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蘇軾:當你決定「做自己」的時候,你已經贏了

蘇軾:當你決定「做自己」的時候,你已經贏了

蘇軾畫像


上周是農曆三月初三,眾書法愛好者祭拜王羲之。

面朝黃土·朝拜書聖

這樣的活動是好是壞?難有定論。倒是東晉的一個三月初三——上巳節,王羲之趁著陽春三月,借著酒興用書法來了一個徹底的放飛自我,倒是成就千古佳話了。王羲之用徹底的「做自己」釋放了自己的感情寫下《蘭亭序》,成就天下三大行書之首。

那麼,天下三大行書到底好在哪?也許好就好在他們都是在無拘泥於任何形式,在最鬆弛的環境中,「最自己」的狀態下寫下最真切的表達。活自己,寫自己,最自己。最徹底的還是《寒食帖》的主人蘇軾。今天重點看看蘇軾怎麼寫自己。

蘇軾在《次韻子由論書》詩中說:「吾雖不善書,曉書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嘗謂不學可。」又《石蒼舒醉墨堂》詩:「自言其中有至樂,適意無異逍遙遊。……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這些以詩論書的言論閃爍著書藝的智慧。

宋人將書法藝術用以寫意、樂心、游息,可以不計工拙,在自由的揮灑中,抒發精神的自由,視為人生一樂。蘇軾認為在明窗淨几的環境中揮毫,且筆硯紙墨又極精良,這是人生的一大樂趣。歐陽修曾有書法「樂心」說,蘇軾也視書法為求適意、寓意而已:「自樂於一時,聊寓其心,忘懷晚歲,則猶賢於博奔。」他從作字中體會到「有至樂」,「適意無異逍遙遊」。這是一種獲取心靈快感、調節生活色彩與節奏,又是寄寓作者意志、抒發情懷的雅行,因而至老不倦。

書法既為寓意,當自出新意。蘇軾就自我剖示過:「吾書雖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是一快也。」自出新意,是一種抒寫自我的意趣;不踐古人,是一種別出心裁的創造。蘇軾的書法確實是追求自我精神的遨遊,信手遣興,顯其天真爛漫。宋人尚意趣,有蘇軾振響於前,又有黃庭堅反「俗氣」、米芾講「真趣」繼響於後。而一以貫之者,即是不作「奴書」,超越世俗,讓書法自由地抒寫性靈,表現意趣!

蘇軾認為,新意之出,當在變法,因此他讚揚顏真卿:「顏公變法出新意,細筋入骨如秋鷹。」(《孫莘老求墨妙亭詩》)。蘇軾不拘古人成法,廣學博取,變化鎔鑄,才形成獨特的風格。他的「變法」書法觀,曾遭到當時一些人的非議,說「東坡用筆不合古法」。黃庭堅則反問道:「今俗子喜譏評東坡,彼蓋用翰林侍書之繩墨尺度,是豈知法之意哉?」黃庭堅、米芾都從蘇軾的變法觀中得到有益的啟示。

書法既求寓意,所以不必計較工拙。胸中有浩然之氣,便能發之於胸,應之以手,便能聽筆之所至,猶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也不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知也。所可知者,「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當然,蘇軾指出的「不失法度」是辯證的,主要的法度即是「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闕一,不為成書也」(《論書》)。如能神而化之,則法意互得,互輔互行,無意於佳而自佳。蘇軾的書藝便是如此,大小不論,縱橫斜直,率意而成,卻無不如意,達到自然天成的境界。

書法既求寓意,當以晉賢為榜樣。蘇軾在他在《書劉景文所藏王子敬帖》絕句中讚賞王獻之短短兩行十二個字,「氣壓鄴侯三萬簽」(鄴侯,指唐代李泌)。在這一貶一褒中,透露出蘇軾書法審美的理想是以晉人風格為依歸的。

「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柳氏二外甥求筆跡》詩)他認為書法藝術不能僅靠一種禿筆堆成山的苦練,高品位的書法更需要高度的文化素養。讀萬卷書,學養深厚,學問與藝術間相互滲透,才能妙悟通神,才能夠手眼不凡,新意迭出。這兩句詩含意深刻,耐人體味。

你看,從王羲之到顏真卿再到蘇軾,他們都是在最「做自己」的狀態下,完成了人生中、乃至整個書法史上最高的成就。

做自己難嗎?難。

但蘇軾用他的經歷和書法告訴了我們

當你決定"做自己"的時候,

你已經贏了

做自己難嗎?難。

但很值!

編輯 | 漁公子

圖文 | 源於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漁歌晚唱藝術沙龍 的精彩文章:

18位畫家,成就了文化史上蔚為清流的禪畫大觀
國畫牛的畫法步驟圖文詳解,一目了然

TAG:漁歌晚唱藝術沙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