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臨床醫案練習第544期
今日練習
李某,男,33歲,1989年7月11日就診。兩天來雙側眼瞼結膜赤腫,澀痛羞明,眵多並伴大量水樣分泌物,脈弦實,舌紅苔黃膩。
處方:____。
服1劑,瞼結膜紅腫消退,僅有少量分泌物和昏澀感;又守方1劑而瘥。
答案下期公布
上期答案:理中湯加黃芩
註:答案非唯一,僅供參考
上期原醫案
陳某某,女,36歲,1987年6月2日診。昨天下午始出現腹脹滿,輕微陣痛。全身起疙瘩塊,此伏彼起,搔癢無度,夜難成眠。口苦燥,飢時腹反脹甚。
證見:面淡白,痛苦病容,胸、腹、雙臂、肘伸側、腿、臀等處布滿形狀大小不一、高出皮膚的風疹塊。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喜熱飲。素健,無食物及藥物過敏史。近日未進食蝦、蟹、魚等物。大便較硬,日一次,昨日至今未行,小便尚可。體溫37℃,血壓112/71mmHg。腹部觸診,心肺聽診均無異常。舌淡紅、苔薄膩微黃,脈沉弦細。
診為痦痞。證屬上焦有熱,中焦虛寒之寒熱錯雜證。治宜清上溫中,寒熱並用以燮理陰陽。擬理中湯加黃芩。
處方:党參15克,白朮、黃芩各10克,乾薑5克,甘草9克。2劑。日1劑,水煎二次溫服。
葯盡2劑,腹痛止,疹塊全消,大便通暢,知飢欲食。遂停葯。
按語
此病發於肌膚之間,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脾肺同病。本案脈證為肺熱脾寒所致,故用理中湯溫中焦虛寒,加黃芩以清上焦肺熱。
學習經典
《傷寒論》第386條: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傷寒論》第396條:大病差後,喜唾,久不了了者,胸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
各家論述
《傷寒明理論》:心肺在膈上為陽,腎肝在膈下為陰,此上下臟也。脾胃應土,處在中州,在五臟曰孤臟,屬三焦曰中焦,自三焦獨治在中,一有不調,此丸專治,故名曰理中丸。人蔘味甘溫,《內經》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緩中益脾,必以甘為主,是以人蔘為君;白朮味甘溫,《內經》曰:脾惡濕,甘勝濕。溫中勝濕,必以甘為動,是以白朮為臣;甘草味甘平,《內經》曰:五味所入,甘先入脾,脾不足者,以甘補之。補中助脾,必先甘劑,是以甘草為佐;乾薑味辛熱,喜溫而惡寒者,胃也,胃寒則中焦不治,《內經》曰:寒濕所勝,平以辛熱。散寒溫胃,必先辛劑,是以乾薑為使。
《醫方考》:寒者溫之,故用乾薑之辛熱;邪之湊也,其氣必虛,故用人蔘、白朮、甘草之溫補。
《古方選注》:理中者,理中焦之氣,以交陰陽也。上焦屬陽,下焦屬陰,而中焦則為陰陽相遇之處。仲景立論,中焦熱則主五苓以治太陽;中焦寒,則主理中以治太陰,治陽用散,治陰用丸,皆不及於湯,恐湯性易輸易化,無留戀之能,少致和之功耳。人蔘、甘草甘以和陰也,白朮、乾薑辛以和陽也,辛甘相輔以處中,則陰陽自然和順矣。
——END——
TAG:醫承有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