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菩薩戒本經》 四十一輕戒 四十、不行威折戒

《菩薩戒本經》 四十一輕戒 四十、不行威折戒

《菩薩戒本經》(48)

四十一輕戒(40)

四十、不行威折戒

文 / 觀諸法如

慈氏菩薩說?北涼天竺三藏法師曇無讖於姑臧譯

乙二、明四十一輕(分三科)

丙二、別列四十一(分四十一科)

丁四十、不行威折戒

若菩薩,見有眾生應呵責者、應折伏者、應罰黜者,以染污心不呵責,若呵責不折伏,若折伏不罰黜,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

若懶墮懈怠放逸,犯非染污起。

不犯者:彼不可治,不可與語,難可教誨,多起慊恨;若觀時;若

恐因彼起鬪諍相違;若相言訟;若僧諍、若壞僧;若彼不諂曲,有慚愧心,漸自改悔。

第四十不行威折戒。

若菩薩,見有眾生應呵責者、應折伏者、應罰黜者,以染污心不呵責,若呵責不折伏,若折伏不罰黜,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

「若菩薩見有眾生」,若是這位大菩薩看見有的眾生,不是所有的眾生,只是其中有的眾生。

「應呵責者」,犯了過失了,但不是特別的嚴重。如果輕微的,就是彼此互相毀罵,我罵你、你罵我,就是有這些事情,那麼這個時候,菩薩應該呵斥他。菩薩應該用苦切之言呵責他,希望他能改變自己。「應折伏者」,不但是互相罵辱,而且出拳頭互相打起來了,過失重了一點了,就應該折伏他,折伏就是制罰他,就是嚴厲罵他或打香板。「應罰黜者」,就是互相罵、互相打,還要請律師到法庭上去了,那就是特別嚴重的,應該罰黜。「罰黜」就是驅擯的意思,驅逐他離開這個團體了。

「以染污心而不呵責」,但是這位菩薩,和應呵責者、應折伏者、應罰黜者,有親厚的關係,就是特別有感情的。這個人雖然有過失,菩薩還是原諒他,愛憐的心情愛護他,「而不呵責」,不呵斥他。「若呵責不折伏」,菩薩應該折伏他,而他不折伏,只是輕微地呵責一下就算了。「若折伏不罰黜」,應該罰黜他,應該驅逐他、默擯他,但是折伏一下就算了,就是從輕處理,輕微地處罰一下。

在菩薩教化眾生改過遷善這方面說,這是等於是放縱那人做惡事,令那人墮落了,所以在菩薩的慈悲心來說,還是有一點違反了,所以犯了染污起,因為是染污心來推行這件事。「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

若懶墮懈怠放逸,犯非染污起。

執法者若非染污心,並無偏私,只因懶惰、懈怠、放逸,沒有執行處罰之任務。如此,執法者有虧職守,亦違犯此戒,是非染污起,罪過較輕。

不犯者:彼不可治,不可與語,難可教誨,多起慊恨;若觀時;若

恐因彼起鬪諍相違;若相言訟;若僧諍、若壞僧;若彼不諂曲,有慚愧心,漸自改悔。

「不犯者:」不這樣做,也不算犯戒,是什麼情形呢?

「彼不可治」,應呵責者、應折伏者、應罰黜者的這個眾生,是不可以呵責、不可以折伏、不可以罰黜的,菩薩知道那位眾生有惡勢力,背後有人撐腰,是不可以調伏的,若處罰他,不但不聽,還會增加麻煩。這種人犯了過失也不能處罰他,若是這種情形也只好算了。

「不可與語」,對方的性情乖戾,不能同他說話,說了也沒有用的。若責備他會適得其反,變本加厲,如此,不治罰亦不違犯。

「難可教誨」,這人是沒有慚愧心的,毫不受教,教導他亦無用。

「多起嫌恨」,菩薩若發了好心幫助他,改善他的情形,不但不肯接受,且加重其瞋恨心,反倒恨菩薩,起了很多的憤怒,這樣的情形,不呵責、不折伏、不罰黜,也不算犯,這等於是默擯了這個人的意思。

「若觀時」,若是菩薩看見眾生有這麼多的過失,暫時不去處理這個問題,犯過者雖可受教,然而也需要觀察什麼時候合適了,等待時機成熟了,那個時候就呵責他、折伏他、罰黜他,現在還不要去採取行動,那也不算犯。比如說對方正發脾氣,當下說他、教他,只會使他更發火,犯更大的過失。等到他心靜下來,再慢慢講他,也許這樣他比較能接受指導。

「若恐因彼起斗諍相違,若相言訟,若僧諍,若壞僧」,這位菩薩處理這件事的時候,心裏面有顧慮。有什麼顧慮?「若恐因彼」因為這樣子呵責他、折伏他、罰黜他,在大眾、在團體裡面會引起斗諍的問題。那個眾生在大眾裡面,他的勢力很大,就是分了派別,互相有衝突、斗諍,「相違」,互相衝突。「若相言訟」,就是互相說,互相有些爭論,或者是到法庭上,這叫作「訟」。「若僧諍」,大眾僧裡面起了爭論。「若壞僧」就是把大眾僧完全破壞了,這樣會引起更嚴重的過失,這位菩薩恐怕會有這樣的問題,暫時的不呵責、不折伏、不罰黜,也不算犯戒。

「若彼不諂曲,有慚愧心,漸自改悔」,眾生犯了錯,應呵責、應折伏、應罰黜的,但是那個眾生他不諂曲,心還是很樸實的,就是這個人特別地誠實。他是有慚愧心、有羞恥心的,自己能漸漸慢慢的能自己懺悔改過遷善的,這樣的情形,菩薩不去處罰他,不去呵責、不折伏、不罰黜,也不算犯戒。

這裡邊有一件事應該提出來:這裡的菩薩,或是出家菩薩,或在家菩薩,文裡面說菩薩見眾生應呵責、折伏、罰黜等,看出來這菩薩應該是領導人。大眾之中有人犯了罪,從文里可以看出來,不容易處理這件事。做領導人,本身一定要身口意三業清凈如法,公正如法,要為人做模範,團體發生問題,菩薩去處理就比較容易。如果菩薩自己常常有問題,大眾之中有事情,去處理時就不容易。有嚴重的事情,不敢嚴重的認真去處理,那麼就有虧於心了。團體有團體之制度,處罰的事情應由執法者執行。不能任何人都能隨便責備他人之過,這樣就可能會搞得天下大亂。若是知道好友犯錯,可以私下相勸,至於處罰,自有執法者處理。所有此戒重在執法者,並非每位菩薩都做得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中國佛教郵票(下)
《瑜伽師地論》於食知量:第三略義(1)別辨相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