攬儲壓力大增 銀行比拼存款競爭策略
近日,《金融時報》記者獲悉,目前已有多家銀行陸續上調大額存單利率。其中,國有四大行已全線上調,較基準利率的上浮倍數由1.4倍提升至1.45倍;招商銀行、中信銀行、興業銀行等股份制銀行的上浮倍數則提升至1.45倍~1.50倍;部分城商行最高較基準上浮至1.52倍。
自然,大額存單利率的上浮與「政策動向」不無關係。據了解,4月12日,全國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召開會議,對不同類型銀行按不同幅度放寬大額存單利率上限。
值得關注的是,「銀行存款競爭」因此又被帶到了公眾關注的聚光燈下。銀行「存款大戰」是否會爆發?在央行貨幣政策穩健中性、銀行市場資金緊平衡的背景下,未來銀行存款利率走勢將會如何?接受《金融時報》記者採訪的多位專家強調,目前而言,存款利率有一定上行壓力,但「存款大戰」等惡性競爭不會發生。
利率市場化是一個漸進過程
央行行長易綱在博鰲亞洲論壇上回應「中國目前是否有上調基準利率的考慮」時表示,目前,中國仍存在一些利率「雙軌制」,一是存貸款方面仍有基準利率,二是貨幣市場利率是完全由市場決定的。「其實我們的最佳策略是讓這兩個軌道的利率逐漸統一,這就是我們要做的市場改革。」
業內人士對此分析認為,這表明了央行繼續深化推進利率市場化的決心,並且要開始「啃」利率並軌這塊硬骨頭。不過,同時記者發現,業內也出現了一些對政策的誤讀和對市場的擔憂。例如,「利率並軌」會很快推進?若打開存款利率上浮限制,銀行就會把存款利率上浮到頂進而引發「存款大戰」?
「很多人錯誤地理解了利率市場化的真正含義。」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銀行中心主任曾剛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採訪時強調,存款的利率市場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由於金融業外部性的存在,即便在利率完全市場化的國家,存款也不是由銀行隨意定價的。銀行存款利率一定有個基準,而這個基準或以央行窗口指導形成,或以行業自律機制進行約束,並在基準利率基礎上確定一個浮動的上下限,以確保存款利率不會進入惡性競爭的狀態。」
除了監管部門的軟約束之外,事實上,長遠來看,銀行業內部自動發起存款大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在央行貨幣政策穩健中性的背景下,若未來M2繼續維持低速增長,那麼銀行規模擴張的空間則極為有限。」曾剛表示,銀行業由規模擴張轉為質量優先,將促使行業出現明顯的分化,由原來外延式的整個銀行業規模的擴張轉變為一些銀行的規模擴張以及另一些銀行的規模收縮,強者恆強,弱者淘汰。
「銀行的存款定價是根據多種因素共同決定的,而不僅僅是依據存款利率上限。」在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銀行中心特聘研究員戴志鋒看來,銀行間分化加大或將使得銀行之間存款競爭減少,例如,某些實力弱的銀行即便給出很高的存款利率依然無法吸引儲戶;而對於實力強的銀行,儲戶會自動找上門來。
目前存款利率仍有上行壓力
長期來看,存款大戰並不會爆發。而短期來看,各家銀行對存款如此「饑渴」,存款顯得十分稀缺卻是市場的普遍感受。「銀行存款利率無論是否市場化,在短期都會受到供求關係的影響,目前,我國銀行業資金來源市場化程度已經很高,用供求關係便可以反映利率走勢。」曾剛認為,目前而言,存款利率仍存在一定的上行壓力。主要原因包括兩方面。
一是,整個銀行市場資金緊缺。「貨幣銀行學告訴我們,銀行的存款是由貸款創造的,當存款緊張時,核心原因一定在貸款端。」曾剛分析說,「2017年下半年,監管層開啟強監管大幕,去槓桿、拆解影子銀行等在一定程度上使銀行的資產端受到限制、放貸規模出現下降,進而存款資金來源減少。」
二是,監管強化了對存款的關注程度和鼓勵程度,而監管層推出的包括流動性新規在內的監管措施使同業負債受到壓降。原來,同業資金來源和存款來源都可以支持銀行資金端運用,但現在,資金來源結構的改變使得存款顯得更加稀缺。
此外,值得關注的是,不同銀行的存款基礎是不同的。近日,國泰君安證券銀行業分析師王劍及其團隊做了這樣一個研究,將銀行分為兩大類——四大行和其他銀行,然後,從「信貸收支表」中取數,研究兩大類銀行存款分別佔全行業存款的比重(以下簡稱「市佔率」)變化。
研究發現,過去多年,四大行的市佔率是緩慢下降的,但2017年,四大行的市佔率卻見底回升,原因在於,2017年嚴監管以來,四大行受影響小,一改此前不斷被中小銀行搶走對公客戶的態勢;而到了2017年底,四大行的市佔率又突然向下,主要原因在於中小銀行感受到存款緊張之後,開始大力組織營銷活動,依靠價格手段拉存款。「這種拼搶行為導致整體存款定價緩慢上行,可能已有越來越多的存款觸碰到了自律上限。」王劍表示。
存款立行本質是客戶立行
專家表示,存款客戶是分層的,有議價地位高的,通常對存款利率變化較為敏感;也有議價地位低的,通常對存款利率不敏感。而銀行特別是中小銀行利用價格手段拼搶的主要對象是利率敏感型存款,然而,事實上,這部分議價地位高的客戶佔比本就比較低,更是加劇了存款爭奪的激烈程度。
而在市場上佔比較大的是企業用於日常收付結算的基本戶,它們對存款利率不敏感,是銀行穩定的存款來源,被稱為存款市場的「定海神針」,同時,銀行獲取這樣的基本戶的難度也較大。從經驗上看,企業基本戶最密集的銀行集中於四大行和本區域銀行(城商行、農商行),而股份制銀行的基本戶基礎相對較弱。
因此,有專家強調,所謂的「存款立行」,本質上是「客戶立行」,而銀行要想獲取穩定的基本戶,靠的又是產品、服務等全方位的能力提升。市場上既沒有「負債荒」,也沒有「資產荒」,唯有「能力荒」。
《金融時報》記者發現,通過提高自身能力而非打價格戰來參與存款競爭,成為部分銀行在2018年的存款競爭策略。農業銀行在其2017年業績報中表示,2018年,該行將從以下幾個方面採取措施:一是客戶建設,拓展對公和個人客戶群,擴展全口徑存款;二是狠抓結算;三是內外合作,外部加強和券商等機構的合作,內部加強與子公司的合作;四是加強久期管理,適當加長久期,力求通過精細化管理提高存款競爭力。
中國銀行則強調以客戶立行。一方面,通過產品和服務創新挖掘存量客戶;另一方面,在提供服務的時候,把存款、產品創新和客戶金融資產結合起來。比如優化企業網銀,將金融服務於非金融場景融合起來,激發客戶使用金融交易的生態便利,最終實現將單一的存款轉變為存量的資金。
記者:趙萌
編輯:吳粵
※農金機構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台灣經驗」
※興業銀行去年實現凈利潤572億元同比增長6.22%
TAG:金融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