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品讀攝影經典,提升攝影審美之二——《等待救濟糧》

品讀攝影經典,提升攝影審美之二——《等待救濟糧》

一幅照片為什麼可以被譽為攝影史上經典名作,一幅照片為什麼可以擁有改變世界的力量。方小白攝影課堂精心製作了《品讀攝影經典》有聲攝影課程,選取了三十多幅世界經典攝影名作、近現代攝影大師作品,為大家一一品讀。一方面,我們解讀這些名作本身,另一方面,我們也試著探析名作背後的攝影大師,探析他們的攝影思想,他們攝影的經典理論。品讀攝影經典,目的在於通過大師作品提升我們的攝影審美、提升我們的攝影思想。

↓↓↓點擊播放聲音↓↓↓

(建議您把聲音調大感受白渡同學聲音的魅力)

品讀攝影經典,提升攝影審美!大家好,歡迎來到方小白攝影課堂,我是方老師的學生白渡。今天我們給大家分享的攝影作品是——《等待救濟糧》,這幅作品描述了一群災民在一個巨大的廣告下拎著大大小小的布袋,排著整齊隊伍等待領取救濟糧的畫面。

這是一幅在攝影史上極有影響力的攝影作品,它在《生活》雜誌上發表後引起了強烈反響。這幅作品是美國著名女性攝影師瑪格麗特?伯克?懷特拍攝的,她被列入全美10名最著名的女性之一,曾被特倫斯?海斯稱為「150年藝術史中最無可爭議的最著名攝影家」。

這幅作品的最大特點就是把攝影中的對比和諷刺運用到了極致,這幅作品的對比有很多處:一是內容對比。廣告牌上的文字是「沒有一種生活方式比得上美國生活方式」,車頂上的黑字是「全世界最高的生活水平」,而下面正是排隊領取救濟糧的災民,現實和宣揚的生活有著如此大的差別。二是人物表情的對比。排著長隊領取救濟糧的飢餓災民們滿面愁容,而廣告牌上一家人其樂融融,滿面笑容,連小狗都從車窗里探出頭來;三是黑白對比。災民的深色衣服與淺色廣告牌形成對比;四是膚色對比,汽車裡生活幸福的都是白人,而排隊等待救濟糧的大多是黑人。懷特在畫面中運用的褒貶對比的藝術手法將一褒一貶的事物組織安排在一幅畫面中,把她自己對這些事物褒獎和指責的思想充分表達出來,入木三分地說明了美國貧富懸殊的社會本質和存在著嚴重的種族歧視,同時也辛辣地諷刺了美國吹噓的「美國生活方式」,深刻地揭露了「全世界最高生活水平」的畫面。從中我們也看到了攝影家對美國社會現象的看法、態度和對被壓迫者的同情。

瑪格麗特·伯克·懷特總想使自己的照片變的完美。她常常不滿意自己過去拍攝的照片。她會看著那些照片,找出失敗的地方,或者她覺得不對勁的地方。達到完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她的這一工作方式在許多事情上得以體現。她曾經說過:「一張照片成型的時候只是一瞬間,瞬間之後,它就永遠消失了。我的記憶中充滿了那些消失的圖片。」除了《等待救濟糧》,她還拍攝了很多膾炙人口的佳作,例如《透視俄羅斯》、《你已看到他們的臉》、《通往自由的路上:新印度研究》等。

1952年,懷特患上了"帕金森"病,但她仍然沒有停下自己的腳步繼續為《生活》雜誌撰寫文章。1957年之後,她的病情加重,再也無法從事攝影工作,但她仍然沒有停下來。她從來不承認失敗,她說:"是的,我要盡量客觀地去面對事實。但是,我決不向疾病屈服!"她雖然不能攝影,但仍然可以寫作,在這期間她完成了一部極為暢銷的自傳體小說《自畫像》,同時還繼續為《生活》撰寫文章。儘管在1957年之後,懷特與又與病魔進行了14年的艱苦搏鬥,先後做了兩次腦手術,但效果並不理想,她最終於1971年病逝。懷特說:"我所走過的道路,我所進行的事業,絕不是出於偶然……這一切都是根據我自己的意願設計出來的。"在她最後的日子裡,她吃力地寫道:"一個人只有通過他的行動才能使其一生變得完整……你必須對你所做的事情以及你所影響的人負責。在你的生命結束的時候,只有你所做的工作顯示出你存在的價值。

戰爭也好,疾病也罷,都不能阻止懷特去戰勝它的決心。她一生都在不斷的行動,不斷的戰鬥,並最終成為了攝影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瑪格麗特?伯克?懷特通過行動使人生變得完整,通過戰鬥讓人生更加精彩,她是20世紀攝影界當之無愧的女戰士。

好了,今天《品讀攝影經典》內容就到這裡,感謝大家收聽。更多原創教程,歡迎大家關注我們的微信和微博:方小白攝影課堂,來跟方老師學習攝影吧。下一期我們將給大家品讀另一幅攝影經典《男孩》,歡迎再次收聽!

(圖文版權歸作者所有,如轉載請與公眾號客服聯繫授權,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方小白攝影課堂 的精彩文章:

如何善用漸變工具,簡單搞定大光比風光片——方小白調色高手系列之七

TAG:方小白攝影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