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百家姓》之——陳姓的來歷

《百家姓》之——陳姓的來歷

跟所有的大姓一樣,陳的起 源也比較複雜。

源流一

出自舜帝姚重華裔孫陳胡公媯滿,屬於以先祖封地為氏。周武王將長女太姬嫁給滿,備以三恪,奉祀虞舜。陳國始建都於株野(今河南 柘城胡襄鎮)史稱陳胡公,後遷都於宛丘(今河南淮陽城關一帶),轄地最大時達十四邑,大致為河南東部和安徽一部分。從胡公受封至公元前479年,楚惠王殺陳湣公為止,陳國共歷25世,延續568多年。陳亡後,陳的分支仕齊的陳公子完的後裔於公元前386年取代了姜姓齊國,史稱陳氏(田氏)代齊。

陳姓出自姚姓,舜帝姚重華的後裔。舜,也稱虞舜,姚姓。 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周武王滅紂以後,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這個地方,建立了「陳國」。 子孫有以國為姓的,即成為陳姓的由來。

源流二

源於媯姓,出自春秋時期陳國公後裔,屬於以國名為氏。陳國在媯滿死後,其子孫有以國名為氏,就是陳氏。除陳完這一支主系之外,在陳國內亂至亡國期間,還有三支陳國公族後裔避居他鄉,亦以國名為氏姓陳。

除了胡公滿的子孫陳完這一支主系外,還有三支:一是陳哀公之子陳留,避居陳留郡;二是陳湣公之長子陳衍,避居陽武戶牘鄉或潁川;三是遷居固 始,源於陳湣公次子陳溫之後陳璉,其後因無子,便以潁川陳寔為嗣子,遂融入潁川陳氏。

源流三

少數民族陳姓,韓國朝鮮族陳氏:全部來自中國,本貫有130多個,但現存不到10個,主要是:江陵陳氏、廣東陳氏、南海陳氏、德昌陳氏、羅州陳氏、驪陽陳氏、驪州陳氏、臨波陳氏、梁山陳氏、三陟陳氏、神光陳氏、福州陳氏、楊州陳氏, 這些陳氏的祖上都是從中國遷過去的。除梁山、廣東本貫外全部是驪陽本貫的分支。驪陽陳氏是中國宋朝陳誘東渡後的子孫,梁山陳氏是明太祖時陳普才的後代,明朝末年又增添了東援將領陳磷的後孫,即廣東陳氏。韓國的陳氏和中國朝 鮮族陳氏實際全部是中國漢族人被同化而形成的。

源流四

源於改姓,屬於以帝王賜姓為氏。隋朝時期有一個叫陳永貴的將軍,原來是隴右地區(泛指隴山以西地區,在今甘肅隴山、六盤山以西和黃河以東地帶)的胡人,姓白,甚得隋文帝楊堅的寵信,官至柱國,領蘭、利二州總管,封北郡陳公,陳永貴便以封號中的陳字作為自己的姓氏。

明朝統一全國後,朱元璋為籠絡已經降明的蒙古貴族,往往賜給漢姓漢名,如恰恰賜名陳守忠,哈哈賜名陳元等。明成祖時,滅安南國黎朝,國王黎季厘寒流筆大多移居中國,其子改姓名陳澄,官至工部尚書。

陳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當今中國大陸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一位;人口七千一百三十八萬四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大約5.1左右。全球約達9800多萬之眾。陳氏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地區,尤以廣東、福建、四川、浙江、江蘇、河南、湖北、湖南等省多此姓,在台灣省和廣東兩省,陳氏約佔當地人口的10%以上。

遷徙分布

漢族陳姓,大多源於河南淮陽,至今當地仍有人管自己叫「老陳戶」 ,意為非常古老的陳姓人。唐朝初期和中期,中原陳氏有過兩次南遷,全都是遷往福建,這個南遷過程跌宕起伏、非常精彩。

公元669年,當時唐朝派河東人陳政任嶺南行軍總管,率兵鎮壓福建南部的少數民族叛亂。677年,陳政去世,他當時只有20歲的兒子陳元光接替父親繼續平亂,打了9年仗,終於在公元686年平定叛亂,報請朝廷批准,設立了一個行政區劃——漳州郡(今福建漳州)。陳元光設立的這個行政區劃太重要了,所以他有個稱號,叫「開漳聖王」,他的子孫後代就被稱為陳氏開漳聖王派。這一派非常重要,成為閩、粵、台灣以及南洋陳姓的主要始祖。現在我們到東南亞各地一問:「您是陳姓的哪一支?」一般對方都會回答是開漳聖王派之後,就是陳元光之後。台灣如今就有五十三座陳聖王廟,因為有很多台灣人就是從漳州過去的。

陳氏進入廣東始於南宋,金兵南侵的時候,中原氏族大批南遷,陳姓也在其列。跟隨鄭成功入台的很多陳姓人士對台灣的開發都做出了重大貢獻。台灣的屯田制度、設立學校等措施,就是一個叫陳永華的福建同安人主持的。順便提一句,在民間傳說里,陳永華還有個更為人熟悉的名字 ——陳近南。在台灣有一句話,叫作「陳林半天下」,以形容在台灣姓陳、姓林的人數之多,而現在台灣的第一大姓就是陳。

陳氏遷入越南的歷史也非常悠久。曾在越南存在達175年的陳朝,就是陳姓人於公元1228年建立的,直到今天,陳姓還是越南十大姓之一。陳氏移居日本始於明初,大都是明太祖派去的水手。在台灣、廣東、浙江,陳都是第一大姓。在福建,陳姓僅次於林姓。總之,陳姓是個非常了不起 的姓。

說到陳姓,就特別要講一種精神,這種精神曾經支撐了中國上千年的 文明。然而,今天這種精神已經被我們逐漸淡忘了,而且將來恐怕會被我 們徹底遺忘。什麼精神呢?義門精神 。

唐代中期,有一個叫陳伯宣的人,跟朋友結伴遊覽廬山,到廬山一看,覺得當地風光非常美麗,所以他就帶領子孫遷居到了江州德安縣太平鄉樂里永清村。江州就是今天的九江,德安位於江州之南,所以,這一支 稱為江州陳氏。在這一支里,就出現了「義門獨著,百犬同牢」這了不起的事情。據文獻記載,義門陳氏初創時只不過父子幾人,到了宋朝已經有740多口人。等到仁宗時期,人數已多達3700餘人。這一門為什 么這麼了不起呢?因為他們從沒有分過家。3700個陳姓的人同灶而食,專門有管做飯的,一開飯就是300多桌。這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大食堂了, 而且還有家規:按照輩分,長幼有序都坐好了,人都到齊了才能吃。在義門陳氏,沒有你的我的、你家我家這一說。耕田,壯勞力全部出動, 一起下地;衣服髒了往那兒一扔,家族的婦女就給你洗好了。甚至「百犬同槽」——幾百條狗在一起吃飯,用一個槽。而且就連這裡的狗都會等狗,缺 一條不吃;吃好了一起回狗圈,狗不住在每個人的家,集中住宿,所以叫「百犬同牢」。因為他們太符合中國傳統里的仁義之說了,所以人稱「義門陳氏」。義門陳氏延續了整整十九代,跨越三百多個春秋。宋太宗曾經為此讚歎:「萃居三千口人間第一,合居五百年天下無雙。」三百多年的輩分,可以拉開很遠的,差五個輩分一點不奇怪,七八個都有可能,但人家就是沒有分家。

後來,到了1062年,因為相互照應,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也增強了,義門陳氏人口暴漲,對當地造成了巨大的人口壓力,滿大街都是姓陳的了。於是義門陳氏要分家了,不是姓陳的想分,而是不得不分了。這次分家號稱「史上最牛分家」。誰替他們分的?皇帝。誰具體執行呢?包拯包青天。有人可能要說了,原來包公還管過分家呀。是啊,因為他公平嘛。包公和當時的名臣文彥博專門研究了分家方案,並上報皇帝批准,宋仁宗御賜編號,將家族財產分為291份,然後開始分。這時感人的一幕出現了:雖然包公想分得很平均,但總歸有點區別的,陳家人就開始互相謙讓了,這就又耽誤了很長時間。義門陳氏這次分家後,分流到了今天的江西、河南、浙江、湖北、廣西、江蘇、廣東、福建、山東、上海、天津等地,共16個省,125個縣,分出來291個村莊。分家以後,到了當地,大家知道他們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麼嗎?在門口掛起一個燈籠,上書「義門」二字。有的地方,這種燈籠到20世紀50年代都還掛著。一看到這燈籠,人們就知道,這家陳姓是從九江遷出來的,絕不會錯。這就是義門陳氏精神。

義門陳氏的這種精神,實在是難能可貴的。不計較一些私有財產得失,以家族、整體的利益為重,這種精神曾經支撐我們中華民族度過了很多危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金遛個彎 的精彩文章:

找誰開光?該不該!

TAG:小金遛個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