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你讀什麼書,就會交什麼朋友

你讀什麼書,就會交什麼朋友

讀書的最高境界,是博覽群書,當你一覽眾山小的時候,你所看到的世界,必定色彩斑斕。讀不同的書,遇見各種有趣的靈魂,從而讓我們變成一個有趣的人。

博爾赫斯說:如果有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

圖書館裡浩如煙海的書籍,被分放在標有不同標籤的書櫃里:

有言情、有武俠、有名著,還有詩歌、散文、人物傳記以及歷史古籍等等。

人們各取所需,根據自己的愛好需求選擇書籍。

殊不知,不同種類的書籍旁,駐足著不同的靈魂。

世界上擁有相同磁場的人,更易相逢。

一次去朋友家玩,發現她房間里的書除了言情小說就是《知音》《麗人》,我問她:「為什麼不看看別的書?」

她說:「有這些書打發時間就夠了,其他書根本看不下去,簡直是給自己找罪受呀!」

後來朋友聚會,我們聊電影聊文學,她聊八卦聊娛樂;我們聊行業和自身發展,她聊「宮斗」。

我們會漸漸覺得不在一個頻道上了。

一些閑雜之書猶如生活的調味品,但讀多了會讓人脫離現實沉浸在虛幻的世界當中。

這類書籍內容水分多,乾貨少,能記住的信息更是少之又少。

讀書就像吃東西,薯片香脆可口沒營養;胡蘿蔔營養豐富,卻不能滿足你的味蕾。

如果只吃沒營養的東西,可能會導致肥胖甚至健康問題,自律的人,會克制自己的口欲,多吃有營養的東西。

讀專業書的人們,讀書不是附庸風雅,是為了充電,為了應用。

百度問答上有人說:「現在知識更新很快,大學一畢業就已然有40%的知識過時,一年不讀書80%過時,三年不讀書99%過時。」

若想不被時代淘汰、時時掌握行業風向標,唯有時時閱讀。

可僅僅閱讀專業書籍就夠了么?

社會上更需要T字型人才。

豎杠代表較深的專業知識,橫杠代表廣博的知識。這類集深與博於一身的人才,才更具有創新能力。

假如兩個人專業性差不多,這時就看誰具有更廣博的知識,因而多範疇的閱讀也可以加強職場競爭力。

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實際能力,成為工作的行家裡手,固然沒錯,可如果把自己的知識禁錮在圈內,永遠只能隙中窺月。

一次去書店,看到一個七、八歲的男孩,自個兒抱了一堆要買的書,家長拿過來一一審查:

「這個不行,跟學習沒關係;

這個不行,這個知識對你沒有用;

這個也不成,這個對語數外沒幫助。」

然後家長就把書扔到一邊,再替他挑一部分書。

我們從小被教育功利性地讀書,和真正喜愛的書擦肩而過。

其實很多家長不懂,讀書一定要挑自己喜歡的,養成讀書的習慣,比當時讀到的內容重要得多。

在很多人的意識里,「有用」的邊界需要被重新定義。

馬未都曾說過:「如果你讀的是專業書和教科書,不能真正叫讀書」。

他認為讀書的三個階段:誦讀、學貫、涉獵。

有一天你會發現,那些號稱「有用」的知識,已經無法保證你不被生活淘汰,甚至,它都無法解決你生活中真正要面對的問題。

楊絳先生有句名言:「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太少而想得太多。」

年少時,父親問她:「阿季,三天不讓你看書,你怎麼樣?」她說:「不好過。」「一星期不讓你看呢?」她答:「一星期都白活了。」

讀書就像跟知己對話,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培根曾經說過:有些書可以淺嘗輒止,有些書需要生吞活剝,還有些書需要咀嚼和消化。

博文類書籍即需要咀嚼和消化的一類書籍。

史傳也好、遊記也罷,名著也好、哲學也罷,性之所近,便可拿來閱讀。

很多書看似無用,實為大用。

比如哲學沒有教你怎麼謀生。

但很多時候,人遇到很艱難的時候,是完全靠哲學撐下去。

而讀史可以鑒古通今;讀遊記可以廣博見聞;讀名著是為了從中認識自己。

少年時,讀米切爾的《飄》,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在遭遇眾多苦難與不幸後,斯佳麗依然沒有放棄對生活的希望:

「Tomorrow is another day.」

正是這句話,每每在我熬不下去的時候,激勵我前行,給我堅持下去的力量。

與這樣的朋友對話,帶給你的是突破現有的格局,以一種全新的價值觀來看待世界。

讀書是為了廣博見聞,自我成長,獨立思考。

風景可以欣賞、藝術可以欣賞、電影可以欣賞、美女也可以欣賞。

而更高級的欣賞,是文學欣賞。

不管是詩詞還是散文,那些美妙的文字所開拓的人生心境,不僅讓人讀起來朗朗上口,更有一種從舌唇一直蔓延到你心間的滿足感。

如張若虛詩:「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這是一個春天,晴朗的夜晚,詩中有人、有海、有明月還有潮水聲。

縱使我們不能親臨其境,但也可以移情神遊,於詩中得到一番另外境界。

詩歌沒教你怎麼應對婆婆岳父關係。

卻將真、善、美融入你的骨血。

《浮生六記》中,芸娘自小便能背誦白居易的《琵琶行》。

婚後與夫君以讀詩作詩為樂,夫唱婦隨,羨煞旁人。

日落西山時,夫婦倆欣賞晚霞夕照,隨意吟詩,竟有「獸雲吞落日,弓月彈流星」這樣的佳句。

芸娘常讀詩書,與沈復錦瑟和鳴,伉儷情深。

沈復更是視她為知己,惟有知己,才能共同品味玉珠般的漢字帶來的無窮趣味。

《世說新語》中殷仲堪云:三日不讀《道德經》,便覺舌本間強。

錢穆也說:「中國有幾部關於人生修養的書是人人必讀的,分別是:《論語》《孟子》《老子》《莊子》《六祖壇經》《近思錄》《傳習錄》。

讀這些書就像天天吃飯一樣,不能說今天吃了,明天就不吃,好書也該時時讀。」

我們都是普通人,在書中遇到的人可不同,像老子,距今已有二千六百年,我們至今仍崇拜他,崇拜他的做人的修行。

我們要修得一顆寬愛善容的心,時常清理心房,將貪、嗔、痴、慢、疑,清出去,留下空間將善良、慈愛、寬容、喜悅裝進來。

這場修行之路,能渡你的人只有自己,而書籍,就是渡你的那條船。

讀書是為了高貴中的從容,為了修行。

培根說:「讀書足以怡情……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倫理學使人莊重,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法國學者帕斯卡爾說:人只不過是一支蘆葦,但他是一根有思想的蘆葦。

讀書,贈予我們獨立思考的大腦。

撒切爾夫人曾經說過:一個人的思想決定一個人的行為,一個人的行為形成習慣,一個人的習慣形成性格,一個人的性格決定了命運。

人生沒有白讀的書,每一本都算數,每一本也都有用。

讀書的最高境界,是博覽群書,當你一覽眾山小的時候,你所看到的世界,必定色彩斑斕。

清代批評家張潮說:

「對淵博友,如讀異書;對風雅友,如讀名人詩文;對謹飭友,如讀聖賢經傳;對滑稽友,如閱傳奇小說。」

反過來說,就是:

「讀異書,如對淵博友。讀名人詩文,如對風雅友。讀聖賢經傳,如對謹飭友。讀傳奇小說,如對滑稽友。」

讀不同的書,遇見各種有趣的靈魂,從而讓我們變成一個有趣的人。

在知乎上看到一個提問:

「我讀過很多書,但後來大部分都忘記了,那閱讀的意義是什麼?」

有一個高贊回答是:

「當我還是個孩子時我吃了很多的食物,大部分已經一去不復返而且被我忘掉了。

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長成我的骨頭和肉。」

不管什麼類型的書籍,讀書一定要挑自己喜歡的,養成讀書的習慣,遠比讀「有用」的書籍重要得多。

-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母親大學 的精彩文章:

高情商父親給兒子的七個忠告,條條戳中要害

TAG:母親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