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劉素雲老師:有五難,最後這一關突破了,恭喜你,你成佛了

劉素雲老師:有五難,最後這一關突破了,恭喜你,你成佛了



劉素雲語錄


禪修/悟道/開示/養生

關注





 一共是五個難。有這麼一段經文說:「如來興世,難值難見。諸佛經道,難得難聞。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總結一下,這裡面可能是五個難。和現實對照,我覺得樣樣都對號,和我們現實生活,是不是這樣。我想簡要地跟大家說,這「五難」是怎麼回事。



  第一難,如來示現在世間,難值難見。







  這什麼意思?就是不容易見到。一個是不容易見到,然後呢,因為如來示現在世間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是什麼呢?就是多數人的因緣成熟了,佛菩薩才能應感應來示現。如果因緣不成熟,佛菩薩是不來示現的。這是一個條件,能達到這個條件是一難,就是佛菩薩的示現是難值難見的。




  在我的心中曾經有一個疑問,什麼疑問呢?我就想三千多年以前,釋迦牟尼佛在印度示現,他為什麼不在中國示現呢?



  因為什麼,我想的比較簡單。中國人口和印度人口應該是差不多,那為什麼在印度示現,沒在我們中國示現?就這個答案我找了很長時間沒找到。後來,聽老法師講經,這個答案我找到了。大家是不是想聽聽為什麼?大概你們心中也有這個疑惑吧。因為什麼呢?因為當時中國和印度這兩個國家是在同一個時代,但是它是兩個地區。中國在這個地區,印度在那個地區。就當時的情況而言,中國地區的人善根福德沒有印度人深厚,就當時的情況而言是這樣的。




  從經典上看,印度當時是宗教之國,他們當時學術發達,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就像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但是他們比中國早了五六百年,就是他們走在中國的前面了。當時印度人在學術上超過中國。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成就,中國的成就只限於人道。而印度的成就,天道,他知道。當時印度有96種教派,他們一般都是修定的,他們的定功高的時候能達到非想非非想處天。那時候中國人沒達到這個境界,所以這就是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在印度的一個根本原因。這個答案我找到了。




  後來我還有個疑問。我就疑問,為什麼阿彌陀佛的助手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這不是西方三聖嘛。這個答案呢我也找了一段時間,前兩個月我把這個答案找到了。



  為什麼?因為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心胸廣大,他是對整個虛空法界的。因為一尊佛,他是主管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的。像釋迦牟尼佛主管我們娑婆世界,這是一個大千世界嘛。那他身邊的菩薩們,也就是限於他這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這一個教區。而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他是對整個虛空法界的。阿彌陀佛的心量,他的四十八願,是對整個虛空法界的。所以他的助手,也必須是大心量的助手。我這兩個答案我都找到了。




  在中國差不多與釋迦牟尼佛相去不遠的時代,我們中國人是什麼樣的本性呢?是仁慈孝悌。在那個時候,因為我們有這樣的仁慈孝悌的本性,所以感召的是孔子、老子、孟子,在那個時代示現在我們中國。如果他們示現在印度,他們就是佛陀,示現在中國,我們叫他們聖人。這些大聖人的降臨就是感應道交,我們都有這個詞「感應道交」。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多出聖人的國度,所以相信現在和未來,我們中國還會繼續有大聖大賢之人出現。剛才我說第一難,難值難見。




  第二難,諸佛經道,難得難聞。




  有的人是第一難就有,有的人第一難沒有,但是他有第二難。這第二難是怎麼回事?就是他見到佛了,佛也出世了,佛也在講經說法,但是有多少人去聽,有多少人聽懂了?所以說這第二難是,諸佛經道,難得難聞。雖然見佛了,但是不相信、不承認、不認識,所以這個是他的第二難。




  第三難,遇善知識難。




  是不是這樣?我們當前就是這種形式,你要想找一個善知識,真正的善知識,真是太難了。遇到了真正的善知識又不認識他,當面錯過了。所以說遇善知識難。凈空老法師告訴我們,你遇到一個真善知識,你就得度了。你遇到了一個假善知識,他給你指錯了路,那你就一點緣沒有了。指錯了路這個老師,他把自己的路走錯了,他把他學生路也走錯了,那他這個因果是非常大的。他要自負因果的,但是他把他的學生也坑了。所以遇到一個好老師太可貴了。這是第三難,遇善知識難。




  第四難,聞法能行,此亦為難。



  就是遇到了好老師,聽了老師的教導,但是不能奉行,不能依教奉行,這是第四難。




  第五難,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




  重點在「受持」兩個字。就是你聞到了,你能不能受持,而且堅持到底。如果你能堅持到底,堅信不疑地受持,你太不簡單了。老法師說,你是大智慧之人、大福報之人。



  這是五道難關。




  「五難」嘛,就是五道難關。就我們現在來說,我們過了四關。前四關基本我們過了,現在剩下的第五關,你能不能過?過了第五關,你成功了,你今生成就了。過不了第五關,大浪淘沙,沙去金留。你是沙子,你還是金子,就看最後這一哆嗦了。




  我為什麼要講這「五難」?因為這是老法師給我們講的。這「五難」和我們學佛有息息相關的關係。對照一下我們自己,我們突破了幾個關?我現在告訴大家,能坐在這裡聽這部經的,我們突破了四道關。現在最後一道難關能不能突破,一定要堅定信念。這一關突破了,恭喜你,你成佛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劉素雲語錄 的精彩文章:

劉素雲老師:學忍辱,學放下,學不多事
每日開示:有所牽掛,總是一種幸福!

TAG:劉素雲語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