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對抗耐葯致病菌 中國科學家在行動

對抗耐葯致病菌 中國科學家在行動

日前,中國科學院學部諮詢評議項目「中國病原菌抗生素耐葯的現狀及應對策略」正式啟動。對普通公眾來說,「病原菌抗生素耐葯」可能有些晦澀,但其中最極端的一種情況很多人則耳熟能詳——「超級細菌」。該項目的負責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高福指出:「這是一個全球性問題,中國科學家應該作出貢獻。我們將開展我國細菌耐葯發展趨勢和耐葯機制研究,促進新型抗感染藥物和疫苗的研發,並提出應對策略。」

「超級細菌」會不會出現

在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研究員朱寶利看來,出現「超級細菌」的概率並不大。「我還是比較樂觀的。我個人認為,出現攜帶各種各樣耐葯基因的『超級細菌』是小概率事件,不太可能出現大面積發生的情況。」

朱寶利解釋,不是所有的細菌都是致病菌,而耐葯基因傳到病原菌需要一定的條件。同時,致病菌如果攜帶多種基因,其本身繁殖的難度也會相應增加,「致病菌也不會讓自己『負擔』太重」。

但病原菌抗生素耐葯仍是人類發展面臨的嚴峻考驗。據估計,到2050年,由於微生物耐葯所導致的死亡人數每年將超過1000萬,這一數字將超過癌症的死亡人數,並導致全球經濟損失超過100萬億美元。而非洲和亞洲將是重災區。

中國的情況並不樂觀。高福介紹,中國細菌耐藥性監測網(CHINET)數據顯示,我國整體細菌耐藥性嚴重,耐藥水平較高;既有的多重耐葯尚未解決,新的多重耐葯菌仍在不斷出現。

危險源於何處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馮婕是「細菌耐葯機制研究組」的組長。她說:「我們都明白生物進化中自然選擇的道理,細菌產生耐藥性就是自然選擇下的進化最為典型的例子。當細菌面臨被抗生素『消滅』的生存選擇壓力時,產生耐藥性就是一種必然結果。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也就能夠了解耐藥性產生的根源在哪裡。」

一個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臨床抗生素的使用已經得到極大控制。馮婕說:「最近幾年我國嚴格管理抗生素的使用,有些病原菌的耐葯比例並沒有出現大幅度的上升,有的甚至呈現下降趨勢。」

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員馬旅雁從事生物被膜研究。她和同事發現,很多微生物雖然沒有耐葯基因,但它們喜歡形成群體——生物被膜。「形成群體的微生物會分泌很多胞外物質,導致抗生素無法達到群體的核心,這也是一種耐藥方式。」馬旅雁說,「還有一些菌,在某些情況下,細胞根本不生長,處於休眠狀態,導致抗生素找不到目標,也就是對抗生素不敏感。這也是一種耐藥性。」

在採訪中,多位科學家都著重提到,要想控制耐葯菌問題,必須嚴格控制畜牧養殖業中抗生素的使用。這些抗生素雖然未必能被人體接觸和吸收,「但這些抗生素必然會釋放到自然環境中,如果江河水體、土壤、空氣等自然環境中普遍存在各類抗生素,那麼出現多重耐葯細菌的危險也必然會增大。」馮婕說。

防患於未然,中國在努力

近年來,這個問題已經得到了國家層面的重視。據高福介紹,2016年,原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下發了《遏制細菌耐葯國家行動計劃(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實現「爭取研發上市全新抗菌藥物1個到2個,新型診斷儀器設備和試劑5項到10項」,「零售藥店憑處方銷售抗菌藥物的比例基本達到全覆蓋」等多項行動目標。2017年,原農業部也印發了《全國遏制動物源細菌耐藥行動計劃(2017—2020年)》,提出到2020年,實現「推進獸用抗菌藥物規範化使用。省(區、市)憑獸醫處方銷售獸用抗菌藥物的比例達到50%」等目標。

朱寶利認為,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微觀上需要基礎研究的突破,宏觀上需要國家相關管理部門的協調。而中國科學院學部設立這一諮詢項目,就是希望能夠集合多方智慧,為決策提供科學支撐。

就基礎研究而言,科學家們要更多了解耐藥性的傳播機制和發展路徑,以求從根本上控制細菌耐藥性的發展,並將研究成果儘快產業化、實用化。在這方面,我國科學家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果。馬旅雁課題組在尋找不讓細菌「拉幫結夥」的酶,並已經找到一種阻止綠膿桿菌成群的酶。綠膿桿菌是醫院內常見的致病菌,也是一種很容易產生抗藥性的細菌。「這種酶可以降解綠膿桿菌的胞外物質,阻止其成團。」馬旅雁說,「我們希望能夠發現更多的酶,可以與現有的抗生素聯合使用,提高抗生素的使用效率。」

馮婕團隊聯合微生物所的杜文斌團隊正在研製「耐葯基因快速檢測儀器」的樣機。馮婕說,臨床上使用抗生素主要依靠醫生經驗,一種葯不行再換另一種,一般不會給非危重病人做葯敏實驗,因為葯敏實驗時間較長,需要2~4天。她說:「我們現在研發的儀器可以快速檢測病原菌種類以及其攜帶的耐葯基因,並將檢測時間縮減到6到8個小時。」

而防止抗生素濫用更是一個管理問題。朱寶利表示:「無論是臨床,還是畜牧養殖業,不使用抗生素是不現實的。那麼,管理、控制使用抗生素的度在哪裡?比如,全面禁止在飼料中添加抗生素是不是現實?全面禁止之後,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措施來監測、控制動物疾病的發生?中國科學院學部啟動這個項目,目的之一就是希望能夠回答管理上的『黃金分割點』在哪裡的問題。所以我們的團隊中,有進行基礎研究的科學家,有臨床醫生,有從事畜牧養殖的專家。」

高福說:「細菌耐葯最終影響人類健康,但造成細菌耐葯的因素及其後果卻超越了衛生領域,迫切需要加強多部門、多領域協同謀劃、共同應對。希望通過這個為期兩年的項目,我們能夠形成《中國病原菌抗生素耐葯的現狀及應對策略》報告,提交給國家相關部門,為我國在本領域的前沿布局和戰略規劃提供決策諮詢參考,為人類福祉作貢獻。」

中國生物技術網誠邀生物領域科學家在我們的平台上,發表和介紹國內外原創的科研成果。

本公眾號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辦

微信公眾號:中國生物技術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生物技術網 的精彩文章:

腦震蕩源自大腦深處「鈴聲」
新研究發現兩個人類基因與感染禽流感有關

TAG:中國生物技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