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馬建農:讓元素的歸元素 形態的歸形態

馬建農:讓元素的歸元素 形態的歸形態

4月23日,兩天的陰雨之後,天氣清朗起來。比天氣更清朗的是馬建農先生的笑聲,平均三句話大笑一次,隔著門窗襲進來,可謂未見其人,先聞其聲。

馬建農:讓元素的歸元素 形態的歸形態

中國書店出版社總編輯馬建農

從他與朋友的談話狀態判斷,想是位極開朗的人。

那天,中國書店為世界讀書日準備的活動即將開始,燕翅樓二層幾乎坐滿了來聽講座的人。

作為中國書店出版社總編輯和這次講座的主講嘉賓,馬建農顯得很放鬆,《北京三個文化帶與北京歷史文化發展》的主題,他不是第一次講,如何聲情並茂並有節奏的完成,他看起來成竹在胸。

馬建農:讓元素的歸元素 形態的歸形態

馬建農先生

下午兩點整,講座正式開始。

他略整儀容,端然而坐,身上穿的一件民國式對襟大褂,平添幾分質樸與文氣。

講座伊始,馬建農先生開宗明義,「北京三個文化帶與北京歷史文化發展密切關聯,相輔相成。」並就三個文化帶的出台過程作了系統闡述。

大屏幕上,PPT一頁頁翻過,近乎刻板的規範。

馬建農:讓元素的歸元素 形態的歸形態

馬建農講北京三個文化帶

北京三個文化帶即大運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帶。「三個文化帶」概念於2016年寫入北京市「十三五」規劃綱要,2017年推進實施,並正式寫入新版北京城市總規中,作為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體系的重要內容。

另有一些規劃細則,用小字作了區分。他並不照著PPT一字字的念,而是有意識的時而思維發散,講一點過程里的有趣事,把聽者的注意力牢牢抓住。待到火候差不多的時候,再轉換語氣,把觀眾視線重新拉回主題。好像電影里的鏡頭切換。

馬建農:讓元素的歸元素 形態的歸形態

活動現場

講座中,他不止一次地表示,三個文化帶共同構成了北京歷史發展的全貌。重複的時候加重了語氣,不容置疑且充滿自豪。

他說,其中,西山永定河文化帶是北京城市的起源。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北京作為城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琉璃河西周燕都遺址出土的青銅器克罍、克盉內壁的銘文,可作為佐證。

馬建農:讓元素的歸元素 形態的歸形態

琉璃河西周燕都遺址出土青銅器克罍(léi),其內壁鑄有銘文。

在馬建農先生的小故事裡,曾經,北京搞過一個慶祝北京城建立3040年的慶典,尷尬的是,年份算錯了,當年其實是3039年。最後,有一位老者建議報紙上刊登時加上「拉開序幕」四字,稍解其事。

至北周武帝,滅佛運動興起,大肆焚經、拆廟。北周武帝下令"初斷佛、道二教,經象悉毀,罷沙門、道士,並令還民。"後來,佛教弟子迫於無奈,將經卷刻於石頭上,以求長久保存。雲居寺石經的發掘,便是例證。

馬建農先生對雲居寺石經頗為推崇,講這一段時,著墨甚多。

雲居寺石經,是我國從隋代至明末綿歷千年不斷雕制的石刻寶庫。是研究我國古代文化、藝術,特別是佛教歷史和典籍的重要文物。

馬建農:讓元素的歸元素 形態的歸形態

雲居寺石經

隨著研究的深入和新的考古發現,學者們確定地穴石經刻的是《契丹藏》。《契丹藏》系遼代朝廷聚集眾多高僧編寫而成,質量非常高。這支北方民族信奉佛教,從宋朝手中得到燕京十六州後,利用漢人學者、吸收漢族文化,國勢大強。《契丹藏》編寫完成後曾贈給高麗一部,然而在中國歷史上它一度失傳,文獻上也沒有對它的記載,就連它是捲軸式還是方冊本都無從考證。

地穴石經出土17年後,山西文物局修復應縣木塔時,在木塔第四層卧佛的肚子里發現100多件遼代文物,其中12件是按千字文排列的藏經,為捲軸式。經過對比,捲軸里一張紙的內容就是地穴中一塊遼代石刻經碑的內容,字數、行數和個別用字都完全一樣,充分證明了《契丹藏》是遼金時期刻經的底本。

馬建農:讓元素的歸元素 形態的歸形態

講座現場

馬建農認為,探究北京城市的起源及其歷史文化發展,必然繞不開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北京有民諺雲,「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除上述遺址古迹遺存之外,潭柘寺、大覺寺、清朝時所建的三山五園,均在西山永定河文化帶中。

而長城文化帶,經歷了從燕國古長城到北齊長城,明代長城的變革發展,也為北京歷史文化的發展埋下伏筆。北京在歷史的長河裡一直作為邊疆的存在,從元代開始,才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

馬建農:讓元素的歸元素 形態的歸形態

馬建農講大運河文化帶

談到大運河文化帶,馬建農表示,隋朝大運河的開通並不僅僅是為了滿足隋煬帝的荒淫無度,更大的目的是為了從江南豐饒之地調取資源,相比此前的海運運輸,內河航運的安全性更高。與此同時,伴隨物質而來的還有江南的建築風俗和文化習慣。甚至一度有學者戲稱北京是一座「漂來的城市」。客觀地說,這是不準確的,但大運河的開通,確實讓江南各地的風俗文化漂來北方,促進了南北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現在的北京通州還保留著前後均開門的四合院院落,而內城幾無這樣的習慣,按照風水的觀點,後面開門是走風漏氣的,是不吉利。馬建農說,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吸取了江南民居的建造方式,江浙一帶,水利交通便利,民居多數大門朝街,後門臨水。當然,現在為了出行方便,北京城裡的四合院前後開門的也不少。

由此可見,隨著時代變遷,人們對風俗習慣的適應與改良也在悄然進行著。

馬建農:讓元素的歸元素 形態的歸形態

講座後馬建農先生與讀者交流

曾經作為民國時北京小康家庭標配的「天棚魚缸石榴樹,先生肥狗胖丫頭」早已湮沒在歷史的煙塵里,而作為北京文化符號的諸如衚衕、京劇、大鼓等也在進行著自身的創新改良,以求自洽。

馬建農表示,城市的發展進步,老文化必然會收到新文化的衝擊,進而接受,改良,形成新的文化形態。文化形態可以依時而變,而其內在的文化元素卻是始終恆定不變的,這才是文化保護的題中之義。

待到講座結束,已經將近下午四點半,他有事需離開,大步流星的邊走邊念叨:「一會兒我得抽支煙去!剛講座不能抽。」此時,十字路口的綠燈已不足十秒,他跑起來,陽光下拉成一條細長的影子。


本文系原創文章,版權歸【文藏】所有,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百年回望—老北京城的市井民風


想了解更多藝術推介與藝術收藏,歡迎關注【文藏】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頭條號!

馬建農:讓元素的歸元素 形態的歸形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藏 的精彩文章:

情意深深密植:寄託淡淡相思的荷包
【趣談歷史】更夫一聲鑼響,叛軍暴動失敗!

TAG:文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