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管子》「摶氣如神」 在藝術創作中的體現

《管子》「摶氣如神」 在藝術創作中的體現

本文節選自《愛尚美術》「畫理」欄目,

節選2347字,全文共計4932字。

閱讀全文,請點擊下方封面圖購買紙質雜誌。

對於中國古典美學研究,先秦的文獻和古籍可謂貢獻巨大,而《管子》這部書卻沒有如它同時代的作品一般得到應有的重視,這不僅是美學理論界的遺憾,同樣亦是書畫藝術界的遺憾。《管子》很早就在藝術領域對「神」進行了研究,其後,對中國傳統的書法創作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神」作為人的生命體驗對象,不僅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理念,而且在古典美學以及文藝創作上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先秦哲學觀認為,「神」具有神秘、變化不測等特性。「神」在《易傳》及《老子》里被賦予了哲學上的豐富內涵,而在美學上,《管子》一書更值一提,尤其關乎藝術創作命題的「摶氣如神」一說。

《管子》的「摶氣如神」說,與老子的「專氣致柔」是一脈相承的。《內業》有言:「心之氣形,明於日月,察於父母。賞不足以勸善,刑不足以懲過。氣意得而天下服,心意定而天下聽。摶氣如神,萬物備存。」《管子》認為,一個人擁有心與氣的形體,比日月還要光明,體察事物極為通徹。依靠賞賜和刑罰不一定做到揚善棄惡。而一旦得到氣意,天下皆能歸服。氣意安定,天下皆能聽從。因而,能夠專心一意在氣將達到「神」的境界,繼而收納萬物於心中。「摶氣如神」的「摶」字本同於「專」 ①,本義指把東西捏聚成團,其後引申為集聚、結聚之義。戴望注曰:「摶,謂結聚也,結聚純氣,則無所不變化,故如神而物備存也。」② 講的正是此意。「摶氣如神」與「專氣致柔」二者皆以氣論為述,有著繼承上的聯繫,但究其深義卻大為不同。《老子·十三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關於「專氣致柔」所專之氣,歷來學者觀點不一,高亨先生認為此「氣」為人的精神③;馮友蘭先生則認為該「氣」應含有精氣與形氣④。這裡的「氣」大致有三個特點:一、此氣如初生嬰兒未被後天外力所影響的本初之氣;二、氣不聚則散,散則不純,因此需要精神加以控制;三、老子的「氣」同於「一」,即道之義。所以,「專氣」與「抱一」講的是一個意思,通過「專氣」的方法最終達到通於「道」的境界。陳鼓應先生對此解釋說:「此處是通過『專氣致柔』的修養功夫方能到達彼境界,人需要努力修養才能回到初生時不受外物滋擾的狀態。」⑤《管子》的「摶氣如神」同樣以「氣」為述,在「氣」的涵義上已經不同於老子。老子那裡的「氣」是「道」屬性的外化,等同於道,只是一種名稱上的替換。《管子》的氣則不然,而是被賦予了「道德」的屬性,「善氣迎人,親於弟兄。惡氣迎人,害於戎兵」(《內業》),具有「善」和「惡」的區別,不再是高高在上沒有情感色彩的存在,是流轉於宇宙之間,成為萬物聯結不可或缺的因素。更為重要的是,「摶氣如神」的最終目標是達到「神」的境界。這裡的「神」指的是認識主體的精神做到高度集中和專一的狀態。「專於意,一於心,耳目端,知遠之證。」「君子執一而不失,能君萬物,日月與之同光,天地與之同理。」(《心術下》)「專於意,一於心」「執一而不失」就是強調精神上的高度集中,只有做到這樣,才能夠體察萬物,從而「君萬物」「天地與之同理」。

《管子》進一步認為,要做到精神上真正的高度集中和專一,就必須將宇宙天地之間流轉的「精氣」結聚在胸中。而要真正的完成這個過程,需分為三個步驟:

第一步是認識主體心胸的前期準備,即心胸的凈化。《管子》一書極為關注人的心胸問題,論述較為詳實。《心術上》:「心處其道,九竅循理。嗜欲充益,目不見色,耳不聞聲」「其宮,闕其門。宮者,謂心也。心也者,智之舍也,故曰宮」。「心」「宮」皆指認識主體的心胸,在《管子》看來,人的「心」無時無刻不經受著內外的慾望和誘惑,一旦人的內心被私慾所填充「嗜欲充益」,將會導致「目不見色,耳不聞聲」,無法正確地明辨萬事萬物,乃至影響對是非的判斷。由此,《管子》要求認識主體「其宮,開其門,去私毋言,神明若存」,「其宮」即是要人將內心主觀的情感慾望清除出去,進而使「心」不再被外物擾亂,保持澄明安靜的心境,如此方可「開其門」,不怕受到外在影響,認識主體心胸的準備才算完成。

第二步,認識主體心胸吸納精氣的階段即「摶氣」。「摶氣」這一階段是整個過程的重中之重,其中的關鍵就在於如何「摶」,如何將天地之間的精氣積聚到認識主體的胸中。《內業》:「精想思之,寧念治之」「一意專心」。《心術下》也講:「專於意,一於心,耳目端,知遠之證」「思之思之,不得,鬼神教之,非鬼神之力也,其精氣之極也」「執一而不失,能君萬物,日月之與同光,天地之與同理」。可見,「摶氣」的過程是異常艱辛的過程,不但需要 「專於意,一於心」「一意專心」 始終如一的態度,而且離不開堅持不懈地思索。做到這樣,就好似「靜想思之」「思之思之,又重思之」,那麼「鬼神」之力將來幫助。總而言之,要想「摶」精氣入心胸,必須通過專一而長久艱苦的思維過程,而且是自然無為的方式,不受外物干預,才能「摶氣」於胸。

第三步,認識主體經過「摶氣」在胸到達「如神」的境界。老子「專氣致柔」命題,是通過「專氣」的方式回歸到形如嬰兒般的「道」的純凈狀態,《管子》「摶氣如神」闡釋的,是認識主體達到精神層面的高度集中的狀態。「摶氣如神」的出現,一者發展了老子「專氣致柔」的哲學學理,二者充實了中國古典美學。眾多美學家與藝術家都將這種吸納和集聚「精氣」所造成的高度集中專一、積極活躍的精神狀態,視為藝術創作的重要條件,或是直接解釋為審美創造的不可忽視的一種境界。下文以「摶氣如神」於審美主體藝術創作三種不同的表現(狀態)逐一分析。

① 《古代漢語字典》,北京:商務出版社,2007年。

② 戴望:《諸子集成》(第五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③ 高亨:《老子正詁》,北京:清華大學出版,2011年, 第94頁。

④ 馮友蘭:《三松堂學術論文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4年。

⑤ 陳鼓應:《老子注釋及評介》(修訂增補本),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責任編輯:王瀟

往期回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尚美術 的精彩文章:

宗教思想對青綠山水色彩語言的影響

TAG:愛尚美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