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類腦智能應用技術研究中心
01
實驗室概況
類腦智能應用技術研究中心致力於探索人工智慧的前沿技術,基於大腦智力機理的研究成果,面向環境、物、人,研究和開發出更人性化的感知、識別推理系統,並最終產出有學術與應用價值的成果;同時,中心面向產業應用,在智能交互、自主導航機器人等領域開展技術融合創新,促進人工智慧的產業的發展。
實驗室的發展目標是建設具有影響力的國家人工智慧研究與應用技術創新基地,在視覺導航、行為分析、機器思維等學術方向具備國際領先水平,並結合產業需求,為企業提供類腦應用的研發平台快速實現智能技術的產業化。
中心設三個技術研究方向:智能感知、機器思維、人機協同交互,分别致力於實現超腦的感知能力、類腦的思維能力、融腦的協同能力。
實驗室照片牆
實驗室坐落在上海交大閔行校區微電子樓,擁有價值2000多萬元的實驗條件設備,具有良好的研究環境和學術氛圍。現有正副教授、高工、講師、博士生和碩士生40多人。
中心在 3D 視覺智能處理、融合高精度導航、基於語義拓撲網的類腦多目標感知與導航等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獲得國家、地方政府與企業的支持,擁有專利近80餘項,授權50餘項;發表論文百餘篇,培養了一批在各行業服務的優秀人才。
價值數百萬的實驗設備
02
學長聊實驗室
採訪龔正(右一)、王玉澤(右二)學長
Q:請問實驗室的培養目標是什麼?
A:著重培養學習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際應用的能力。我們有很多和公司的合作項目,注重實際應用,實驗室整體的願景是把研究出的演算法放到自己設計的晶元上,然後整合應用到我們搭建的平台上。同時還要求提高獨自解決問題的能力,希望每個成員在參與實驗室工作後能力可以更上一層樓。
Q:能簡要說明一下實驗室的研究方向嗎?
A:我們實驗室下設六個研究小組,分別是:
3D AI組:致力於基於 3D 人工智慧的計算機視覺研究,專註於 3D 手勢識別、人臉識別、人類骨骼提取與識別和三維重建的研究,主要使用點雲和機器學習演算法;
視覺組:研究包括面部表情識別,動作識別、動作預測,表情動作結合的多模態識別、視覺位置關係檢測、分割等方面;
衛星導航組:專註於實現在低成本 GNSS 設備上的高精度定位技術;
機器聽覺組:研究複雜場景中前端語音信號處理技術和基於語音的人工智慧技術,致力於研究遠距離、多人聲、混響等複雜環境下魯棒的智能語音識別技術;
無人機組:旨在構建一個可以在不精確的已知地圖下工作魯棒的系統,具體研究方向分為視覺導航和基於視覺的融合定位,項目有幾維無人機、自動地面機器人等;
DSP組:針對嵌入式無人系統在智能應用中,由多數據源、多任務並發而引起的處理性能不足等問題,設計以多核異構 SoC 為主體的低功耗智能處理平台。
工作室一景
Q:
請問實驗室目前有本科生嗎?對於想要加入實驗室的本科生有什麼要求?
A:目前實驗室有挺多本科生的,有大四做畢設的,也有大二大三的,做 PRP 項目的等。
對於本科生的基礎要求不高,要有一定編程基礎,會一門編程語言;關鍵要態度端正,肯下工夫學習。無人機組的學長表示很歡迎有智能車等競賽經驗、有一定硬體底層功底的同學。當然,也歡迎對機器人感興趣的同學。
本科生如果沒什麼基礎,可以先做一些子項目,但最好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方向,這樣才能長久保持熱情,做出成果。
Q:可以說說在實驗室的生活嗎?
A:實驗室的出勤要求是早九晚十(早上九點到,晚上十點離開),但對本科生沒有硬性要求,有空的時候來就可以了。另外,實驗室有很多集體活動,例如春遊、夏遊、年會等,平時也會組織羽毛球等集體活動。
實驗室健身區域
Q:
現在人工智慧很火,大家都往裡面鑽,學長有什麼看法呢?
A:人工智慧是一個很大的方向,被譽為第四代技術革命,如果真的是這麼大,這麼點人是不夠的,值得很多人去參加。現在國家也很支持,投入大量資金,當然可以去參與進來。
但是不是一定要有深度學習之後,人工智慧才是人工智慧;傳統的 SLAM 也是智能。不需要人去指導,機器能自主完成的都是人工智慧。
大家往裡面鑽沒問題,但要有自己的方向和取捨;如果某個地方,傳統方法好於深度學習,那可以不用深度學習去替換,我們不能要求每個模塊都用深度學習。優化性能是最重要的,不要為了深度學習而去深度學習。可以感興趣,但我們也要明確感興趣的點和模塊,不要盲從潮流。
03
聯繫方式
類腦智能應用技術研究中心
(微電子樓309)
TAG:上海交大電院科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