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果你還認為劉備最看重諸葛亮你就錯了!最喜歡的謀殺其實是他

如果你還認為劉備最看重諸葛亮你就錯了!最喜歡的謀殺其實是他

幫助劉備將夢想落地

劉備當年冒著風雪拜訪諸葛亮,三顧茅廬,終於博得諸葛亮開了金口,為劉備描繪了一副宏偉藍圖:先取荊州為家,再奪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

一番話讓漂泊了半生,吃了無數敗仗的劉備熱血沸騰,雙眼放光,懷揣夢想重新上路。

赤壁之戰,劉備、孫權、曹操三家瓜分了荊州七郡,終於有了落腳的地方。

但是,按照諸葛亮隆中對的策略來走,下一步就是要拿下益州,可是富庶的益州,諸葛亮口中的天府之國,該如何得到呢?

這時候,一個劉備生命中相當重要的男人登場了,他就是法正。

法正當時在益州集團工作,老闆叫劉璋,能力一般,滿腹才華的法正一直得不到重用,悶悶不樂,有意跳槽,另尋明主。

機會終於來了,劉璋聽說曹操要打張魯,擔心曹操得到了漢中就會接著來吃自己益州的地盤,所以在手下張松的建議下派法正出差,去請劉備來益州幫忙對抗曹操。

劉璋不知道地是,其實最大的威脅恰恰是自己的內部,張松和法正都有意跳槽,炒了老闆魷魚,此時的劉璋仍蒙在鼓裡,等著劉備前來幫自己守家業。

法正對劉備說,劉總你英明神武,一看就是做大事的,我們老闆並非明主,我與同事張松裡應外合,助您拿下益州,共圖大業。

劉備一聽,能夠幫助自己奪得益州,這等良機怎麼能錯過,隨即便率軍入蜀了。

在法正的幫助下,劉備得到了富庶的益州,實力一下子大增了不少。

這是法正為劉備做的第一件大事。

進入益州以後,拉攏當地的大家族,平衡益州內部的各方面關係,這些瑣碎微妙的人際關係處理,對於劉備能否在益州真正站穩,有著很重要的影響。

在益州經營多年的法正挑起重擔,處理得頗為出色。

當劉備擁有了荊州、益州後,法正又向劉備獻計發兵漢中,並向劉備講述了進軍漢中的意義:上,可以討伐國賊,尊崇漢室;中,可以蠶食雍、涼二州,開拓國境;下,可以固守要害,是持久的戰略。

在法正的指揮謀划下,蜀軍奇襲夏侯淵,大獲全勝,老將黃忠斬殺夏侯淵,威震定軍山。

可以這麼說,諸葛亮給劉備描繪了一副很美好的藍圖,而法正就是那個幫助劉備將夢想落地的人。

法正之於劉備,有點類似於郭嘉之於曹操,而關於法正,曹操曾經有這樣的感慨:我把全天下的英雄豪傑基本都招到公司了,卻唯獨得不到像法正這樣的人才,實在是可惜。

02

會和老闆溝通,照顧到老闆面子

作為下屬,法正與劉備的溝通方法,日常相處的方式,堪稱是職場人的教科書。

劉備進駐益州以後,有一個名叫許靖的人想投靠劉備,也不知道這傢伙哪裡令劉備不爽了,總之不太想要他。

劉備評價許靖說,此人光在本地有名氣,但才華不夠,品行也有問題。

剛來益州,不僅本地關係微妙,也確實是用人之際,需要人才,劉備如果堅持不錄用此人,這對益州本地的一些人才而言無疑是個不好的信號。

這個時候,法正站出來了,他同劉備講了當年燕昭王千金買馬骨的故事。

當年燕昭王想買一匹好馬,於是便讓手下人去買,結果沒買到,找來找去找到了一頭死去的好馬,這位手下還是花了500金買了回來。

燕昭王就很生氣的說,你花這麼多錢買一匹死馬回來幹嘛?

手下人回答道,這就是營銷炒作,我們把這消息放出去,說您為了一匹死去的好馬還願意花這麼多錢買回來,那麼全天下的人就會主動來好馬給你送來,讓你來選了。

法正接著對劉備說,現在這個許靖就是這匹死馬,你將他收了,其他那些比許靖有才華的人就會紛紛自己跑過來效力了。

你看,有人遇到這樣的事,可能會這樣說,你不能這樣,許靖是本地的名人代表,你不錄用他,肯定行不通,就不會有其他人來投了。

如果是一名HR這樣對老闆說,你猜猜老闆是什麼心情,而採用法正這樣的諫言溝通方法,老闆又會是什麼心情,高下立判。

還有一個故事,就是法正為劉備擋箭。

當時劉備與曹操的大軍正在作戰,形勢不利,但是劉備的脾氣上來了,堅決不撤。

曹軍箭如雨點般飛過來,法正就跑到劉備面前替他擋箭,對劉備說,連老闆都能冒死戰鬥,我為什麼不能?

劉備沒辦法,只好答應撤退,法正這樣做法,高明在什麼地方呢?

照顧到了劉備的面子,這種情況下的劉備撤退,不是因為我打不過你曹操,也不是我劉備貪生怕死,而是我愛惜下屬,體恤下屬,我才選擇撤退的。

正常人會拉著劉備逃走,大喊道,再不走就完蛋了,來不及了,我們快走吧。

明明是逃跑,你看法正這樣的處理結果傳播起來多感人,多正能量,也不丟人,還順便給劉備做了一波仁義的宣傳。

一個有能力幫助老闆實現夢想,又很懂得照顧老闆面子,也很會和老闆溝通交流,旁敲側擊地分析事態利弊的下屬,怎麼會不討領導喜歡呢?

這就是法正高明的地方,也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地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說塵埃 的精彩文章:

TAG:歷史說塵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