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州」的演變歷史

「州」的演變歷史

州在我國行政區劃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下面我們就帶大家認識一下州的演變歷程。

一..九州與十二州

"九州"是在先秦時期典籍《尚書·禹貢》中所記載的地域區劃。九州順序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下圖可向左旋轉90度看)

"九州"是在先秦時期典籍《尚書·禹貢》中所記載的地域區劃。九州順序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其中冀州的範圍極大,按馬融曰:「禹平水土,置九州。舜以冀州之北廣大,分置并州。燕、齊遼遠,分燕置幽州,分齊為營州。於是為十二州也。」即并州、幽州、營州是由冀州所分出來的,加上原來的九州,是以九州有時又被稱為十二州。

二.秦漢三國時期

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建立後,推行了郡縣制,無州之設置。

漢朝初年郡國並行,導致後來有些尾大不掉,因此漢武帝開始加強中央集權,實行了推恩令,並於元封五年(前106)創部刺史制,將全國分為13個監察區,監察區名為州,州設刺史,中央在每個州設立刺史一名,專職監察地方,刺史沒有固定的治所,每年八月巡視所轄區域,考察吏治、獎懲官吏、決斷冤獄。除13州之外,另在三輔(京兆、右扶風、左馮翊)、三河(河內、河南、河東)、弘農7個郡設司隸校尉部,與州同級,由中央直轄,主管京師附近地區,與13州合稱14部州。

西漢的州只是監察區,還不是真正的行政區域。真正的行政區域還只是郡、縣兩級,郡太守直接與中央政權聯繫,不必通過州一級。

東漢末年,州由監察區變為行政區,成為郡以上的一級行政區劃,形成州、郡、縣三級制。全國仍為13州,相當於現行的「省」一級行政單位。這種制度前後延續了四百年左右的時間。三國時期大致維持東漢末年時期州的範圍。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

這段時期,州的面積不斷縮小,數量不斷增加:

三國時魏有十二州,吳有四州,蜀有一州,西晉將吳、魏分治的荊州、揚州合併,得十五州。晉武帝從原涼州中分出了秦州,從益州分出了梁州、寧州,從幽州分出了平州,共計十九州。晉惠帝分荊、揚置江州,晉懷帝分荊、江、廣三州置湘州,最終得二十一州。

南北朝時,州的範圍逐漸縮小,南北方合計有五六十個州。南北朝末期,州已經增加到三百多個,相當一部分州已經有名無實了。

四.隋唐時期

隋煬帝時為郡縣二級制。

唐高祖又改郡為州。全國共有三百幾十個州,數量太多了。以後中國曆朝不再設郡。

唐代的大州稱為府,仍為州級。自從在邊境設立節度使後,節度使發展成為州之上、道之下的行政區。

五.宋元時期

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盡罷天下節鎮所領支郡,從此全國諸州直轄於中央,州的長官稱知州事,簡稱知州。 (下圖為北宋秦鳳路行政區劃)

遼代諸州有節度州、刺史州之分,分別置節度使和刺史。

金代的州隸屬於路,分節鎮州、防禦州、刺史州3類,以節度使、防禦使、刺史為長官。

元代的州有的屬於路,有的則屬於省,即直隸州。

六.明清時期

明清時又改州為府,所以有「兗州府」、「揚州府」等名稱。

明代的州有直隸州和屬州之分。直隸州上隸於京師或各布政使司,地位視府;屬州上隸於府,地位視縣。州的長官也稱知州。

清承明制,直屬於布政使司(省長)的州稱直隸州。直隸州有屬縣,是相當於府一級的地方行政區。隸屬於府的州,稱散州、屬州,是相當於縣一級的地方行政區劃。直隸州和州的長官都稱為知州。

七.現代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在苗族、藏族、回族等少數民族地區設自治州,行政地位在省以下、縣以上。縣級以上帶「州」或「洲」的城市名稱中,除了「株洲市」和「滿洲里市」用「洲」以外,其他一般皆用「州」。

美國也有州啊,哈哈哈。

比如美國的德州和我國的德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理知識精選 的精彩文章:

有趣的偏見地圖總是層出不窮
這八個曾經在共和國歷史上出現過的省份,你知道嗎?

TAG:地理知識精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