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區塊鏈技術:公司分布和未來展望

區塊鏈技術:公司分布和未來展望

前言

作為當前金融創新領域被廣泛關注的革新技術之一,區塊鏈技術為未來金融業發展勾勒了一幅基於其自身系統設計的全新藍圖。在本系列報告中,我們將就區塊鏈技術的歷程、區塊鏈技術、區塊鏈和傳統技術的優缺點比較、以及區塊鏈未來對金融行業的影響四部分進行展開。


1區塊鏈技術的分類

從2008年開始到現在,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其實已經在三個不同的環境下開始了其應用,即所謂的區塊鏈1.0、區塊鏈2.0和區塊鏈3.0的概念。但是首先要指出的是這裡的1.0,、2.0、3.0並不是時間先後上的順序。嚴格說來,其是區塊鏈不同著力點的改變和擴展。事實上,區塊鏈2.0和區塊鏈3.0幾乎是同一時間開始發展起來。

其中最基礎的區塊鏈1.0就是單指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基於大體相同的設計思路的各種虛擬貨幣。雖然目前世界各國對此態度依舊有明顯的分歧,但是就區塊鏈技術的實際效果來看,該方向的應用依舊是區塊鏈技術有史以來最為成功的應用,。而且區塊鏈1.0的最後目標:全球統一貨幣,其實是在三個版本區塊鏈的應用之中宏願最高的一種。

由於1.0的實現路徑充滿了艱難,區塊鏈2.0退而求其次將著力點放在了原始的區塊鏈技術在其他的非貨幣發行的金融領域。當下,美國有很多銀行希望形成聯合,通過先發優勢共同打造的區塊鏈行業標準,並藉此提高銀行結算支付的效率,降低目前的跨境支付的成本;還例如在交易所層面,積極嘗試用區塊鏈技術實現股權登記、轉讓等功能,逐漸實現場外市場的區塊鏈基礎置換化。

而在1.0和2.0的一進一退之後,區塊鏈3.0則將試圖將區塊鏈應用的領域擴展到的金融行業之外,這方面的技術應用前景主要是針對非銀信用系統來進行。而和銀行區塊鏈系統一樣,其也是針對基礎層的相關信息共享系統進行的。例如,在中國廣為詬病的戶籍信息系統其實就可以通過相應的區塊鏈技術進行整合。

當前世界上已經成型的區塊鏈主要分為如下幾個種類:

1)「公有鏈」(Publicblockchain)

2)「私有鏈」(Privateblockchain)

3)「聯盟鏈」(Consortiumblockchain)

簡單地講,這三種鏈是根據其參與者的構成而被區分的,即在上一個報告中我們提到的參與者構成的P2P網路的拓撲結構。其中公有鏈顧名思義,是指對所有人開放,任何人都可以參與的區塊鏈;而私有鏈則是對某些特定的單位和個人參與的區塊鏈;聯盟鏈介於兩者之間,是對某些特定的組織和團體開放的區塊鏈。需要說明的是,雖然聯盟鏈介於公有鏈和私有鏈之間,但現在業內普遍認為其實質上仍屬於私有鏈的範疇。目前金融機構多偏向私有鏈,但也有人認為這只是暫時的。由於聯盟鏈只是實現了部分地「去中心化」,在經典意義下其並不是一個對等的P2P網路,相關的參加者之間存在明顯的地位不均等現象。下面我們將著重介紹公有鏈和私有鏈,因為聯盟鏈也是一種私有鏈。


公有鏈是指在全局市場中、國家中、或者世界總任何人都可讀取的、任何人都能發送交易且交易能獲得有效確認的、任何人都能參與其中共識過程的區塊鏈。由於共識過程決定哪個區塊可被添加到區塊鏈中和明確當前狀態。公有鏈通常被認為是「完全去中心化」的。

公有鏈的特點包含了一下三大特點。一是保護用戶免受開發者的影響:在公有鏈中程序開發者無權干涉用戶,所以區塊鏈可以保護使用他們開發的程序的用戶。二是訪問門檻低:任何擁有足夠技術能力的人都可以訪問,也就是說,只要有一台能夠聯網的計算機就能夠滿足訪問的條件。三是所有數據默認公開:儘管所有關聯的參與者都隱藏自己的真實身份,這種現象十分的普遍。他們通過他們的公共性來產生自己的安全性,在這裡每個參與者可以看到所有的賬戶餘額和其所有的交易活動。

正是由於公有鏈具有以上三大特點,其的應用主要包括比特幣、以太坊、超級賬本、大多數山寨幣以及智能合約,而毫無疑問的是其中公有鏈的始祖是比特幣區塊鏈。在前文中我們已經就比特幣做過較為詳細的分析,這裡我們介紹剩下的幾種相關應用中最重要的「以太坊」。

簡單來講,以太坊是一個全新開放的區塊鏈平台,它允許任何人在平台中建立和使用通過區塊鏈技術運行的去中心化應用。就像比特幣一樣,以太坊不受任何人控制,也不歸任何人所有。所以以太坊是可編程的區塊鏈。它並不是給用戶一系列預先設定好的操作(例如比特幣交易),而是允許用戶按照自己的意願創建複雜的操作。通過這種設定,它就可以作為多種類型去中心化區塊鏈應用的平台,包括加密貨幣在內但並不僅限於此。以太坊平台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特點,沒有價值性。和編程語言相似,它由企業家和開發者決定其用途。不過很明顯,某些應用類型較之其他更能從以太坊的功能中獲益。以太坊尤其適合那些在點與點之間自動進行直接交互或者跨網路促進小組協調活動的應用。

事實上我們發現除金融類應用外,任何對信任、安全和持久性要求較高的應用場景——比如資產註冊、投票、管理和物聯網——都已經大規模地受到以太坊平台影響。

私有鏈是指其寫入許可權僅在一個組織手裡的區塊鏈。讀取許可權或者對外開放,或者被任意程度地進行了限制。與公有鏈不相同的是,私有鏈是有明確的管理者和使用者的,其歸屬權也屬於相應的組織之中。這使得在法律上私有鏈具有了數字化資產的一切特點。

而談到私有鏈和公有鏈的區別之處,其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首先是交易速度非常快:一個私有鏈的交易速度可以比任何其他的公有鏈區塊鏈都快,甚至接近了並不是一個區塊鏈的常規資料庫的速度。這是因為在私有鏈當中,信任的問題得到了極大簡化,相關的密碼學驗證將會被極大的化簡,這樣我們在具體的應用過程中時就不需要一個一個節點地去進行全網延遲驗證。其次是更好的隱私保障:私有鏈使得其上的數據隱私政策更像在構建在一個封閉的資料庫中,而不是在一個有很多敞口的公開網路之中。由於私有鏈的公開性有限,其相應的保密性也更強。然後是交易成本大幅降低到系統開銷:私有鏈上可以進行完全免費或者至少說是非常廉價的交易。因為私有鏈的系統維護成本遠遠低於公有鏈的開銷,相應系統內的風險的降低也使得相關的節點和節點之間的交易成本大為下降,這意味傳統的通過通道收取的費用將不再存在,相關節點之間的交易費用將降低到系統開銷上。最後是有助於保護基本的產品的完整性:區塊鏈技術之所以受到一些傳統金融機構的青睞,其原因正是私有鏈的影響範圍有限的實際狀況造成的。實際上在整個金融體系中,銀行和政府其實是最看重其已有產品的既得利益的。之所以區塊鏈1.0推進緩慢,正是因為用於跨國貿易的國家法定貨幣仍然是有價值的,至少在添加很少的影響因素後我們就可以看到其存在的必要性,比如歷史問題和意識形態。由於公有鏈的直接應用是導致了比特幣這樣的非國家性質貨幣的誕生,其對銀行和政府的核心利潤流構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壞性威脅,所以在比特幣和區塊鏈技術的對待問題上才會有天壤之別。

目前私有鏈的應用主要由有相關資金和技術實力的大型公司進行。例如, Linux基金會、R3CEVCorda平台以及Gem Health網路的超級賬本項目就是幾種不同的正在開發的典型的私有鏈項目。事實上,從目前各大國際金融巨頭陸續加入R3CEV區塊鏈計劃這一行為來看,金融集團之間更傾向於建立私有鏈或者具有一定性質的聯盟鏈。

此處提及的R3CEV是一家總部位於紐約的區塊鏈創業公司,由其發起的R3區塊鏈聯盟,目前已吸引了超過50家巨頭銀行的參與,其中包括富國銀行、美國銀行、紐約梅隆銀行、花旗銀行等,而中國平安銀行於今年5月加入R3區塊鏈聯盟。2016年4月份,R3聯盟推出了Corda項目,這是一個專門為銀行準備的分散式金融解決方案。Corda是一個區塊鏈平台,可以用來管理和同步各個組織機構之間的協議。但是需要注意的是2016年11月份至今,R3項目的原始發起者中高盛集團和桑坦德相繼宣布退出R3項目,市場認為這是因為R3CEV項目的持續擴張使得諸如高盛等公司認識到後期關於區塊鏈技術的相關知識產權歸屬問題將會變得極為複雜。


2區塊鏈技術的優劣勢

正如我們在上一節中所看到的一樣,區塊鏈的最大優勢在於其去中心化,即分散式。通過構建有別於TCP/IP協議的P2P網路,區塊鏈技術實現了如下四大系統:

繞開中央結算制度的雙向加密交易系統:由於相關的交易雙方無需通過銀行就能實現相應的現金流的交割,中央結算制度將不能很好的監控區塊鏈使用者的使用情況,這使得我們以前經常使用的很多交易都得到了充分的簡化;

可驗證的不可撤銷交易系統,且造假成本極高:由於相關加密演算法目前被認為是沒有後門存在的,相關區塊鏈的真實性不容置疑,而偽造難度隨著區塊鏈的延長而變得幾乎不可能實現,實際上只要整個網路中不是51%的節點被不誠實的計算機控制,區塊鏈的造假就無從談起;

可移植性和適應性較高的避免雙重支付的系統:在區塊鏈的交易系統中,添加一個節點並不需要核心節點的授權,這使得用戶可以很方便的接入區塊鏈之中,而且由於區塊鏈的結算是按照良序原則進行的,雙重支付將因為相應的延遲確認模式而變得不可能發生;

單一節點損壞不會影響全局的較為穩定的交易系統:基於和可移植性一樣的原因,在區塊鏈的P2P網路中,單一節點的損壞無足輕重,事實上,整個區塊鏈的維護本著共同維護的原則其穩定性可想而知,例如以比特幣的相關礦機的計算能力為例,其已經超過了全球top500的大型伺服器的計算能力的總和的9倍。

通過上述的四大系統,區塊鏈實現了以下三類相較於傳統結算制度的優勢:

加快清算與結算速度:由於區塊鏈金融完全是電子化的操作,相關的內容一旦生成變已經完成了其數據化過程,這使得很多傳統的清算與結算操作都不再有意義。加上其「去中心化」的交易結構,將以前的兩次交易變成了一次交易,這也在一定情況下加快了交易速度。

降低文件儲存成本:由於區塊鏈中的區塊本身就是一個電子化的分散式賬本,區塊鏈技術的推進將會大大推進無紙金融的發展,而基於其公私鑰系統產生的數字簽名等認證使得區塊鏈中的通常意義下的簽名不再有用,這也使得相關備案文件將會減少。同時,區塊鏈技術可移植性較強,區塊本身對不同的交易信息的兼容性能力也較強,這使得分類賬本的合併變得容易起來。

提升信用體系建設和流程追索:由於區塊鏈基於不可更改的密碼學賬本,假賬的出現的概率在理論上幾乎為零。由於整個交易過程的流程都清晰可查,一方面加強了使用該技術搭建自己交易網路的交易者的信用水平,另一方面則能有效避免洗錢等金融犯罪,其監管成本將大大降低。


撤銷問題:區塊鏈技術的一大特點是其交易信息的不可修改性,而這在發生撤銷交易時將會出現較大問題。事實上,按照目前的區塊鏈的理論框架,如果一個交易必須要撤銷,那麼唯一可行的方式是進行一次反向的修正性操作或者交易。

法律問題:由於區塊鏈技術其實在本質上可以講是一次全新的資產數字化革命,區塊系統中的相關的數字資產的保護問題就顯得十分重要。然而現實中,區塊鏈技術的發展遠遠先於我們的立法速度,相關資產的保護力度還有待加強。並且,以比特幣的應用來看,歐債危機時,希臘政府曾經頒布了每日取款不超過60歐元的上限限制,但這一政府法令對比特幣並不起效,這給政府監管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金融體系匹配問題:需要指出的是,雖然區塊鏈完成了一種全新的交易底層架構設計和實現,但是其金融方向的設計思路其實非常原始,幾乎依舊停留在「以物易物」的層面上,某些特殊的金融產品的現行交易制度和規則並不能很好地匹配區塊鏈技術的這種原始的金融環境。例如在保證金交易層面上,區塊鏈並不能提供相應的槓桿交易,如何在區塊鏈技術中實現相關的操作還得在理論和底層技術上引入特殊的渠道來解決,這使得在追求同等功能的條件下,區塊鏈技術在一定的程度上其性價比還不高,缺乏市場競爭力。

速度和複雜應用問題:區塊鏈技術高度依賴於P2P網路的搭建和設計,由於區塊鏈要求所有交易都要全網路廣播,這意味著在實際操作中,雖然隨便的結算和清算速度提高了,但是整個網路對其的確認時間卻變得更長。打個比方說,以前的交易只是交易雙方在第三方的見證下說了一句「悄悄話」,那麼區塊鏈技術則是在整個網路中給所有的人都要說一遍內容雖少,但畢竟不是沒有的「公開信」。而該過程中涉及大量的哈希計算,伴隨之而來的計算機硬體設備的更新換代問題也十分突出。而且由於目前區塊鏈技術的主要應用場景都是較為簡單的單純模式,對超大規模,超高頻率的複雜系統是否能夠同樣行之有效依舊是目前理論和應用雙方都十分關注的問題。更進一步地,當區塊鏈體積越來越大的時候,如何封存過往區塊鏈的技術也亟待解決。

2.3區塊鏈應用層面三大問題

而在目前的操作實際中我們發現,區塊鏈技術由於依然屬於新興技術,相關的具體部署,在公司層面上還存在以下三個問題:

系統架構和維護費用問題:正如我們已經提到的,區塊鏈技術不僅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而且相關係統的建設投入將會空前巨大,相關的維護需要掌握最新技術的人才,這種種條件的制約造成了區塊鏈技術一方面概念「甚囂塵上」,而另一方面則在實際操作中「雷聲大雨點小」,並且還有很多並不懂技術的人隨意歪曲區塊鏈,其中誇大和貶低都常見諸於新聞媒體,不再贅述。歸根結底,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都是因為目前無論是國內還是世界上都存在極大的人才缺口,人才稀缺的結果導致很多對區塊鏈有興趣的公司目前都對其持觀望態度,其中大公司猶是如此。

用戶體驗和兼容性問題:由於區塊鏈本身是屬於計算機網路架構中的基礎層的技術,該技術並不能直接反映到用戶體驗上,這意味著區塊鏈技術的推進缺乏有效的市場激勵。打個比方,這如同家庭用電不會考慮電纜的生產製作企業的技術改進一樣。而就目前的區塊鏈技術的相關構架我們已經看到,它會很難兼容以前的交易支付結構,這將會遇到兩個挑戰,一個是過去既得利益團隊的阻攔,第二個是系統升級產生的介面匹配問題。

文化問題:對於大公司,特別是在業界內有一定影響力的大公司而言,在舊有體系依舊能夠持續盈利的情況下,遇到類似於區塊鏈技術這樣的具有空前破壞性的解決方案前都會遭遇不小的內部阻力。正因為如此,忌憚於新技術的風險問題,大多數公司都選擇維持現狀作為其應對變革的基本姿態。


3區塊鏈技術應用和展望

當前區塊鏈技術已經在很多領域得到了充足的應用。這其中就包含了而不僅僅包含如下較為知名的公司:

智能合約:閃電網路(Blockstream)、側鏈(Blockstream)、以太坊(Ethereum)、Rootstock、Tendermint、BlockSign、Chronicled、SuperNET、Blocknet,Tezos;

證券交易:http://Chain.com、DAH(Digital Asset Holdings)、OpenLedger、SETL、Symbiont、Maker/Dai ;

電子商務:OpenBazaar,Eris,BitXBay,Bitmarkets

物聯網:ADEPT(IBM)、Filament、Tilepay;

社交通訊:Gems、Codius、Bitmessage、Tweether、Twister;

文件存儲:MaidSafe、Filecoin、Factom、Storj、Tau、Dfinity;

公證代理:Monegraph、chronobit、Stampery;

眾籌:小蟻(AntShares)、Swarm、Koinify、Lighthouse;

預測市場:Augur、Truthcoin、Futarchy;

身份驗證:Blockscore,ShoCard,DIONS,LaunchKey;

數據API:區塊元(blockmeta)、BTC區塊(比特大陸)、區塊(火幣)、OKlink (OKcoin)、http://blockchain.info、Coinalytics、blocktrail、blockcypher、tradeblock、Scorechain。

3.2 區塊鏈相關企業特點

而根據目前在Outlier Ventures Ltd任職的Lawrence Lundy的文章《5 Things We Learned FromAnalysing the Location of 950+ Blockchain Startups》中間的相關論述,我們發現,目前全球的區塊鏈公司有五大方面的特點:

圖表1:區塊鏈公司全球分布比重


根據對全球近一千家區塊鏈公司的所在地進行調研,英美兩國在全球區塊鏈市場上佔據了絕對的主導地位。其中美國的數量尤其驚人,全球39.8%的區塊鏈創業公司的註冊地及辦公地點都在美國。英國則只有美國的不到一半的數量,有16.7%的區塊鏈公司是在英國。實際上有相關數據顯示,英國退歐對區塊鏈行業反而有一定的刺激作用。由於投資者普遍認為英鎊的走弱將為區塊鏈技術在英國的應用提供很多機會,所以在英國退歐公投完成後,涉及區塊鏈技術及相關市場並未出現像其他行業一樣的恐慌情緒。加拿大的區塊鏈創業公司數佔據3.3%,排名第三,而中國則以3.2%暫居第四,新加坡以2.6%排名第五,德國和以色列以2.5%並列第六。從上述的公司分布我們可以看出,考慮到人口和經濟結構的比重等綜合因素,中國的區塊鏈市場依舊可以稱為是尚待開發的「處女地」,實際上伴隨著中國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有理由相信在未來的五到十年,中國的區塊鏈技術公司數量和體量都將超過英國。相關領域的發展值得持續予以關注。

圖表2:全球比特幣支付活躍熱力圖


當前關於區塊鏈的研究實際上依舊處於初級階段。而每個國家在區塊鏈的的興趣偏向上則有著明顯的不同。例如作為行業體量最大的美國把大量的資金和研究力度都投入到了比特幣項目之中,所以美國市場上的區塊鏈公司以及產品都是基本上圍繞著比特幣區塊鏈展開。這是因為美國金融體系對比特幣的態度較為歡迎,因此在這樣的大的金融環境下美國對非比特幣區塊鏈的研究和投入並沒有歐洲,特別是英國和德國的投入大。這也解釋了為何一些以太坊創業公司的總部,會位於歐洲而不是選在美國。

圖表3:東亞和加勒比地區比特幣支付熱力圖


英國對區塊鏈在金融科技領域的應用非常重視。實際上目前有115家英國公司,通過區塊鏈技術圍繞著結算、清算、保險和金融交易等在開發產品。由於英國在國家政策層面對金融科技有較大的扶持,其目前希望能通過搶佔區塊鏈技術發展的先機重奪回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例如英國央行就組建了相應區塊鏈技術團隊,並在積極探討發行類似於比特幣的電子貨幣的可能。英國政府對科技金融企業大力扶持,尤其是區塊鏈初創企業,給予前所未有的優惠政策,並向全球招募區塊鏈技術人才。其中區塊鏈公司Coinsilium在倫敦ISDX交易所已經完成了IPO,從而成為世界上第一家成功上市的區塊鏈技術公司。該公司專註於投資區塊鏈初創企業的投資,成立於2014年初,到今年6月份為止已經投資了11家區塊鏈技術相關公司,市值達到了698萬英鎊。

圖表4:歐洲德語人口分布和比特幣支付熱力圖對比

另一方面,由於德國政府對比特幣的開放態度,這使得德國的區塊鏈技術平民化研究也十分出色。從相應的比特幣交易的使用熱力圖上可以看到,在整個歐洲,除了英國之外,比特幣的交易的頻繁程度基本上與該國德語人口數量存在正相關性,特別是在核心的比利時、盧森堡、奧地利等地,該相關性尤為明顯。


除了倫敦與金融服務之間,相關數據並沒有顯示出「同一國家創業公司集中解決某一類問題」的結論。例如供應鏈和物流這類應用,世界各地的創業公司都在探索,包括以色列、新加坡、義大利以及美國。大多數研究區塊鏈物聯網應用的創業公司,而他們的總部卻分別設在了肯亞,德國,英國和美國。同樣的,各國家的應用方向也呈現出了多樣性。目前沒有出現區域群集的原因可能有兩種:市場還是太新,群集將進一步呈現,或者因為互聯網的出現,通信與分布的零邊際成本,使得區塊鏈群集的難度大增。

另一方面我們認為,未來區塊鏈產業則有可能出現同傳統行業一樣的集群現象,因為由於世界範圍內量化寬鬆的普遍終結,由於金融行業目前已是高度管制的行業,這意味著作為風險係數極大的區塊鏈創業公司的融資屬性,自然要求它們需要靠近風投和天使投資人。這也是為什麼美國矽谷、紐約、倫敦、柏林和新加坡,能夠吸引區塊鏈創業公司的原因。群集效應在新興場產業的發展過程中仍然是有意義的,而且主要瓶頸和限制我們認為正是由於金融業帶來的。


非常驚人的一個事實是區塊鏈公司不僅在其產品上存在區中心化特點,而且區塊鏈創業公司的員工分布也同樣如此。相關數據顯示有28%的區塊鏈創業公司並沒有傳統公司的所謂的「總部」,也就是說,用去中心化技術建立產品的公司,其本身也是分散式的,他們分散於整個世界。特別是在歐洲註冊的區塊鏈公司,其成員可能同時來自倫敦、泰國、華沙和馬德里。


通過理論和現狀的相關分析,我們認為在金融領域,相關的區塊鏈技術主要推動變革的構成者應該是銀行,而金融市場中的其他參加者,比如保險,券商等在區塊鏈技術的需求方面目前並不十分強烈。雖然國外諸如高盛等國際知名投行都認為區塊鏈技術將極大地改變未來金融領域的競爭格局,但是在像中國這樣處於高度監管的金融市場能否推行去中心化的區塊鏈技術在一定程度上還將保持較大疑問。

而在技術實現上,西方國家已經走到了我們的前面:花旗銀行已經通過其創新實驗室,開發出屬於其自己的名叫「花旗幣(Citi-coin)」的加密貨幣,並部署了3條區塊鏈;而BBVA在2015年1月,通過旗下子公司以股權創投的方式參與了Coinbase的融資,到了當年7月份,BBVA更是宣布將在區塊鏈技術基礎上,建立完全去中心化的金融系統;在此前稍早時間,瑞銀集團於2014年在倫敦成立了區塊鏈金融研發實驗室,重點探索的方向是區塊鏈在支付、電子貨幣以及結算模式的應用;桑坦德銀行則在2015年6月通過金融技術投資基金InnoVentures進行區塊鏈試驗,研究如何將區塊鏈技術同傳統銀行業相結合,相關報道稱其已發現了約20-25種可以使用區塊鏈的場景,預計實施後將每年為公司節省200億美元交易結算成本;巴克萊銀行通過則多點出擊,通過三家區塊鏈創業公司Safello, Atlas Card和Blocktrace開展投資孵化,並與比特幣交易所Safello開展區塊鏈應用合作;紐約梅隆銀行則嘗試將比特幣的點對點模型基礎應用到銀行系統,在其公司內部中推出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名為BK Coins的虛擬貨幣。除此之外,包括澳大利亞聯邦銀行、西太平洋銀行、荷蘭銀行、荷蘭安智銀行、拉博銀行、星展銀行等多家銀行,都已開展相應的區塊鏈技術研究。而在這其中以國際貿易支付模式的對比最為明顯:

圖表5:國際支付模式比較


由於區塊鏈技術主要處理的是交易時的支付和結算問題,該方面業務存量最大的銀行業將會首當其衝。而以股票市場為主的券商等,一方面由於高頻交易的存在,另外一方面由於公司自身科技處理能力的問題,目前看來都將會是被區塊鏈技術影響地最晚的一批資本市場參與者。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我們拋開目前在法律體系下被嚴格監管的二級市場不談,轉而思考體量同樣十分龐大的場外交易市場,那麼在這方面,由於不需要統一報價,區塊鏈技術的相關應用將會有很好的實踐場景。所以上述兩個問題將左右和主導未來券商參與區塊鏈研究的熱情。

綜合這些因素,我們認為整個金融市場對於區塊鏈技術的接收是分階段有序進行的。

首先,區塊鏈技術應該在銀行的某些業務進行試點。通過區塊鏈技術的小規模應用和實踐總結出系統設計的不足和未來改進的方向。比如出於網路安全的問題,區塊鏈的初期架構者應該都是「誠實的」架構者。而目前銀行掌握了大量的徵信資料,這對區塊鏈技術的初期構建十分有幫助。

其次,區塊鏈技術應該在同一個集團內實現不同公司的互聯。為了建立更大規模和更複雜的區塊鏈P2P網路,應該從一個有高度協同度的集團內開始進行區塊鏈建設。例如銀行通過其下屬的控股或者戰略合作夥伴,進行小規模的區塊鏈建設。

再次,區塊鏈技術通過協同交易商推廣。由於標準化數字資產在區塊鏈建設中的核心作用,交易商主導的模塊化的、標準化產品將為區塊鏈的搭建減少很多冗餘建設。這樣通過市場的主要參與者的協同合作實現以銀行為核心,其他金融市場參與者協同的區塊鏈。

最後,區塊鏈技術普及到公有市場上。我們認為,這一步實現的前提條件需要金融機構和相關企業實現在區塊鏈技術中的角色從經銷商向投資者的轉變。區塊鏈技術的最終目的是為整個區塊鏈中的每個參與者都實現盈利,該盈利的實現離不開當前市場的系統的大規模的轉化和各種參與者的採用。

而在所有的區塊鏈的應用當中我們認為當前的技術主要會對那些成交量較小,而目前運營需要耗費大量人工,簽約對手存在較高風險的場外市場構成革命性影響。具體而言包括:

託管——不僅包含私人和公司業務,也包括更廣意義上的所有的中央證券託管。雖然完全數字化的資產並不需要保管,但是通過託管體系,可以將其他和託管系統有關聯的資產都進行數字化。而由於區塊鏈的安全性考慮,託管機構的區塊鏈化將會極大地推動基金和其他資產服務業對區塊鏈的接納程度。

清算——和我們在技術層面上分析的一樣,清算所和清算人的效率將通過區塊鏈技術得到極大的提升。事實上我們認為,區塊鏈技術的應用並不會終結清算機構和人員的歷史使命。相反,實體清算和區塊鏈很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長期共存,但是清算機構的職責和工作的重心將會發生改變。

非槓桿經紀——由於區塊鏈不接納槓桿業務,在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中的非槓桿部分,區塊鏈都有可能發揮較大的作用。但是由於這涉及到交易商和做市商制度的很多方面,我們認為在現行的成熟的場內市場迅速推進區塊鏈並不現實,反而在場外市場將會有很多用武之地。比如,我們認為在一定程度上,區塊鏈能夠在解決流動性上提供一個全新的解決思路,因為非經銷商報價系統給交易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無效市場,而交易的發生的本質和無效市場是有關聯的。

【本文完成時間:2017年1月9日】

【編輯:楊新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信博後觀察 的精彩文章:

「石油幣」高調出世,數字貨幣迎來新機遇?

TAG:國信博後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