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交通人這些創舉振奮人心!
2018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
40年眾志成城,
40年砥礪奮進,
40年春風化雨……
全國人民書寫了
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史詩,
交通人也憑著開拓創新、
敢為人先的闖勁兒,
實現了一次次突破,
成就了波瀾壯闊的改革大業,
譜寫了濃墨重彩的輝煌篇章。
日新月異的交通運輸
給經濟社會帶來的深刻變化,
讓我們一起回首交通人
「摸著石頭過河」的一個個創舉,
聚焦發展新亮點,
激發新時代建設交通強國的新動力。
第一個自動紅綠燈
開啟交通工程大門
北京交科設計院港珠澳大橋交通工程設計項目部成員現場觀察。
「紅燈停,綠燈行。」小小的紅綠燈,早已成為都市人生活的一部分。但很少有人知道,到上世紀70年代末,我國才出現了第一個以計算機實現自動控制的道路信號系統。
改革開放40年來,從紅綠燈延伸出來的交通監控管理飛速發展,不僅證明了城市交通自動控制的可行性,為交通綜合治理提供了思路和依據,更孕育出了交通工程這一學科,為人、車、道路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安全出行奠定了基礎。
紅綠燈從手動到自動
時光回到1973年,原第四機械工業部部長王諍在國外考察時看到發達國家早已採用電子計算機實現了城市交通信號的自動控制。而在當時,我國還處在交通警察手動控制交通信號的落後狀態,研發我國第一個交通自動控制系統成為一種需求,被提上了日程。
「1974年中國第一個城市交通自動控制工程項目——首都自動化交通控制工程(又稱「7386」工程)啟動。試驗現場選在北京市前三門大街,最後落實在前門至象來街共4個路口。」曾經參與「7386」工程的科研人員、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所屬北京交科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原總工程師楊光回憶起那時的場景,依然記憶猶新,「以此為契機,我國第一家從事交通工程研究、諮詢、產品開發的單位——交通部公路科學研究所標誌信號及設備研究室(簡稱標號誌室)正式成立。」
由於當時人們對交通自動控制了解不多,標號誌室的同志們幾乎踏遍了北京市的資料室和圖書館查閱國外資料。「那時使用的是國產「DJS130」計算機,光為這個項目配置兩台計算機就花去了100萬元,在當時可是個天文數字!」楊光回憶,當年國產電子器件質量不好,系統的抗干擾能力也很差,開始的時候系統連穩定工作幾個小時都做不到。大家毫不氣餒,開動腦筋找問題想辦法改進設備,到了關鍵時期甚至日以繼夜地奮鬥在試驗現場。
1978年5月至11月,我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交通信號自動控制系統在前門至象來街正式試驗。經過反覆試驗,項目組終於迎了喜人的成果——採用計算機集中控制的線控制系統(又稱綠波帶)比人工控制顯著提高了效率:車輛在路口平均等待時間減少了36%,全線平均旅行時間減少8.8%,平均速度提高約10%。在這個項目的帶動下,天津、上海、廣州、武漢、瀋陽等一批城市也相繼開展了交通自動控制系統的開發,逐步走上了交通管理現代化的道路。
上世紀70年代末,參與「7386」工程的部分人員討論技術方案。
現代交通工程讓港珠澳大橋更暢通
「7386」工程在北京的成功實施,使人們第一次接觸到了新興的交通工程學。20世紀90年代初,以效率和安全為核心的交通工程學逐漸發展起來。
「怎麼讓建成的路發揮效率,並保障道路使用者的安全,這是交通工程應該考慮的問題。」部公路院交通工程研究室(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唐琤琤介紹,目前行業內交通工程及沿線設施已形成交通安全設施、管理設施和服務設施三類。
人們對出行安全日益重視。近10年,隨著道路交通安全研究與應用的積累,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成功研發並實踐了路網交通安全風險評估技術(ChinaRAP)。「通過對路網基礎設施進行風險評估,把風險比較高的點段找出來,優先改。」唐琤琤介紹,ChinaRAP量化測評路網交通事故發生概率及事故的後果,對風險的水平進行分級並生成風險地圖,「目前,結合全國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等項目的實施,已經在北京、山東、廣東、雲南、新疆等19個省(區、市)超過15萬公里國省幹線公路應用,為道路事故預防、安全設計等提供依據。」
交通工程逐步走進大眾的視野。總長55公里的世界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目前交通工程已全部完成,即將通車。
6.7公里的海底隧道如何通風?跨境交通監控怎樣才能更精準?三地信息交換如何更高效?港珠澳大橋的交通工程具有多重挑戰。從2011年開始,北京交科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的一個團隊進行了為期5年的現場設計工作,涉及全線的交通控制、行車安全、消防救援、景觀照明、運營管理等方方面面。
他們先後完成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交通工程設計任務,順利實現介面管理和界面協調工作,既涉及粵、港、澳三地政府之間的合作,還包括多個相關政府部門的協調,以及配合島隧工程、橋樑工程、航標工程等設計和施工。同步開展的五大專題研究中的四個專題被列為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
40年,伴隨改革開放的進程,從北京前門路口的一個紅綠燈,到世界最長跨海大橋千頭萬緒的交通控制,交通工程發展留下紮實的成長足跡。
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 供圖
未完待續,敬請關注哦~
大家都在看
責編/吳倩 審核/連萌
TAG:中國交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