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1天33萬斤!拼多多如何幫貧困戶賣大蒜

1天33萬斤!拼多多如何幫貧困戶賣大蒜

一斤大蒜,如何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快的速度,從地里直達你的餐桌?

傳統零售批發中,這斤蒜要歷經「重重關卡」,才能順利抵達你的餐桌。農民—販子—批發市場—超市/菜市場—你,足足有五六個環節,而且每層還得加價30%以上。

所以,如果你到超市購買,在地頭1元/斤的大蒜,則變成了8元/斤。中間的7元,則支付給了這條漫長交易鏈。

但是新電商拼多多的闖入,打破了原有的體系。

拼農場下的C2B模式,讓農貨從田間直發餐桌,降低了中間流通成本,也在最短流程中保證貨品新鮮。

4月25日,拼多多在「一起拼農貨」開放日活動上,解析了「便宜有好貨」的商業邏輯。拼多多聯合創始人達達還宣布,今年要投入100億元營銷資源,深入500個農業產地,扶持1萬名新農人,解決農業供應鏈的貨源與交付難題。

━━━━━

5斤只要9.6元,「承包」2000畝出口蒜

凌晨四點,河南中牟縣刁家鄉,52歲的王金玉手持著小鏟,半跪在地里。

面前4畝蒜田,是他家的主要收入來源。最近新蒜上市,王金玉每天要勞作近10小時。

這一天中,他要保持半跪的姿勢,在田間挪動無數個來回——挖蒜、剪蒜桿、去蒜根、裝袋,要刨出地里全部的蒜頭,這樣一套工序最少要重複15萬次。

往年,12小時後,這些剛出土的鮮蒜,將會被販子收走,在全國各個批發市場短暫集散後,送達超市、菜市場,進入千家萬戶。

但超市的售價,已經與王金玉無關。他家今年的收成,都寄托在蒜販子口中浮動的數字上。

「去年的早熟蒜,一斤能賣兩三塊錢,今年估計也就賣一塊錢。」 王金玉說,上門的販子,都開不出價格,即便按1元的價格全部賣光,也才能賺1.5萬元,「下個月新蒜大量上市,價格估計還得往下跌。」

根據農業農村部數據,今年4月,國內大蒜批發均價下跌了59.11%。而國內最大的批發市場北京新發地的數據顯示,日前鮮蒜的價格,已經跌到8毛一斤。

儘管「中牟大白蒜」是中國地理標誌產品,出口量一度達到全國1/3,今年的種植面積更是達到50萬畝,但蒜農面對惡化的行情束手無策。

中牟縣扶貧辦工作人員介紹,全縣還有546家貧困戶的2000畝大蒜,每畝產量預計3500斤,「蒜價再跌下去,農民可能連本錢都收不回,貧困戶的日子會更苦。」

但在拼多多上,中牟大蒜找到了新銷路。

4月25日,拼多多上線公益項目「一起拼農貨」,中牟大蒜首批入駐。當天,這批2000畝的出口級優質大蒜,將以5斤9.6元的價格,從田間陸續發向消費者餐桌。

在拼多多平台的支持下,新農人商家「以果感恩」還優先包銷546家貧困戶的大蒜,將節省下的中間成本讓利給農戶,以每斤高出市價0.15元的價格收購,僅此溢價便為貧困戶增收100餘萬元。

拼多多數據顯示,當天幫貧困戶賣出4.7萬筆訂單,共銷售大蒜33.64萬斤,總銷售額達到55.7萬元。

━━━━━

C2B供應鏈,打通「便宜有好貨」

離新鄭機場30公里的倉庫中,一袋袋還帶著泥土的鮮蒜,在熟練工人的操作下,進入自動化的大蒜分揀機,分揀出堅實飽滿的蒜頭後,迅速打包、裝箱,進入物流網路,發給全國的消費者。

這批產地直發的訂單,與出口東南亞、歐洲的大蒜,都來自同一塊土地、同一條分揀線。但價格僅為1.92元/斤,相當於超市1/4。這種價格空間能實現「便宜有好貨」,訣竅同樣是極致壓縮供應鏈。

「2000畝的訂單,相當於幾十個大型超市同時採購。批量採購和運輸,能讓成本直線下降。」張銀傑算了筆賬,此次訂單量約為140萬筆,都是從產地直發消費者,中間沒有傭金、廣告、流量費用。

同時,他還主動拆解了一斤大蒜的成本結構:種植成本0.69元、快遞成本0.7元、包材成本0.16元,折算後利潤約為0.37元/斤。

這對農戶和消費者都是一項最優解——幫助農民解決了銷路問題,帶去了200多萬元利潤。消費者也幾乎能以成本價格,足不出戶買到出口級優質大蒜。

這種模式,也被更多產地複製。111萬單的芒果、83萬件的百香果,從雲南、廣西、河南、海南等產地的田間地頭,源源不斷發往消費者餐桌。

「以最小的成本直達消費者,這讓農產品的C2B規模化成為可能。」拼多多聯合創始人達達說,當消費者分散的需求,變為規模化採購後,直線降低了流通成本。同時,這種供應鏈還能實現邊下單、邊採摘、邊發貨,在最短的流程中保證貨品的新鮮。

━━━━━

打造「拼農場」,幫產地賣出「爆款」

在過去兩年中,達達幾乎跑遍了國內的生鮮產地,新疆阿克蘇蘋果、四川蒲江獼猴桃、江西贛南臍橙、海南火龍果,對於每一個地理位置,他能迅速準確報出對應產品。

「產地頭疼的問題,依舊是需求信息。簡單來說,北京、上海、廣州消費者最喜歡什麼水果,這個信息產地是不掌握的。大量的生產者還是在隨大流,什麼價高種什麼。」達達說道。

在傳統流通鏈路中,農民和消費者之間缺乏直接對接,供給信息要層層傳遞。一旦信息滯後,產地預判錯了市場,便會引發連鎖反映,出現「豬周期、蒜你狠、向前蔥」等周期陷阱。

就此,拼多多正在探索建設農產品大數據平台,將消費信息反向輸出給產地,讓農戶、商家第一手獲知消費區域喜好、品類需求等信息,及時按需備貨。

在拼多多上爆紅的乾果品牌康夢,就是依託消費數據,迅速抓住市場空缺後崛起。

康夢負責人介紹說,他們運營過程中發現,拼多多用戶對於性價比敏感。於是,他們便聯合東北產地,以28.9元/斤的價格,做出一批飽粒小仁的東北松子。個頭稍小一點,但果仁依舊飽滿,口感也不受影響。

截至目前,這款爆款的東北松子,已經在拼多多上售出242萬件,賣出近7000萬元的銷量。 而拼多多的「少sku、高單量、短爆發」模式,讓更多產地集中數款產品,打造出一批批的「爆款」農貨。

「集中前端消費需求,再告訴產地要什麼貨,讓田間到餐桌的信息無縫流通。」達達說,在將來,這些數據還可以反哺供應鏈,指導產地農民改善種植結構,「比如告訴產地農民,哪個品類轉化率、評價較高,哪個品類還存在市場空白等。」

━━━━━

投入100億,「一起拼農貨」扶貧助農

在改造農產品供應鏈的同時,拼多多還在介入農業上游。

4月25日,拼多多還公布了「一起拼農貨」的扶貧助農計劃,將投入100億元營銷資源,深入到500個農業產地,扶持起1萬名新農人。

達達表示,這筆投入的目的,是為了解決貨源和交付兩大難題。 「國內有1700多個地標品牌,但都是地理概念,缺乏真正的商業品牌;產地有大量的好貨,但因為物流交付問題,終端品質難以把關。」

據了解,今年拼多多將投入100億的營銷資源,在500個產地嚴格選品,幫助優秀農貨建立商業品牌。同時,利用平台規模優勢整合資源,為產地提供分揀、物流、包材一體化解決方案,並聯合第三方共同投資薄弱環節。此外,拼多多還將新培育1萬新農人,通過這些更年輕的商業組織,帶動更多產地建起標準、品牌。

「只要商品符合』便宜有好貨』邏輯,拼多多將拼盡一切流量去推。我們希望通過這種形式,不斷改造傳統農業供應鏈,培育出下一個佳沛、新奇士。」達達表示。

值班編輯 花木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京報 的精彩文章:

58集團CEO姚勁波:建議規範租房市場,保障「租」有所居
北京雨中即景:路人猝不及防「花式」避雨

TAG:新京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