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靜升西街文物保護修復

靜升西街文物保護修復

山西省靈石縣靜升鎮位列「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之榜首,靜升村位居鎮境腹心。

靜升村東望綿山,西聽汾水,北塬層層梯升,南山起伏有致,村東三河入境,於村西合三為一出村西流,匯入汾河。她,坐北面南,負陰抱陽,山環水繞,藏風聚氣,堪輿家認為「有鳳來儀」,是難得的風水寶地。

靜升村素有「九溝八堡十八巷,一條大街五里長」之說。村境之中還有廟宇十九、牌坊十八、宗祠十六、文筆塔兩支、奎星樓三座、小石橋四座等古代建築,點綴其間,補充風水,增加景觀。其左文(文廟)右武(關帝廟)的城市格局為專家所稱道叫好。享譽海內外的王家大院就在靜升村中心。

隨著王家大院的開發,隨著靜升歷史文化名鎮的總體保護修復規劃的位,2006年西街工程開工,隨之有宗祠三座、木坊四座、巷門四座及店鋪四十四座等文物保護修復到位。為弘揚名鎮民族歷史文化,為提高靜升知名度,西街應同王家大院、靜升文廟、孝義祠堂一體對遊人開放,今特將西街修復的文物作簡單介紹如下:

1

宗祠與牌坊

宗祠三座為王氏宗祠、閆氏宗祠、好善樂施祠堂。

好善樂施坊(現為王氏作坊)

王氏宗祠位於西街鍾靈巷東,孝義祠西,「創自明紀」,當時只有正廳三間,大門一座。清初,王氏經商實力大增,並逐漸步人官場。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擴建宗祠,重修正廳,又增建東西廂房,以存放祭器遺書,以為祭祀祖宗之日前的齋戒住宿之所,製作供品祭品的神廚,同時將大門規制改為三間,設閽舍守祠人居之。乾隆間又多次擴建,增制石坊、石欄、月台與鐵旗杆。臨街所設鋪面,收入歸族中祭祀等項費用。並再次擴改大門為五間,左右懸匾「積德累功」為大學士梁詩正題贈;「尊祖合族」大學士孫嘉淦題贈;「奕葉相承」都御史梅轂成題贈;「積厚流光」靈石知縣張曾敏題贈,正中門額「王氏宗祠」。門內「奉旨恤贈太僕寺卿」是朝廷賜贈貴州貴西道王如玉之物。

王氏祠堂

王如玉(1732-1773年),字璞園,又字嵐溪,號汾左,王氏十七世,官至貴州貴西道兼提刑按察司事,歿後,贈太僕寺卿。著有《嵐溪詩鈔》行世。

如玉自幼聰穎好學,二十歲束髮之日便四齣求學,遍訪名士,得識楊州八怪等江南才俊,與鄭板橋尤為相知,成忘年交,今可見其詩畫書法之作存於王家大院或存於山西圖書館中。

而立之年,如玉由貢生以道員注籍,任職貴州時,每遇公案,他總要「再三詳審,民以不冤」,「境內大治」,深得總督劉藻依重。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小金川(今四川小金)叛亂,抗拒清軍,高宗下令征討。如玉為駙馬爺忠勇公福隆安奏薦,發四川軍前委用,分理糧務。臨行,皇帝內廷召見,如玉賦詩《內廷佛手柑之賜恭紀二律》叩謝浩蕩皇恩。三十八年(1773年)小金川降人復叛,偷襲清軍大營,主帥溫福死,如玉也陣亡疆場。

次年,奉旨贈如玉太僕寺卿,人祀昭忠祠,立恤典坊於村北祖塋旌表,蔭一子榮棨以知縣用。榮棨官至甘肅寧夏道,嘉慶間以平叛白蓮教「輸糧十萬石」至四川,「治聲於西陲稱最」。

太僕坊

太僕坊

嘉慶九年(1804)朝廷准其宗族於宗祠南,隔街建「太僕坊」以示榮耀,又建戲台、柵欄、馬棚、優房(演員住宿所)、圍牆等設施。據族譜及碑石所載,僅戲台一項便耗銀三千兩之多。戲台前四根石柱上刻有楹聯兩副:

戲台

一、繚繞樑雲影護槐庭三樹茂;

悠揚羽曲音流汾水一源長。

二、豆列維新手薦馨香歌澗藻;

槐階遠蔭風清霜露繳雲傲。

王氏宗祠總面積1600餘平方米,從神龕到石坊、儀門、獻亭、閣樓、有門皆有額匾,有柱多置楹聯,或為族人撰書,或為達官顯貴、社會名流題贈,文化氛圍盡在不言之中。

而今王氏宗祠也在原基礎上原汁原味上「修舊如舊」。

王氏宗祠大門前,還有「貞節」木坊兩座跨街而設,今亦在原址修復。兩坊均為雍正四年(1726)奉旨創立,坊額「節孝遺芳」、「純孝苦節」均為當時的山西巡撫石麟題書。坊雖「垂緗」、「冊史」記載了兩位王氏女性馬恭人、劉宜人的「玉潔」、「冰清」,然封建禮教「順德」、「貞心」毒害下的她們是怎樣獨守空房,撫兒育女,孝順翁姑度過「含冰」、「履霜」漫長人生,卻無人所知。悲哉!中國封建社會的女性。

「 貞節坊 」

好善樂施祠是王氏第十七世王如琨支系的分支祠堂,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創建。祠前的「好善樂施」木坊是旌錶王如琨這位順天府督糧通判加治中銜而建造的。

王如琨生時其父王生炯已是古稀之年,然高壽的王老先生九十抱孫,六年後無疾而終。如琨援列捐職,官至順天府督糧通判,曾多次負責京師科考鄉試、會試的後勤工作,每次的物資供應都無缺無誤,上司褒獎有加;對學子的科考無論貧富他都關懷或周濟有加,社會有口皆碑。嘉慶間,如琨致仕返鄉,途經山西平定,官府正修東天門石路,而資金有缺,他立即解囊,以千金相助,平定任職官員,正是他周濟過的門生,感激之餘,立即奏報朝廷,於是奉旨於鍾靈巷懷水圖宅院前建坊,旌表他「好善樂施」之行。

閆氏宗祠位禎明巷巷門之西,建於清咸豐十一年(1861),有碑可考。今修復圍牆保護。另,在西街修復範圍內,還有三座石坊基址可指,分別在窯窯鋪前,鎖瑞巷、擁翠巷街南。此不贅言。

2

巷門與碑石

巷門四座是:鍾靈巷、鎖瑞巷、禎明巷、擁翠巷之巷門。

鍾靈巷,俗名瓮門底,位王氏宗祠之西。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已聯宅成巷,並創建巷中井樓,之後,屢有修葺。到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巷中王氏族人再次重修,立碑重申「十字路口之槐系伙」,「巷門裡東邊廁坑四個敘明」,「俱入公中,系伙」,並「將出銀人名開列於後」。巷門內西側老槐樹前設閽舍,閽人負責晨昏開關巷門,打更報警,水井管理及朔望之日祭祀巷門頂樓中神靈。當年巷門左右曾懸掛木製楹聯一副,云:距介山十里而遙,村名旌善;集王氏一家之秀,里號鍾靈。

巷門上石刻匾額「鍾靈」二字仍處原位。

鍾靈巷修復中

鍾靈巷門額

鍾靈巷修復後

巷內有私塾一所,名「鶴鳴軒」,是教育王氏子孫讀書成才之處。巷門外東邊有碑亭一座。內置石碑兩尊,是54名受業門人於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為恩師王福齊所立教澤碑、德教神道碑。

碑亭

王福齊,字凝五,號德山,恩進士,授學正之職,未任。生於耕讀之家,行以端品積學。及教授鄉里,「以小學孝經為門戶,以四書五經為根底,博以諸子百家之說。」其所教學生的進步大大超過他人。王先生雖一介書生,家境拮据,然而急人之急,從無吝色,亦無矜色。鄉人偶有齟齬,先生片言隻語,糾紛立解。歿後,受業門人請舉人耿膺瑜撰文、舉人劉齊芳書丹於碑。

鎖瑞巷,亦名肥家溝。巷門東側有碑載:大清康熙四年(1665年)三月吉日創建,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四月十六日重修。碑中所記捐銀人名單只有一名外姓,全都王姓。巷門石額「鎖瑞巷」,在修復中,收藏者捐出,已復原位。巷內東側閽舍與臨街鋪面通聯。巷外西有觀勝樓一座,前為飯莊。和平時日,觀勝樓二樓三樓為雅座,招待貴客;而到動亂年間,觀勝樓便成了嘹望塔,每有匪情,便鑼響炮鳴通知居民,近臨的鎖瑞、禎明、擁翠、鍾靈之巷及恆貞、崇寧、凝固之堡便作好防衛,或避隱暗室地道。

鎖瑞巷

修復中

鎖瑞巷

修復後

鎖瑞巷

街頭

觀勝樓三樓大樑上所書「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四月二十四日上樑大吉」字樣乃清晰可見。

觀勝樓修復前

觀勝樓修復中

觀勝樓修復後的店鋪

觀勝樓修復後

查民國十四年(1925年)二月十九日村西白衣送子觀音廟《求子還願碑記》: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二月十九日,靜升村西社香老王飲和字怡亭者,求神得子,為報「神庥」,籌資一千一百七十七兩八錢五分,修廟,修橋,修水利,修茶房,其中特別提到為社中「置鎖瑞巷前鋪房」,以備廟中香火有資,社中公用無缺。直至民國七年(1918年),王飲和病故,這公中資銀尚有九百七十兩零三錢五分之數,可見其經營之善。

禎明巷,又名藺家巷,舊時百姓多聚族而居,這藺家巷中肯定是藺姓族人宅院為多,然不知何因,今村中藺姓人口甚少,藺姓已無人在巷中居住。藺家巷巷門石額「禎明巷」三字的落款時間是「大清康熙三年(1664年)三月吉日建」,只是歲久年湮,石質較差,字跡已經模糊不清。巷門正對巷道,北走直通井亭,供奉水井龍王之神,保巷民用水無缺。巷門街南有小路可通水渠之側的奎星樓,是村人重視讀書科考的例證,惜已毀於戰亂,尚未修復。

禎明巷

擁翠巷,是靜升村西王氏始祖王實元皇慶間(1312-1313年)從本縣溝營村(今南關鎮溝營灘)遷入靜升時落足的地方,於是掘窯三孔,「植槐擁翠」於宅居左右,漸次擴而成巷,名之「擁翠」,實王家巷也。

擁翠巷改造後

擁翠巷碑

王實,字誠齋,太原王氏後裔。宋靖康( 1126-1127)之後,其先祖一支南遷靈石禹門外溝營村定居。元大德七年八月初六(1303年9月17日)夜,平陽(今山西臨汾)至太原一線8級地震,震中趙城烈度11度。死亡27.8萬多人,與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同一級別,其震災之慘烈可想而知。逃生近十年的王實,最後落足靜升,以賣豆腐為生。

某日,賣豆腐歸來的王實,見一外地老人倒卧路邊,於是放下桶擔,背老人回家,並為之請醫治病,直至康復。老人是位堪輿家,於是察看風水,為王實選中了這宅基之地,與百年後入土安葬的北山鳴鳳塬墳塋,因之後世興旺發達。明清兩代其後人誠信經商,官商相連,成為晉商之先驅,成為富甲一方的靈石四大家族之一。風水之說或有爭議,然「誠信」卻是世人公識的道德本質。

依據王家巷門石額「擁翠」二字後所書的時間,這巷門創始於清康熙三年(1664年)七月吉日。巷門東壁上現存一碑,為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七月合巷公立的《擁翠巷重修瓮門、照壁、井樓碑》。碑中指明「瓮門外路南空地基一塊」,「內有槐樹一株」。「植槐擁翠」,「為官仕宦」,這或許就是當時王氏家族的共同追求吧。這裡還曾有節孝石坊一座,是奉旨旌錶王之國妻何氏。已毀,待復。

3

商賈與店鋪

前已提及靜升村「一條大街五里長」。它,東起三官廟前的老槐樹下,西止關帝廟南出村瓮門。堡巷宅居多在街北,商家店鋪鱗次櫛比,常年有駝隊車馬丁丁冬冬穿街而過,間有卸貨者食宿於臨街飯莊酒樓、客棧或騾馬大店之中。這裡民風淳樸,童叟無欺,遵章經營,秩序井然。

改造前的店鋪

改造前的店鋪

改造中的店鋪

改造中的店鋪

改造中的店鋪

據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建修商會工程石碣》「眾商號捐助銀兩」名錄統計,當時靜升村有商號店鋪85家捐助,多者50元,少者1元,量力而行,總計1231.5元。而據《山西省統計年鑒》,這一年靈石全縣共有商家189家,靜升合45.5%之多。

根據當年89歲高齡老人宋述殷回憶,那時的實際商號可達104家,而今西街保護修復的鋪面44座,宋老先生能準確指出位置,講明業主和經營內容的商家如下表,請閱:

商號表中義和永業主宋士福,就是宋述殷老人的父親。

除此之外,肩挑小販,地攤設點的釘秤編筐、撣子苕帚、針頭線腦、脂粉發卡、醬醋油鹽、油膏雜割、火燒油餅、沙辣桃杏、白菜南瓜之類的小買賣實無法統計。而這時正是蔣馮閆大戰之後的山西經濟蕭條冷落之時,較之鼎盛的清康、乾、嘉之期,實不能相比。

靜升村集期為每月的逢三、六、七、九之日,更有每年的三月十八至二十、六月十六至二十一、九月十五至十七及十月初一至三十的廟會活動。

每到集期和廟會期間,鄰村、鄰縣乃至鄰省都有商家從四面八方趕來,提前租貨暫閑鋪面,占設臨街攤點。隨處可見吹糖人的、賣狗皮膏藥的、耍猴的、跑馬賣戲的、練拳腳的、算命起卦的、看西洋片的應有盡有,無所不有。這時窯窯鋪東的集場子、王公橋邊的騾馬驢市更熱鬧非凡。農民們挑著自己田園生產的五穀雜糧、瓜果蔬菜,去換鐮刀鍬钁、犁耬鋤耙。就連大姑娘、小媳婦、老太太們也來湊個熱鬧,拿出他們的剪紙刺繡、布娃娃、絨老虎、肚兜兜、鞋墊墊展示一番,換個脂粉發卡,毛巾香皂之類。「牙子」是騾馬驢市上最活躍的人物,一會兒將手伸進賣主襖衿之下,一會兒捏手於買主袍內,嘰嘰咕咕成交著一樁又一樁牲口生意。

靜升長街只是靜升人經商的起步,小試牛刀的場所,「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旺盛達三江」,才是他們顯身手的地方。而這一切都離不開靜升人童叟無欺的「誠信」二字。

改造後的店鋪

改造後的店鋪

改造後的店鋪

在靜升人面前,「誠信似金,比金還重」前文表中提到的王飲讓,在今修復保護的西街地段便有源盛公、裕順公、裕源當三家大型鋪店。民國修建商會時兩座便捐銀百元,是靜升首富,他的商業店鋪從家鄉一路設到冀中京津。然只為一斤黃杏微缺,他大動肝火,教訓了族中侄兒。

某年,某族侄沿街叫賣杏兒:「先嘗後買,保證酸甜」。他碰上了,撿兩顆嘗嘗,買下一斤,回來一稱,份量微缺。他立即追出,把侄兒叫到祠堂,讓跪到先祖靈前,教訓道:「誠信經商,不能缺斤短兩,不能丟咱王家人的誠信,不能丟咱靜升人的誠信,不能丟咱山西買賣人的誠信!」並要族侄給所有買過他杏的人補足份量,賠情道歉,否則扭送公堂。

還有宋述殷先生的祖父宋鳳翱,其經商誠信、寬容、大度更令人敬佩不已。據民國版《靈石縣誌》載:宋鳳翱「有三事,人不能及」:一、曾與王某合資生意,講明利害均分,可第一年王某支取三百,他只五十。有人代為不平,他卻說:「既相厚,才能合資;既合資,信義為重;吃虧便宜所不計也」。大有管鮑之交氣度:二、村西有他家水磨一座,兼設油坊。某年秋,有一沁源人送油籽換油。交割後,偷裝小麥兩馱,準備天明盜走,夥計發覺告訴於他。他卻為偷者著想:「此人無盜竊之名,若發表,名譽攸關,聽其馱去」。並要夥計照常送被送褥,安置休息,不要驚動。那人良心發現,謝罪以去。從此成為好友,專供宋氏油籽。三、民國十年(1921年),麥種奇缺,村人苦於價高難買,他主動將庫存小麥原價讓出,保證村人適時播種,而他虧賠三百餘吊,當時並不富裕的他毫不介意。縣長駱斐題匾「抱道在躬」以贈。惜該匾毀於動亂。

靜升西街已部分修復。東街保護也已由省古建研究所作了具體設計規劃方案,願靜升歷史文化名鎮的保護、修復、開發再上新台階。

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西史海鉤沉文化傳媒 的精彩文章:

樂安天命——記住我的姥爺「全廚」郭三保

TAG:山西史海鉤沉文化傳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