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戰國時六國人才遠比秦國多,為什麼最後卻輸給了秦國?

戰國時六國人才遠比秦國多,為什麼最後卻輸給了秦國?

賈誼的名篇《過秦論》之中有這樣一段話:「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眾……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於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可以算作是對這個問題的一個回答,在賈誼看來,六國合縱政策和攻秦戰爭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天下諸侯已困矣,用現代漢語來說,就是天下的其他諸侯國已經疲憊不堪,只能用割地、賠款來避秦的鋒芒。與秦相比,天下諸侯的「困」可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與秦相比,各國的變法都不夠徹底。秦商鞅變法廢井田、開阡陌,獎勵耕戰,實行郡縣制,商鞅雖死,秦法卻延續下來。而列國的變法,諸如申不害變法或是吳起變法,都沒有秦國的變法來的徹底,秦變法比六國變法都成功,剷除舊勢力也比較徹底,為秦的強盛打好了基礎。

2、 秦的連橫策略與列國的合縱策略相比更易於實現。在戰國晚期,面對著秦勢力的不斷強大,合縱變成了六國加上其他一些小的諸侯國之間的聯合,而連橫則變成了秦與各國分別結盟、攻破合縱的手段。可想而知,合縱所需的列國之間的配合是很難實現的,面對強秦的攻勢,各國都有自己的打算,使得這樣的策略很難實現。

3、 秦的統治者更為優秀。自秦孝公以來,秦國的君主都以強秦為己任,嚴守法度,獎勵耕戰,到了秦始皇時期,更是積極推行統一戰略,堪稱一代英主。反觀六國,則缺乏這樣英明的領導者。

除了上述這些因素之外,秦國的地理位置、經濟發展水平、善於任用人才也是其優於列國的因素,這些都使得秦在面對六國的攻勢時,有足夠的資本來應對,反倒是列國缺少勇氣和團結,一一敗落。

版權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星暉歷史 的精彩文章:

諸葛亮為什麼要選擇輔佐當時實力很弱的劉備?
咸豐皇帝為什麼那麼年輕就死了?

TAG:星暉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