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我M4A3E8瘋了!我還要再得罪一下T-34/85!

我M4A3E8瘋了!我還要再得罪一下T-34/85!

原標題:我M4A3E8瘋了!我還要再得罪一下T-34/85!


T-34是二戰經典坦克,在朝鮮戰爭中也大放異彩,幾乎成為20世紀上半頁各項指標最接近平衡的裝甲武器之一。但一切事物都沒有完美,拋開T34的經濟性來看,事實上這東西缺陷也挺多的。下面就由台灣小哥以謝饅頭作為對比,談談T-34的不足——


在朝鮮戰爭初期,朝鮮人民軍靠著超過200輛T-34/85坦克一路輾壓缺乏反坦克武器和經驗的韓軍,甚至還多次擊敗了協防的美軍,但當美軍的坦克開始陸續增援後,曾經強大的朝鮮裝甲部隊為何突然沉寂?


在以往的研究中,我們大多將功勞歸究給強大的美國制空權,在夜以繼日的轟炸之下,讓T-34無法接受整補且被迫在夜間行動,但事實上,在1950年被擊破的256輛朝鮮坦克中,共有97輛是被美軍坦克創下,而M4A3E8更包辦了其中的45輛,居三種中型坦克之冠。


儘管美軍派出了更先進的M26潘興和M46巴頓坦克,但M4A3E8謝爾曼其實才是戰場上最受坦克兵信賴的鐵騎,而雖然T-34/85在許多方面是與它實力對等的,包括裝甲、火力、機動性與可靠度,但為何朝鮮坦克僅摧毀了極為少量的美軍坦克?


謝爾曼與T-34-85的決鬥是公平的

朝鮮的T-34-85以及美軍的M4A3E8在正面防護和火力表現上都是伯仲之間,前者的車首上等效厚度約為90mm,後者則是約118mm,前者炮盾是75mm而後者為89mm。但當比較側面防護時T-34/85就算是勝出了,所以M4A3E8格外容易在伏擊中遭到擊破,即便是普通的戰防炮射擊。



例如M4A3E8在朝鮮半島的首次攻擊行動中,整個坦克連在無預警的情況下將側翼暴露給47mm戰防炮,並在承受8輛坦克的損失後草率撤退,相對來說,T-34/85即便是側面被75mm無后座力炮或M18巴祖卡火箭筒命中都常常無法貫穿,就可以見到兩者防護性的差異。


不過,這在坦克對戰上的意義並不大,特別是朝鮮戰場上平均坦克交戰距離僅411m的情況下,更是彼此可以一發貫穿對方的程度。例如A3E8所發射的M62披帽穿甲彈(APC)可以在500m可貫穿T-34/85炮塔正面以及部分底盤正面,而在M4A3E8開始廣泛使用M93高速穿甲彈(HVAP)時,則可以輕易地在2公里遠貫穿T-34任何部位。


相對的,T-34雖然也有相同的能力,但T-34的命中率極為低落,而鮮少有美軍坦克在遠距離遭到命中。因此,這兩輛坦克比的都是態勢感知能力、接戰效率以及射擊精準度。

T-34糟糕的頂門蓋設計阻礙了車長探頭觀測


在坦克對戰上,最重要的就是搶在敵人開炮以前打出第一發炮彈,但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任務,因為訓練的程度、坦克人體工學和布局都會影響這點,而這也是朝鮮T-34/85在實戰中表現不如M4A3E8的地方。



T34的車長頂門蓋屬於前開式設計,而這種設計也阻礙了車長探頭觀測的能力,右圖是T-34/85車長位,其右側方向是炮塔正面


T-34/85的炮塔室空間極為狹窄,且通風狀況極差,因此在天氣炎熱時將會令坦克兵快速喪失體力以及注意力,而這點或許可以靠著意志力克服,但T-34還有很多機械配置是限制坦克兵發揮作用的。

以車長的視野來說,T-34/85的車長塔有6個觀察窗,以及一副向前的Mk4潛望鏡,但車長還是必須探頭出來才能取得最佳視野,而多虧了T-34的前開式頂門蓋,車長必須將大部分上半身暴露在車長塔外,然後讓頭部繞過前開頂門蓋後才能看見前方。


前開式頂門蓋完全降低了車長探頭的意願,一來是暴露的上半身容易被側面襲來的破片命中,二來是如果正面射來的是比步槍彈還要強的火力,則車長會連人帶頂門蓋一起被射穿。因此,T-34/85的車長多半都是躲在車內指揮的,這並不是因為他們害怕,而是頂門蓋設計的緣故。


艱困的T-34-85射手席


另外,T-34的射手工作環境也很糟糕,雖然就跟許多美軍坦克射手一樣,擁有一副潛望鏡(觀察窗)可以觀察外部,以及用以瞄準的Tsh-16直管鏡,但是狹窄悶熱的環境容易令射手疲勞(試想瞄準時不斷有汗珠干擾),且僅4x放大而刻線複雜的Tsh-16更令瞄準更加困難。


在Tsh-16直管鏡中,穿甲高爆彈、高速穿甲彈、高爆彈以及同軸機槍的表尺全部都記錄在刻在線,從而增加了射手判讀的難度,這點雖然可以透過訓練來補償,但朝鮮射手的素質太差,不僅不能克服這點,甚至還被這種設計所阻礙,使遠距離命中率嚴重下滑。至於T-34/85雖然也有動力搖炮,但它需要手動方向握把轉到特定方向後,嵌入再轉動轉輪後方可完成動力搖炮,而當需要精瞄時,只需要一個扳桿動作就可以解決,這是一種節省空間的精巧設計。相對的,M4在完成動力搖炮後,右手雖然要離開手動方向握把,並操作動力握把,但是兩個握把的位置距離並不會很遠,因此很快地能再重新精瞄。


種種的要素都令朝鮮T-34/85的命中率十分悲慘,且在搭配上訓練嚴重不足的射手時,朝鮮T-34/85將難以在坦克對戰中獲勝。至於美軍的M4A3E8雖然稱不上寬敞,但整體的舒適度要比T-34好上許多,且T-34/85甚至連炮塔籃都沒有,炮塔室的三個人被迫在炮塔轉動時要跟著移動,否則會有受傷的危險。


互打互穿:誰能先命中第一發?



根據朝鮮戰爭期間俘虜的朝鮮坦克兵透露,他們在1950年代初期的訓練水平極差,其課程僅包含儀錶熟悉;無線電和車內通訊系統操作;85mm主炮與7.62機槍操作以及駕駛學習等,但每個人並沒有針對所有的項目加以精訓,換言之,每個人只熟悉自己崗位上的事物,且訓練程度不足。此外,由於彈藥數量限制,因此每個射手只能分配到2發訓練彈,因此他們不僅不具備長距離精準射擊的能力,甚至連標準交戰距離都顯得挑戰。


根據美軍統計,朝鮮戰場上坦克對決的平均距離是411m,因此這個數字就先訂定為朝鮮戰爭的坦克標準交戰距離,而朝鮮在320m內時還有50%的首發命中率,但到了320-685m時就大幅下滑至23%,至於685-1050m時雖然略回升至25%,然而一超過這個距離就直接歸至0%。


相較之下,美軍在任何距離上都享有大幅超越朝軍的首發命中率,在320m內有84%;320-685m有63%;685-1050m有25%,最後在1050m外還有16%的表現。如果真要以411m這個標準距離來看,朝鮮T-34-85是用23%來對抗美軍的63%,而又是互打互穿的情況下,不難想像美軍坦克會勝多敗少。


被命中後生存性?


根據統計,美軍中型坦克在遭到敵人坦克炮貫穿後,成員死亡率通常會達到42%,基本上就是5人中1死1傷的情況,但是朝鮮T-34-85狹窄的空間則讓傷亡率倍增至82%,全車可能只有1~2人可以倖免,其餘都是傷亡。至於談到真正的死亡率時,美軍坦克兵為18%,但朝鮮坦克兵則是75%,足見被貫穿後的破片和炮彈對狹窄空間內造成的殺傷力。


此外,T-34-85的油彈分布又更進一步的降低了生存性,在炮塔室,共有12發炮彈放置在未隔離的炮塔尾彈架,其餘4發放置在裝填手旁的水平彈架上,至於底盤則儲放了39發炮彈。倘若炮彈貫穿進T-34-85的炮塔室,則未隔離的炮彈有非常高的機率會被誘爆,因此美軍也發現大多T-34/85被命中後都會爆炸或者陷入熊熊大火。


另一方面,M4A3E8主要將炮彈裝在炮塔籃底部的濕式彈藥架,大幅降低了炮彈被命中的機率,也減少延燒的機會。根據二戰期間研究,沒有濕式彈架設計的謝爾曼在被命中後有60~80%的機率殉爆,但在採用後則降低為10~20%,因此M4A3E8的生存性顯然好過T-34/85。


美軍坦克與朝鮮軍坦克的數量比較


在朝鮮戰爭共出現過119場坦克決戰,而M4A3E8參與了其中59場行動(50%);M26參與了38場(32%);M46參與了12場(10%);M24參與了10場(8%)。如果排除M24這種徹底不是T-34對手的輕型坦克不計,總共有34輛美軍中型坦克遭到朝鮮T-34/85或SU-76M擊破,但只有15輛是處於無法修復的擊毀狀態,損失相對輕微。


至於朝鮮方面則有高達97輛T-34/85遭到美軍坦克擊毀(官方認證數字),而在97輛中又由摧毀和擊傷的45輛(41輛摧毀、4輛擊傷)的M4A3E8拔得頭籌,顯示朝鮮坦克造成最大殺傷的坦克並不是享有技術優勢的M26和M46,而是參與率高且坦克兵精良的對等對手。


事實上,M4A3E8在朝鮮戰場上的評價甚至超越了M26,因為M26不只有變速箱不可靠的問題,且更寬大與笨重的身形也阻礙了在丘陵地的運用,所以美軍喜愛靈活又耐操的M4A3E8,即便它的裝甲與火力都不如M26。到了1950年底,朝鮮的坦克部隊幾乎被消滅殆盡,而美軍坦克也已多達1,326輛,因此雙方的坦克對戰幾乎不再出現。


無庸置疑的是,T-34/85是一輛性能優異的中型坦克,在正確戰略與戰術運用下,它可以發揮的衝擊力是相當驚人的,而若非朝鮮坦克兵的訓練素質不佳,美軍坦克兵恐怕還得承受更大的損失,但是歷史沒有假設,而朝鮮的例子也相當值得後人省思。



「兩岸互動,歡迎打賞,打賞費用將用於購買付費軍事資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walkinfire 的精彩文章:

TAG:walkinfi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