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河源萬綠湖風景區水庫水位下降,驚現二座清代謝氏古墓,調查發現了更大謎團和進展
頭條
廣東河源萬綠湖風景區水庫水位下降,
驚現二座清代謝氏古墓,調查發現了更大謎團和進展。
近日,廣州花都獅嶺謝偉雄和河源錫場謝錦希宗親分別在QQ群和微信群爆料信息:在廣東河源在萬綠湖風景區內的新豐江水庫鐵嶺囗,隨著當地枯水期的到來,導致水位在10數年來新低,水下露出了兩座清朝乾隆和光緒年間的古墓。仔細辯認,墓碑上竟然清晰地顯示了謝公和謝母的字樣,這是兩座謝家的謝氏古墓哦。於是謝氏網小編立即利用萬能的朋友圈和網路對其進行了調查,發現了更大之謎團和進展:
我們先從萬綠湖風景區的新豐江水庫調查起:新豐江水庫,是華南最大的生態旅遊名勝風景區,因四季皆綠,處處皆綠而得名。於1958年籌建新豐江水電站時,在距廣東省河源市僅6公里的新豐江下游的亞婆山峽谷修築攔河大壩蓄水而形成的。
而當時的移民清庫以1958年8月開始至1959年12月結束,僅用一年左右的時間,完成清庫面積600平方公里和11萬移民大搬遷的雙重任務,據資料顯示,當時拆掉房屋18多萬間,面積254萬平方米,挖掉墳墓接近14萬座.
新豐江水庫是在1969年建成蓄水,新豐江大壩最大壩高105米,設計庫容量140億立方米,巨大的庫容淹沒了原河源縣地區大批的人文歷史遺迹。
就在上個月,河源市博物館文物普查工作人員在粵贛古驛道河源段的主線上考古調研時,又在東源縣澗頭鎮東壩村路段新發現了一段完好無損的「水下」古驛道,這段被湖水長年湮滅在水下的古驛道,不僅在萬綠湖的湖面下不斷延伸,而且一座已有近200年建築歷史的石砌拱橋,還有這二座謝氏古墓,也隨著湖水水位的下降而「浮」出萬綠湖水面。
據介紹,東源縣澗頭鎮東壩村最初的稱謂叫「廣東壩」,近日「浮」出水面的東壩村永定橋,其建築年代是有歷史記載的,它和這兩座謝氏古墓一樣始建於清代,古橋是道光二年壬午(1822年),於道光五年乙酉(1825年)竣工,前後歷三年建造,具有重要的科考價值。
謝氏古墓之一是始建於清朝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按照墓碑字樣也許民國五年開始重修的,上面刻著皇清...宇翁謝公大人之墳墓,這個以前在清朝可能是當大官的哦。
這個是河源錫場謝錦希宗親按照碑文仿寫出來的,僅供參考,以碑文為準
第二個墓碑是清朝年間光緒三十四年的,還刻有當時的地理先生的名字叫何明光,墓碑上刻的皇清例封...謝母賴大孺人之墳墓,這個也是受皇封的大人物的母親的哦。
這個是河源錫場謝錦希宗親按照碑文仿寫出來的第二個墓碑,僅供參考,以碑文為準
另據調查康熙版《河源縣誌》卷八《墳墓》。裡面有「宋虔州太守謝元墓(在廣東壩灢潭)」的記載。而乾隆、同治二版《河源縣誌》以及光緒版《惠州府志》則為「宋虔州太守謝元墓(在江東壩灢潭)。至於是否就是宋朝虔州太守謝元的墓,還是和宋朝虔州太守謝元相關的後代的墓,還需要有心有條件的宗親再進一步考察。
此外,乾隆版《河源縣誌》卷之一,紀錄河源水,其中有載:「蔡庄水,一至廣東壩入江;一至龍利頭入江。」在紀錄墟市中,紀錄「廣東壩,小市」,可見乾隆年間的「廣東壩」周圍村落人口並不多。由此觀之,也符合河源人口多數在明末清初陸續由閩粵贛各地遷入的歷史事實。到清初,由於廣東壩處在兩條河彙集之地,得水路交通的便利,廣東壩經濟發展。至清中期,「廣東壩」已發展成「墟」,以賴姓為大姓,特產蒜頭。而第二個古墓就是謝母賴大孺人之墳墓,是謝祖母賴氏,符合記錄的姓氏特性。這個也需要有心有條件的宗親進一步考察。
上圖的兩座謝氏古墓的碑文,請有族譜的宗親查對,現在水位下降時節請儘快核對,據說5年才露出來出現一次的,宗親們請利用最快的時間轉發本文,謝氏網將繼續給予跟蹤報道,以便能讓宗親們能找到根源,尋到謝氏古墓主人的後裔。
TAG:寶樹文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