死三個蜀侯,鞏固了對蜀郡的統治。然而蜀國叛亂的深層次原因卻被忽略了,間接導致後來秦統一後全國範圍內此起彼伏的反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圖帝 的精彩文章:

關羽與黃忠惺惺相惜,卻在歡慶時公然翻臉,莫非對劉備不滿?
社會主義國家美女,老公竟是美國總統,可惜離婚了

TAG:地圖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