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部印度教育電影《起跑線》深深戳中了中國教育的痛點,沒想到美國也中槍了!

一部印度教育電影《起跑線》深深戳中了中國教育的痛點,沒想到美國也中槍了!

這才是美國

想像中的美國與現實中的美國落差有多大?百名華人用親歷親記告訴你。???

這才是美國出品,ID:MIGUO-1,來源:The Guardian,作者:Tara Kenny、Misty、Darcy。

隨著《摔跤吧,爸爸》在中國贏得了無可估量的好口碑後,印度電影頻出精品,比如最近熱映的《起跑線》,這部電影講的是兩組家庭,一窮一富,都在為孩子上哪所學校而奔波著的故事。所謂的起跑線,就是如果孩子從小的學校沒有選好,那麼,必然會影響到他將來的擇校問題,甚至整個人生。

知識改變命運,這是我們從小到大聽到的告誡,但是其實,知識已經變成了劃分階層的分水嶺比如英語。

在學校,小女孩因為說的不是英語,小孩子們都不想和她一起玩,這對一個小孩的信心摧毀可以說是致命的。

所以,家長才拼了命,無論付出什麼代價都要讓孩子進入私立學校,因為現在不改變,將來註定無法逆轉。

這部印度電影所反映的擇校問題、優質資源成為階級特權、教育焦慮問題、窮孩子的自卑心理等等教育問題與中國是何其相似。

中國家長都堅信:知識改變命運。窮人家的孩子要想翻身,只能努力讓自己跟富人家的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這樣你將來在社會上才能立足。

回頭看前學年的高考狀元,窮人的孩子佔比多一些,但是近些年的趨勢越來越趨向於富人的孩子佔比多。不可否認的事實擺在我們面前:富人不光佔有的物質資源多,教育資源也多。在寒門再難出貴子的大環境下,還能實現教育公平嗎?

這部電影雖然表現的是印度的社會現實,卻也折射出中國的種種問題。

讓米叔沒想到的是,在美國,也存在這樣的情況。前幾天在網頁上看到這樣一個故事,是一個美國的窮孩子講述自己在私立學校的生活,她在這裡深深感受到了美國同樣存在的教育問題。以下是這篇文章的原文,一起看看。

1

成年前,我已經不記得是從什麼時候為什麼開始注意到貴族私立學校,當然,從本地州立小學畢業就忙著申請獎學金的日子也早已經離我遠去。唯一還記憶猶新的一點是,我當時目標堅定,對富人區充滿著慾望,催促著還有點迷茫的父母,朝之邁進。在12歲的年紀里,我就開始嚮往著上層社會的紙醉金迷。

一位私立女校的校長站在她建立的""烏托邦""前昂起頭介紹說:「你知道我們這兒完美成什麼樣子了么?我們學校的女孩子畢業的時候都會驚艷世人。」我清楚地記得我父母聽到這話時,臉上也露出了被震驚到的表情。我放棄了這個「夢幻王國」的獎學金,選擇去了一所被廣泛認為具有革新性的男女混校——當然它也是個私立學校。

在電台里,有一集關於美國生活的叫「三英里」,講了僅僅只有三英里之隔的兩所學校:一所及其富裕,另一所則極其貧窮。製作人Chana Joffe-Walt講述了在窮人學校里的一個小孩看見另一邊私人學校嫩綠的草坪時的反應。由此她談到了「接觸」教育理論。

現階段你隨時都能聽到大家在討論這樣一個教育觀點——接觸,尤其對窮人家的孩子來說特別重要,重要到可以改變他們的命運。有時候,如果你帶著一群小孩去大學參觀,或者告訴他們別人去上大學的例子,那麼多年以後這群小孩就更可能去上大學。其實就是說,如果你想要一個孩子改變自己的命運提升社會地位,就時刻讓他與更高階級的生活接觸,這也是使社會變革和經濟流動的一種手段。

我從小被我母親一個人帶大,她沒有什麼文化,移民到這裡講英語也講得不怎麼好。打零工,領補助,靠這樣我們倆才能生存下來。我們生活得特別艱辛,但並不覺得貧窮讓我和別人有什麼不一樣。直到有一天,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才發現貧窮一直都限制了我的想像力。所以,進入這個私立高中也理所當然地讓我與有錢人的生活有了「接觸」。

2

除了上課學的知識之外,在這上學還讓我學到了很多有錢人之間的語言和禮儀。但我跟其他窮人家的孩子還不一樣,和有錢人家的孩子能聊得很開心。我一點也不怕他們,有些人還是我很好的朋友。

在私立學校和富人的接觸會讓我在之後的生活中很有可能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然而,那種可能性的增加是有代價的:我開始因為貧窮而感到自卑和孤獨。

你想像一下,在你十五歲的時候,身邊的同齡人都在說「誰會給自己買車呀,不都是爸媽給買的么」,這個時候你還能保留自己的自尊心真的太難了。當時,我就偷偷從我媽媽的錢包里拿了錢,買了300美元(約1885元人民幣)一條的時髦牛仔褲。

我們學校的校訓是:「多樣且開放」,但一般「多樣」的人需要每年掏20000美元(摺合13萬元人民幣)學費。很顯然,這種昂貴的「多樣」體現在教學方法上,而不是在社會經濟或者文化上。

一般這種私立學校的名氣都是靠高超的市場營銷手段炒出來的。作為學生,我們其實就是學校的招牌。在外面的時候,我們除了水什麼也不能吃不能喝,不準染頭,不準打耳洞紋身;女孩裙子不能超過膝蓋,不準化妝。

因為學校認為,這種對樣貌的嚴格要求是讓我們學會「尊重」的必要手段。但隱藏在這手段之下的,其實是學校對窮人的階級歧視,花費大量的精力和資源在保證學生不用藍頭髮和叮叮咚咚的耳環來彰顯個性,因為他們覺得這是在追求窮人的「低級」潮流,這種做法實在讓人難以接受。

我曾經見過一個女老師在教訓一個八年級的學生,說能在燈光下看到她「妓女一樣的妝」。有一次我沒在裙子下面穿安全褲,一個「善意」的老師把我從隊伍里拉出來,警告我不要再在男生面前露出自己的內褲。雖然他們從來都沒明說過,但隱藏信息非常明顯:別用任何與性暗示相關的東西裝扮自己,別穿得讓別人覺得你是個蕩婦,別當個蕩婦。

這就是學校的教育,他們在教著年輕的女孩子以自己的身體為恥。

3

雖然我之前的學校確實是一個貴族培養工廠,但在那裡我還是度過了一段充滿樂趣的快樂時光。

我美術學得很好,進了辯論隊,很多課程得了高分,讓我拿到了第一所大學的offer,交了值得陪伴一生的朋友。這裡很多老師都非常優秀,對生活充滿熱情,尤其是對我們充滿愛和關懷。並且學校也不是完全壓迫保守的,我們也有叫身心凈化課程,宗教課程這種課在我們這不存在的,沒有人會在這裡因為自己是同性戀而感到羞恥,也沒有會覺得當不了醫生、律師或銀行經理人,人生就沒有了出路。

並不是社會精英才會把他們的孩子送到這所和窮人隔離開來的學校,很多思想開放的富人都把他們的孩子送到這裡,也有一些中產家庭努力湊錢想讓他們的孩子出人頭地。

Nikole Hannah-Jones是一位紐約時報的作家,她曾在文章中多次討論過關於美國學校種族隔離和社會經濟隔離的問題。關於將自己的女兒送入當地的公立學校的原因,他是這樣寫的:

如果要我給私立學校每年掏4萬美元(摺合人民幣約25萬元)才能讓我女兒上學的話,那我寧願她不上學,這也就是我為什麼選擇公立學校的原因,她在那一定會學到很多東西,成為一個社會的好公民。送她去公立學校,能讓她知道,這世界上有許多和她一樣聰明一樣珍貴的小孩接受著比她更糟糕的資源。

有很多人嘴上說著痛恨社會的不平等,但在自己孩子的擇校問題上卻是另外一種做法,這真的很虛偽。

私立學校人人都想追求獎學金,每人都想讓自家的小孩得到最好的機會,接觸「優質」教育和「優質」人群。而有些富人完全可以輕輕鬆鬆地得到,因為他們可以為學校捐錢。只要這樣的情況不發生改變,社會結構的不公平現象就不可能改變。

高中其實是一個孩子生命中比較特殊的時期,荷爾蒙分泌旺盛,自尊心也是最強烈最脆弱的時候,很容易感受生命的美好,也很容易抒發小感傷,如果你在這樣最容易胡思亂想的年紀,接觸到了不同階級的人,富人家的孩子會變得更有同情心還是更有優越感?窮人家的孩子會變得自立自強還是更加自卑?

以米叔目前的經驗來看,接觸窮人家的孩子不是讓富家子弟學壞、墮落的原因,窮人家的孩子也不會因為和富家子弟一起玩變得和他們富有,但起碼他們知道這世界上原來有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在生活,這樣他們對未來的人生會有更多思考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有時候或許真的可以逆轉一個人的命運。

- END -

推薦我們另外兩個不錯的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這才是美國 的精彩文章:

真實的紐約遠不是你想的那樣光鮮亮麗,還有這麼多不堪
米叔問答:為什麼一部分留學生到國外後更加的愛國呢?

TAG:這才是美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