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傷寒學堂——防己黃芪湯

傷寒學堂——防己黃芪湯

《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

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已黃芪湯主之。腹痛者加芍藥。

防已黃芪湯方

防己一兩黃芪一兩一分白朮三分甘草半兩,炙

上銼,每服五錢匕,生薑四片,棗一枚,水盞半,煎取八分,去滓,渴服,良久再服。

註:防己黃芪湯亦見於《備急千金要方》,與《金匱要略》存在劑量差異,摘錄於下,供大家參考:

《備急千金要方卷八》防己黃(芪)湯治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方。

甘草二兩黃(芪)五兩防己四兩生薑白朮各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服了坐被中,欲解如蟲行皮中,卧取汗。

《神農本草經》葯解

防己:味辛平。主風寒溫瘧熱氣諸癰,除邪,利大小便。(《御覽》作石解引云:通湊理,利九竅)。生川穀。

黃芪:味甘微溫。主癰疽久敗創,排膿止痛,大風,痢疾,五痔,鼠瘺,補虛,小兒百病。一名戴糝。生山谷。

乾薑:味辛溫。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痹,腸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氣,通神明。生川穀。

大棗:味甘平。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助十二經,平胃氣,通九竅,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和百葯。久服輕身長年,葉覆麻黃,能令出汗。生平澤。

術:味苦溫。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作煎餌。

甘草:味甘平。主五臟六府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金創,解毒。久服輕身延年。生川穀。

見賢思齊,前賢注釋:

黃元御:此段見「濕病」。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汗出當風,竅閉汗回,浸淫經絡,是謂風水。風性發揚,是以脈浮,水性沉著,是以身重,風性疏泄,是以汗出,病因風得,是以惡風。防己黃芪湯,術、甘燥土而補中,黃芪益衛而發表,防己利水而瀉濕也。土濕木郁,肝氣賊脾,則病腹痛,芍藥瀉木而清風也。

尤在涇:風濕在表,法當從汗而解,乃汗不待發而自出。表尚未解而已虛,汗解之法,不可守矣,故不用麻黃出之皮毛之表,而用防己驅之肌膚之里,服後如蟲行皮中,及從腰下如冰,皆濕下行之徵也,然非、術、甘草,焉能使衛陽復振,而驅濕下行哉。

《醫宗金鑒》:脈浮,風也,身重,濕也,寒濕則脈沉,風濕則脈浮。若浮而汗不出惡風者,為實邪,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汗之。浮而汗出惡風者,為虛邪,故以防已、白朮以去濕,黃耆、甘草以固表,生薑、大棗以和榮衛也。

近日學習此方時,聯繫到《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俯仰,汗不出而熱,齒干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栗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 。常人脾胃運化如常,津液輸布無恙,感外邪亦不患風水;陰盛之人,衛氣不充,腠理不固,故汗多而畏寒,感受外邪,則津液輸布失常,易成風水。如此思考,湯名防己黃芪,實已點名病機,以防己利水、黃芪補衛氣不固、大棗、甘草二味健脾養胃固中,且甘草坤土之中尚兼木性、生薑辛散驅邪利水、白朮寓收斂於健脾之中。

驗案精選(節選自劉渡舟醫案)

李某,女,32歲。周身浮腫已一年多,兩腿按之凹陷成坑。小便不利,食欲不振,神疲體乏。望其面色黃白虛浮。舌質淡而體胖,脈沉緩無力。初用五苓散加蒼朮,附子,服二劑後略有所效,改用防己黃芪湯治療。

黃 芪30g 防已10g白朮60g 生薑10g

炙甘草10g 澤瀉15g 茯苓15g 肉桂6g

車前子18g 大棗7枚。

用六大碗水,煎藥成二大碗,分溫4次服完。再煎時,用三大碗水,煎成二碗,分溫3次服,二劑葯後,小便暢利而腫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甘草藥園 的精彩文章:

傷寒學堂——旋覆代赭湯

TAG:甘草藥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