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沒有「和親」的三大王朝
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圍困於白登山,七天七夜之後才得以脫身。此後,西漢開始推行與匈奴「和親」的政策,中原女子以公主名義下嫁匈奴單于,以求得邊境安寧。「和親」從此成為中國歷代王朝處理與周邊民族關係的一種重要手段。
白登之圍
但並非每個王朝都能接受「和親」,在中國的大一統朝代之中,就有三個王朝從未與外族和親。
第一個是東漢。雖然東漢是西漢王朝的傳承,但是東漢從來沒有像西漢那樣「遣翁主」與周邊民族或政權「和親」。
東漢歷史上是有過「和親」之議的,但未實行。東漢初年,匈奴實力強大,經常抄掠邊境,成為東漢最為嚴重的威脅。東漢因忙於國內統一戰爭,無暇顧及,曾尋求改善雙方關係。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匈奴單于遣使東漢要求和親,未獲准許。建武二十四年後,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南匈奴附漢,北匈奴則繼續盤踞漠北,與東漢對抗,同時又不斷遣使請求和親。
北匈奴為了求和親,大量貢獻馬匹、皮毛,又帶來西域諸國的商品貢獻,結果仍為漢光武帝所拒絕。到了漢明帝,漢章帝時期,北匈奴仍繼續多次請求和親,但同時又數次侵犯東漢邊境,最終被東漢擊潰。
第二個是宋朝。宋朝雖以「積貧積弱」著稱,但卻從未與外族和親。
在歷史上,遼國和金國曾經成為宋朝可能的和親對象,但均未實現。宋遼兩國簽訂「澶淵之盟」時,遼國在談判中曾要求「和親」,宋朝沒有同意。司馬光《涑水記聞》稱:「虜兵既退,來求和親,詔劉仁范往議之,仁范以疾辭,乃命曹利用代之。」
北宋末年,金滅遼後,乘勢攻宋,攻陷開封,俘徽、欽二宗,稱為「靖康之恥」。根據《宋史》記載:在此期間金人也曾對宋提出「和親」的要求,《沈與求傳》:「上曰:朕以二聖在遠, 屈己通和……與求曰:和親乃金人屢試之策,不足信也。」
第三個是明朝。與東漢以及宋朝一樣,明朝也始終未與周邊民族和親。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被俘,為迎回英宗,曾有大臣建議與瓦剌和親。南京翰林院侍講學士周敘上書稱:「蓋殿下於聖上,親則兄弟,誼則君臣,君父之仇,不共戴天,宜與君臣如越王之卧薪嘗膽以報吳仇……若能即返聖駕,則結好和親,世世利賴。」周敘認為,明朝與瓦剌雖有不共戴天之仇,但為了迎回英宗,可以採取和親的權宜之計。
日本也曾提出與明朝和親。萬曆二十年(1592年),日軍大舉進犯朝鮮,李如松等率明軍入朝擊敗日軍,經過一系列的戰鬥後,雙方停戰議和,在談判之中,日本豐臣秀吉提出明朝把公主下嫁天皇(和親)的要求。
最終,瓦剌、日本均未能與明朝和親。
為何東漢、宋、明三朝無和親?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儒學的影響力。和親政策與儒家道德倫理抵觸,所以儒學最發達的東漢與宋明三代不執行此政策。
※女皇武則天靖邊無力,武周王朝被突厥羞辱
※清朝華人在東南亞建國,維持109年,光緒年間滅亡
TAG:論史論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