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花了10個月,尋訪千名刀客,鍛出一套中華家刀
文/百匠君(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多年以後,他依然會想起那些水汽蒸騰的遙遠午後:大大小小、長長短短、圓圓扁扁的數條鋼鑿子,起爐、鍛打,通紅的鑿子伸到裝了山泉水的木盆里,「噝」得一聲,水面迅速騰起大量蒸汽來。升騰的水汽後,是一個少年興奮明亮的雙眸。淬火的瞬間,是他最喜歡的童年記憶。
他迷戀鍛鋼淬火,他迷戀刀。
他名裡帶「鋒」,但是朋友更喜歡叫他「刀哥」,大家說,他專為做「刀」而生。
他叫邱小鋒。
邱小鋒與刀的緣分由來已久。
他出生在湖南省邵陽市洞口縣的一個「工匠世家」。從孩童時代起,邱小鋒就一直有著「攜刀闖江湖」的武俠夢,他分外迷戀鍛鋼淬火,經常跟著長輩進出工坊,看他們一錘一鑿地打磨器具,而他關於刀的夢想,就像炭爐中的鋼材,在鍛打中漸漸有了雛形。
2015年,當邱小鋒放下高高在上的中美EMBA高管身份,開始自己的漫漫創業路時,他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做一個「刀匠」。
10個月,邱小鋒跑遍了周邊10個城市,為1000多戶人家提供免費磨刀服務。朋友們說他「瘋了」,但是憑著這股「瘋勁」,邱小鋒深入了解了中國家庭用戶的用刀習慣、握刀方式、使用場景等,將用戶的使用感受、反饋意見一一總結歸納。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磨了1000多把刀之後,邱小鋒從一個門外漢逐漸蛻變為一個「新刀匠」,他對高品質廚房刀具也有了新的覺悟。
他全國尋訪專業的手工刀匠,一頭扎進工坊里,與匠人們一道手工鍛打刀具,鑽研工藝,反覆修改設計、利用給用戶磨刀機會再測試、再修改、再驗證……過去3年里,被邱小鋒的瘋狂「逼走」的刀匠數不勝數,「我們做了幾十年刀,真是沒見過你這麼煩的」。
但就是這股「煩」勁,或者說,正是憑著這一腔執著,才有了中華家刀的出爐。邱小鋒寫下《中華家刀》,第一次對中國家用廚刀的文化特徵、設計特徵、製造特徵進行了總結。
提起餐廚刀具,很多人說西式廚刀、日本廚刀好用,對傳統的中式菜刀嗤之以鼻。但是,當他們興緻勃勃地購入西式、日本餐廚套刀後,往往會發現刀用著不稱心、不順手,大大限制廚藝的發揮,影響下廚心情。刀本身沒毛病,那麼問題出在哪兒呢?
餐廚用刀與飲食文化密切相關。西方以肉食為主,刀法主要為滑切、鋸切、剔塊,因此廚刀鋒利、輕便;日本料理以海鮮為主,因此廚刀細長而尖,便於剔片。但是中國菜對食物的處理多是動作自上而下的切、片、剁、砍,用刀習慣、食物種類等都與西方、日本大為不同。因此,西式、日式廚刀雖然好用,進入了中式廚房卻依然「水土不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做出好吃的中國菜,還得選用中式廚刀。
普通的菜刀通常是大工廠機械批量化生產,雖然效率高,但難免會出現刀胚密度不勻、雜質多、硬度差、細節設計與加工忽視中國用戶習慣等問題,直接影響壽命和使用體驗。正因如此,許多人對中式廚刀的詬病集中在易鈍口(硬度差)、握持感差(重量重心等人體工程學設計不合理)等方面。
為了提升刀具韌性與硬度,延長使用壽命,「中華家刀」全部由專業刀匠純手工鍛打,從刀坯原材到鍛打錘鍊,再到磨刃開鋒,經過多達52道工序才得以面世。每一把刀都有專屬的編號,每一柄中華家刀都是獨一無二的孤品。
手工鍛打最為考驗刀匠的耐性和專註。反覆燒、反覆打,說來容易,但是敲敲打打,一起一落,熾熱的炭爐「呼哧」作響,淬火的水汽蒸騰而上,每一步都考驗著刀匠的技術、體力和耐性。刀坯歷經上千度的高溫煅燒、數千次的手工鍛打,將鋼材里的氣孔、沙眼、雜質都一一擠出,因此同時具備了高硬度與高韌性,最終在匠人手中被賦予了靈魂。
中華家刀經過千人試刀,以「做出最順手的刀」為目標,將人體工程學設計做到了極致,具備「刀身寬、刀背厚、刀刃薄、刀體重」等特點。
刀身寬,意味著切菜時切片薄、勻、大;刀背厚、刀刃薄,構建完美的楔形,切、剁更流暢;刀體重,借刀身自重可輕鬆「跳切」,使用更省力。「一體龍骨」的設計大大延長了刀的使用壽命,實木柄既牢靠又美觀。
手工鍛打中華家刀套裝
(活動時間:4月24日18點-4月30日24點)
※吳曉波帶你去看家居黑科技:做菜都像開車一樣有導航
※韋森:中國經濟已快速增長三四十年,降速是必然的
TAG:吳曉波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