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鴻運必勝#首發愛是有故事的旅行,最好的時光在歐洲(下)

鴻運必勝#首發愛是有故事的旅行,最好的時光在歐洲(下)

說在前面的話

由於歐洲之行略長,想要展示的圖片也很多,想要訴說的故事也很漫長,所以分了上、中、下三篇文章。

附上完整閱讀的連接:

上篇 http://www.tuniu.com/trips/12586398

中篇 http://www.tuniu.com/trips/12586684

感謝閱讀!

DAY8 充滿童話的一天,從德國到奧地利!

新天鵝堡:周杰倫在這拍婚紗照,迪斯尼城堡的原形就是它。

很快,行程就已過半了,我們離開瑞士,來到德國。 德國沒有瀏覽太多,僅僅是一睹新天鵝堡的容顏。

新天鵝堡始建於1869年,位於德國南部邊境小城福森近郊群峰的一個小山峰上,因擁有童話般的外觀以及與周圍湖光山色融為一體的靚麗風景,成為德國的旅遊名片和最著名的城堡之一。因周杰倫婚紗照而被大家所熟知的新天鵝堡,還有著更誘人的一點,那就是迪斯尼城堡的原型。它坐落在山腰,有著與世隔絕的浪漫。

新天鵝堡

新天鵝城堡是德國的象徵,由於是迪斯尼城堡的原型,也有人叫灰姑娘城堡。

這座城堡是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的行宮之一,共有360個房間,其中只有14個房間依照設計完工,其他的346個房間則因為國王在1886年逝世而未完成。它是德國境內受拍照最多的建築物,也是最受歡迎的旅遊景點之一 。

其實,之前的新天鵝堡並沒有很火爆,直到周杰倫和昆凌在此拍了婚紗照之後,便廣為人知。所以情侶來此,必須得拍上一張合照。

天鵝堡拍攝的最佳角度就是這片草坪,當時周董也是選擇在這兒拍攝的,廣闊的草原,象徵廣博的愛。

這條路是步行上新天鵝堡的路,要想參觀天鵝堡內部的遊客可以從這裡前往。

跟團游的話,到了天鵝堡有兩種選擇。一是爬山上去, 近距離欣賞天鵝堡,以及天鵝堡內部。二是在菲森小鎮上購物,感受小鎮風情。人生總是在岔路口面對選擇,而我們選擇了在小鎮逛逛。

坐落在半山腰的新天鵝堡,的確充滿了童話感。

這座城堡不僅具有出眾的外在顏值,其奢華考究的「內在美」也同樣令人印象深刻。城堡內裝飾得富麗堂皇,單是路德維希二世那張後歌德式的木雕床,14名木匠就花了兩年的時間才完成。更不乏以天鵝為主題的裝飾,從壁畫、門的把手到浴盆都可以看到天鵝的美麗身影。所以,遵從內心的喜好,也是很推薦進去參觀的。

小鎮的一處,有一位安靜的老爺爺,我不知道他是遊客,還是常駐與此,他正在繪畫新天鵝堡,將美景用畫筆記錄下來。

菲森小鎮還是很有韻味的,有許多餐廳和紀念品店。

滿街的啤酒廣告,真是應景,德國的啤酒可是很有名的,不妨試試。

琳琅滿目的商品,在櫥窗中散發著誘人的光芒。 在這兒,主要值得購買的是鍋和旅行箱,例如雙立人和WMF的鍋,日默瓦和新秀麗的箱子,這兒的價格都很划算。還可以直接使用支付寶,折扣很誘人,退稅更方便。

偶遇一輛特別的車,相信球迷們看了都會略微激動吧。

我們只花了小部分的時間在店裡購物,之後便在這座小鎮上閑逛,略微蕭條的街景,特別有韻味。

因斯布魯克老城:阿爾卑斯山谷中,流淌著的童話生活。

短暫的邂逅德國之後,我們來到奧地利的因斯布魯克。其實這並不在行程當中,只是在得知因斯布魯克就在這附近,而團隊中很多小夥伴都想去到全球施華洛世奇旗艦店掃貨一番,於是與導遊溝通過來遊覽一番,相當於又免費多遊了一國。

因斯布魯克的老城區不大,街道兩旁的建築五顏六色,古老卻不失活潑。街道平整,有寬有窄,還有不少彎道,沒有過多的城市規劃,但是整個老城區都是景,是人文和自然的完美結合。這裡有悠久的歷史含蘊,又緊鄰因河,自然風光美輪美奐。主街道是瑪麗亞·特蕾西亞大街,街上有因斯布魯克的地標建築和象徵,安娜柱、黃金屋頂、凱旋門都能一併欣賞到。街道旁有不少歷史悠久的咖啡館和餐館,可以點杯咖啡,慢慢品味。

因斯布魯克

因斯布魯克建立於1239年,這座美麗的小城坐落在阿爾卑斯山谷之中,旁邊流淌著因河。

滿大街的帥氣小伙,真是養眼。

奧地利的高山,就跟它的音樂一樣,是世界知名的。無論是在因斯布魯克的哪一個角落,都能見到白雪覆蓋的山巒。因為北面被山脈遮擋,所以因斯布魯克氣候宜人,是國際旅遊的勝地。

因斯布魯克仍然保持著中世紀城市的容貌,在狹窄的小街上,歌特風格的樓房鱗次櫛比。巴洛克式的大門和文藝復興式的連拱廊展現出古城的風貌。

瑪麗亞·特雷西婭大街由小石塊鋪設,很有復古的味道。街道並不長,10分鐘便可走完,但這裡的每一座建築、每一個街燈,甚至路標的設計都很別具匠。街的盡頭連接著卡爾文德爾山,走在街道上便能看到遠處的雪山美景,絕對是一個值得放慢腳步,細細品味的地方。

去到因斯布魯克的時候,剛好是他們的休息日,所以街道上十分熱鬧。

集市: 吃喝玩樂,自帶嗨皮的BGM。

此行,對歐洲了解之後,讓我愛上了集市。無論是在哪個國家,似乎都非常流行集市,有各種美食和美物。 而在奧地利,我們有時間可以好好地逛這座集市。姑且不說集市內售賣的東西如何,光是氣氛就足以讓人迷戀。

因斯布魯克市中心

聖誕氣氛濃郁,熱氣爆棚。

似乎歐洲人也很愛吃板栗啊,在盧浮宮門口也看到很多賣板栗的攤位。

一張桌子,站著吃美食,站著喝熱紅酒,這是因斯布魯克古城的常態。

街邊有不少創意的雕塑,大多都是童話風格。

還有很多賣藝的人,十分有趣。

超級nice的聖誕老爺爺,一把拉過我來合影,可愛極了。

除了平時周末一直營業的集市,在聖誕期間還會有專門的聖誕集市,裡面售賣的大多是聖誕主題的商品。

可愛的賣花人,一個微笑,迷倒眾人。

童話街:坐上時光機,穿越到童話里。

據說世界上最美的童話小鎮都在奧地利,那麼因斯布魯克就一定是這些童話小鎮中的一座。 奧地利是童話王國,因此在因斯布魯克的主街上,滿是童話元素。一幅幅立體的童話景象出現在建築上,只要你抬頭,就能走進童話里。

因斯布魯克

這一幅應該是狼外婆的故事吧~

我才疏學淺,看過的童話故事也不多,所以在此就單純的欣賞其藝術的氛圍,也很享受。

黃金屋頂:兩千多塊鍍金銅瓦,這才是真正的壕。

在城中心有一棟修建於1500年的豪華二層建築,寬16米,僅屋頂就高達3.7米,且由2600塊鍍金銅瓦鑲嵌而成,這便是鼎鼎大名的金頂屋。黃金屋頂是奧地利因斯布魯克的地標,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建於1500年,裝飾著2657塊鍍金銅瓦。陽台上的浮雕刻畫紋章、符號,以及他生活中的其他人物。

金頂屋從前被稱為「新王宮」,著名的「空口袋」弗利得里希公爵在1420年將其住所搬到了因斯布魯克,並下令在此建造他的王宮。1494年至1496年間,馬克西米利安一世新婚之際,委任尼克拉斯將從前破舊的挑樓改建成為有哥特式穹隆的觀賞陽台,以便在此欣賞廣場上的比賽和戲劇表演。

黃金屋

金頂屋檐角邊緣飾有動物圖案的雕飾花紋,廊柱表面圍滿了浮雕,其中有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皇帝和皇后的雕像。正面下端雕有標緻著奧地利和匈牙利的紋章:雙頭鷹和國王雄鷹、勃艮第和米蘭的紋章,側面還有施泰爾馬克和蒂洛爾州的紋章。壁畫上描述的是兩名肩扛帝國大旗和蒂洛爾旗的衛士,這幅作品的真跡現在珍藏在蒂洛爾州博物館。

塔樓:因斯布魯克的象徵,老城雪山一覽無餘。

建於1358年的市政廳內,有一座修築於1442至1450年的城市塔樓,是因斯布魯克老城區的象徵。塔高57米,原來是座瞭望塔,塔樓上還曾設有牢房。後來於1560年重建,用小圓頂代替了尖頂,撤消了監獄和瞭望的功用。現在成為著名的觀光遊覽景點,在塔樓的33米處有一座迴廊,遊客們可以從這裡飽覽因斯布魯克市的全景及四周環繞的山峰。

時間充裕的話,一定要登上塔樓看看因斯布魯克的全景。

海爾布陵屋:這便是我想像中,童話王國的樣子。

海爾布陵屋坐落在金頂屋對面,是一座立面非常華麗的大樓。1725年,約翰·菲舍爾買下了這幢中世紀晚期的房屋,並於1730年為這座房子添加了三角檐飾,在樓房表面上的挑樓和立面裝飾上了石膏花飾,花飾由天使、花卉、貝殼等各種巴洛克風格的元素組合而成。

海爾布陵屋

經過1980年維修復原來後,這座房屋成為了老城中市民階層富麗堂皇建築的典型代表。

施華洛世奇旗艦店:腎上腺素倍增,掃貨不止。

好了,最後來說說施華洛世奇總部,這可是我來到因斯布魯克最重要的一站了,至少是對於我來說。我想對於女孩子而言,沒有誰是不愛首飾的,鑽石太過昂貴,水晶則更讓人喜愛。或許像蒂芙尼、卡地亞那種奢侈品,不是那麼的普及,但是我認為施華洛世奇一定是每個女生一定要擁有的一件首飾。而對於我這個死忠粉來說,可是敗了很多次了,光是經典款的天鵝項鏈我都集齊了全套顏色。所以到了全球旗艦店,怎麼能錯過呢,更何況這裡的價格非常誘人,基本上是國內的對摺。

連樓梯都是水晶的樣子,這就是一個水晶的世界。

來到施華洛世奇全球旗艦店,除了買東西之外,也可以當它是一個博物館,這裡展示的商品十分豐富,令人眼花繚亂。

這一天,是在童話中度過的,對於一直保持少女心的我來說,真的超級滿足。

DAY9 搖曳在威尼斯水城,人在畫中游!

威尼斯大運河:世界上最精美的「街道」。

第九天,我們來到義大利,這一天主要就是遊覽威尼斯。

威尼斯大運河是威尼斯的主要水道,沿天然水道自聖馬可教堂至聖基亞拉教堂呈反S型,並且與許多小運河相連,市內交通運輸大部分通過這些水道。

威尼斯大運河

清晨,我們乘坐遊船駛向威尼斯。

此次整個歐洲行的天氣都很好,沒有碰上一天下雨,真是幸運。

碼頭的和平鴿,和我一起曬太陽,一起等渡船。

15世紀法國作家兼駐威尼斯大使康米尼這樣描述威尼斯大運河:世界上最精美的街道,兩邊有最精美的房屋。5個世紀過去了,大運河仍可以和世界上最美的林蔭大道相媲美。

坐上一趟從羅馬廣場始發的水上巴士,在兩岸古老建築之間穿行,靜賞威尼斯的靈魂之河,就能最貼近地感受在水上過日子的威尼斯人的日常生活。

大運河呈倒S型,從西北面的羅馬廣場蜿蜒抵達位於市中心的聖馬可廣場,長約4公里,深約6米,寬40到100米,是威尼斯最主要的交通要道。

沿岸兩旁100多座古老建築曾是12到18世紀威尼斯貴族和富商的府邸。

每年9月份的第一個星期天是威尼斯的傳統賽舟會,也就是在大運河上舉行的貢多拉和其他傳統船隻的比賽,賽前還會有裝飾成15世紀風格的船隻壯觀大遊行。

威尼斯: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興。

威尼斯是義大利東北部著名的旅遊與工業城市,也是威尼托地區的首府。威尼斯曾經是威尼斯共和國的中心,被稱作「亞得里亞海明珠」,十字軍進行十字軍東征時也曾在這裡集結,堪稱世界最浪漫的城市之一。 威尼斯市區涵蓋義大利東北部亞得里亞海沿岸的威尼斯瀉湖的118個島嶼和鄰近一個半島,更有117條水道縱橫交叉。這個鹹水瀉湖分布在波河與皮亞韋河之間的海岸線。

威尼斯的風情總離不開「水」,蜿蜒的水巷,流動的清波,宛若默默含情的少女,眼底傾瀉著溫柔。其建築、繪畫、雕塑、歌劇等在世界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威尼斯有「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興」的美譽,享有「水城」、「水上都市」、「百島城」等美稱。

威尼斯

登陸威尼斯之後,我們先來看看市區的風貌。

威尼斯水上城市是文藝復興的精華,世界上唯一沒有汽車的城市,上帝將眼淚流在了這裡,卻讓它更加晶瑩和柔情,就好像一個漂浮在碧波上浪漫的夢。

威尼斯的風情總離不開「水」,蜿蜒的水巷,流動的清波,它好像一個漂浮在碧波上浪漫的夢,詩情畫意久久揮之不去。

威尼斯的歷史相傳開始於公元453年,當時威尼斯地方的農民和漁民為逃避酷嗜刀兵的游牧民族,轉而避往亞德里亞海中的這個小島。

在威尼斯,到處是作家、畫家、音樂家留下的足跡。

這個旗幟,據說是威尼斯獨有旗幟,在這兒,一般會將這面旗幟和義大利國旗一起擺放。

這個城市昔日的光榮與夢想通過保存異常完好的建築延續到今天,它獨特的氣氛令遊人感到如受魔法般奇妙。它就是個遊樂園,是個充滿奇妙與夢幻的地方,令凡是來過威尼斯的遊客都依依不捨,在童話般的水之際流連忘返。

這兒有許多藝術者售賣自己的畫作,雖不是什麼名家之作,但每一張都是親手手繪的,意義非凡,而且價格也不貴。所以我買了幾幅,將威尼斯的景色打包帶回家。

威尼斯的面具文化在歐洲文明中獨具一格,是極少數面具溶入日常生活的城市。威尼斯人把面具作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有著悠久的歷史,18世紀以前,威尼斯居民生活完全離不開面具,人們外出,不論男女,都要戴上面具,披上斗篷,這專屬於威尼斯的面具就是那有名的「包塔」。

面具相對而言會有點昂貴,不妨像我一樣買點兒面具造型的冰箱貼帶回家收藏,還價後1歐元一個可以買到。

貢多拉:造價堪比法拉利,船老大並沒有想像中的冷漠。

如果要問,怎樣才是遊覽威尼斯的最佳方式,那乘坐貢多拉搖曳與威尼斯的水巷中絕對沒錯。獨具特色的威尼斯尖舟有一個獨具特色的名字,那就是「貢多拉」。這種輕盈纖細、造型別緻的小舟一直是居住在瀉湖上的威尼斯人代步的工具。據1094年文獻記錄,其名來自7世紀時的第一任總督。

威尼斯

貢多拉有十分悠久的歷史,11世紀是貢多拉最盛行的時期,當時的數量超過了一萬隻,但如今的威尼斯僅剩下了幾百隻貢多拉。雖然數目僅是18世紀的二十分之一,但讓人高興的是,像聖特洛瓦索這樣的小船廠仍舊在製造並修理這種小船,使這種古老的威尼斯傳統得以流傳。

在碼頭,就能看到一排排的貢多拉,在水面上搖擺,向我們招手。

貢多拉的外觀設計原本是各式各樣的,16世紀時的貢多拉外表異常艷麗,貴族們經常乘坐裝飾著緞子和絲綢、雕刻精美的貢多拉炫耀自己的財富。為了遏制這種奢靡的風氣,威尼斯元老院頒布禁令:不準在尖舟上施以任何炫耀門第的裝飾,已經安裝的必須拆除,所有的貢多拉都漆成了黑色。唯一留下來供裝飾用的只有船頭的嵌板。這一傳統一直被保持了下來,如今的貢多拉也是統一的黑色,只有在特殊場合才會被裝飾成花船。

這種小舟有兩個部位可體現工匠們的想像力,一個是自然奔放的船頭,很像15和16世紀用的六齒鉞戟,每一個齒代表威尼斯的一個區,另一個是依奧尼亞式船尾。到了18世紀,這種威尼斯尖舟的形狀和大小會慢慢地固定到我們今天這個樣子。

今天這種小舟一般長為10.75米、寬為1.75米。小舟的平底呈不對稱型,這樣可以較好地保持只靠一側單槳劃的船的平衡。從前的貢多拉的中間船艙還有一個可以活動的船篷,用來給旅客遮陽擋雨,有的船篷上面開有小窗和小拉門,後來這種船篷也消失了。

以往的貢多拉船夫只穿著一件帶橫條的緊身針織上衣,戴著一項草帽。過去船夫們的制服是很奇特和考究的,划船的時候,船夫站在船尾上,有擱在彎曲的槳架上長長的單槳劃。來之前以為船老大都是板著臉很嚴肅的,後來才發現原來並沒有想像中的冷漠。

平日貢多拉主要作為旅遊船使用,乘坐貢多拉費用較貴,平均每40分鐘約為70至120歐元。此次團費包含了這個費用,不需要額外支付,但是最好下船時給船老大一歐元的小費。

坐在貢多拉上欣賞威尼斯水城,這樣的視角是完全不一樣的。

聖馬可廣場:拿破崙都說它是「歐洲最美的客廳」。

聖馬可廣場在歐洲的城市廣場中是獨一無二的,座落在市中心,卻不像其他廣場那樣喧鬧,這歸功於威尼斯寧靜的水路交通。作為威尼斯的地標,它受到遊客、攝影師甚至鴿子們的青睞,拿破崙曾稱讚其為「歐洲最美的客廳」。聖馬可廣場在歷史上一直是威尼斯的政治、宗教和節慶中心,是威尼斯所有重要政府機構的所在地,自19世紀以來就是大主教的駐地,它同時也是許多威尼斯節慶選擇的舉辦地。

聖馬可廣場

200多年過去了,這個位於大運河邊上的梯形廣場,魅力依然不減。廣場長約170米,東邊寬約80米,西側寬約55米。從元旦到狂歡節再到聖誕節,威尼斯人在聖馬可廣場舉辦大大小小的節日盛會,即使在平常的日子,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也奔向這個廣場。

廣場邊上擁有一圈精美的文藝復興風格建築,聖馬可大教堂、造幣廠、總督宮位於廣場的東側,南側是鐘樓及新、舊議會大樓,登上鐘樓可以俯瞰整個廣場全景。西面是科雷爾博物館,背面則是一排精品店,出售金飾、玻璃、服飾、家居裝飾等等,店面不大,但是櫥窗設計都是一流,很是奪人眼球。

白天的廣場人潮湧動,到處都是一群群的觀光客,大群的鴿子在廣場上飛來飛去。如果想喂鴿子最好自己買餅乾去喂。遇到黑人給的喂鴿子玉米千萬別接,一小把米10歐,收下就管你要錢,不過白人一般都只給2至5歐,在義大利看到亞洲人都會收貴一些。

聖馬可教堂:曾經歐洲最大的教堂,歲月洗禮後的馬賽克更加迷人。

聖馬可教堂位於聖馬可廣場,與總督宮毗連的聖馬可大教堂建於828年,因火災在11世紀重建,最初只是用來安放聖馬可的遺骸,其後用來收藏十字軍東征時期從各國掠奪回來的寶物。聖馬可大教堂是威尼斯守護神聖馬可的安息之處,它曾是中世紀歐洲最大的教堂,威尼斯建築藝術的經典之作,同時也是一座收藏豐富藝術品的寶庫。

聖馬可教堂

教堂建築遵循拜占庭風格,總體呈希臘十字形造型,上覆5座半球形圓頂。此後教堂經過了幾番增修,成為了一座融拜占庭式、哥特式、伊斯蘭式、文藝復興式各種流派於一體的綜合藝術傑作。

教堂最著名是其黃金裝飾的馬賽克立面,內部的黃金祭壇和馬賽克裝飾畫也同樣著名。在陽光照射下,教堂整個金碧輝煌非常的耀眼,因此又被稱為「金色大教堂」。

聖馬可大教堂以拜占庭風格為主,揉合了從羅馬式到文藝復興式的各種建築和裝飾風格,正面有五座菱拱形的羅馬式大門,頂部立有東方式與哥德式尖塔及各種大理石塑像、浮雕對花形圖案,巨大的圓頂和燦爛的鑲嵌畫是它最突出的特點。

教堂由五個巨大的圓頂主廳和兩個迴廊式的前廳所組成,形成一個巨型的希臘十字架。五座圓頂仿自土耳其伊斯坦堡的聖索非亞大教堂,是與聖馬可教堂齊名的拜占庭風格的建築。教堂前矗立的三根旗杆是有其意義,代表威尼斯國威鼎盛時所擁有Cyprus、Crete和Morea三個島嶼,是該城輝煌歷史的見證。

教堂正中頂部有一尊手持《馬可福音》的聖馬可像,下方有象徵聖馬可的飛獅。立在拱門上有四匹青銅馬雕塑複製品,真品則收藏在教堂二樓的聖馬可博物館內,是公元前四世紀的青銅作品,據說是威尼斯人在1204年從君士坦丁堡掠奪回來的,一度被拿破崙帶回巴黎,但終於又回到威尼斯。

聖馬可鐘樓:威尼斯最高建築,毋庸置疑的地標建築。

聖馬可鐘樓隸屬於聖馬可大教堂,是威尼斯最高的建築物,作為這座瀉湖上都市的燈塔,鐘樓長久以來被威尼斯人視為威尼斯不可爭議的地標建築,它在威尼斯的地位更甚於聖馬可大教堂本身。

威尼斯鐘樓

聖馬可鐘樓高98.6米,磚紅色的外觀,構造簡單,下半部是由磚塊構成的巨大柱狀建築,每邊長12米,高50米。上方則為拱形鐘樓,之前曾共放置了5座鐘。這5座鐘都有著獨特的功用,三點半鐘宣告參議院召開會議,午鍾預示正午到來,工人鍾標誌工作日的開始和結束,馬蹄鍾召集眾議院成員參加議會,喪鐘則意味著執行死刑。

在過去,鐘樓的鐘聲會響徹全威尼斯,而現在這裡只剩下了工人鍾。拱形鐘樓的上方是方形建築,外牆分別由獅子與威尼斯的正義女性象所妝飾。另外,鐘樓的最上方是金字塔狀的尖塔,而尖端上則放置了一個木天使像外加一個風向標。為防止日晒和雨水腐蝕,整座雕像都是用鍍金的薄銅片包裹著的。

黃金宮:威尼斯畫派傑出作品,全在這座黃金宮殿里。

黃金宮,即法蘭蓋提美術館,是威尼斯城最傑出的哥特式建築,始建於1440年。過去曾被稱為「黃金的宮殿」。而今,變成美術館,並對一般公眾開放。館內收藏了威尼斯畫派從14世紀到18世紀的繪畫珍品。

黃金宮

黃金宮的主要立面面向大運河,風格是花枝招展的威尼斯哥特式,附近這種風格的其他建築物還有巴巴羅宮。威尼斯建築師推崇的這種典雅的直線型風格,直到16世紀末巴洛克風格盛行,仍未被完全取代。

這座宮殿可以簡單地描述為介於中世紀教堂和清真寺之間,它婚禮蛋糕般的外觀,使人不容易想到,其實它像其他大多數宮殿一樣,也有一個小小的內院。

威尼斯哥特式風格外觀上具有的拜占庭式建築,在黃金宮的底層有一個凹進的柱廊,可以直接從運河進入門廳。柱廊上方是「貴族層」主人房間的封閉陽台,陽台上用科林斯柱式來支撐一排精緻的窗戶,這層陽台上面又是一層類似的封閉陽台,但是設計更為輕巧。

在長廊內休憩的遊人,和這兒的景物,組成了一幅美美的畫。

嘆息橋:古時通向死亡,如今海誓山盟。

嘆息橋是位於總督府側面的一座巴洛克風格的石橋,是威尼斯最著名的橋樑之一。這是座密封式拱橋建築,由內向外望只能通過橋上的小窗子。橋的兩端連接法院與監獄兩處,死囚在行刑前通過此橋,在此感嘆即將結束的人生,因而得名「嘆息橋」。

現在的嘆息橋,因電影《情定日落橋》而一掃其陰霾不祥的氣息,你也可以管它叫「日落橋」。它就是影片中那座讓亡命天涯的男女主人公於日落時分互許終身的橋。

嘆息橋

遊覽嘆息橋一般有三種方式,最為常見的就是站在斯拉夫人堤岸遠距離觀賞嘆息橋,遊客一般就是站在這裡與橋合影留念。有時橋上還會掛上一些國際知名鐘錶及化妝品廣告的巨大海報,這也成為了橋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右手邊,很明顯的可以看出是監獄,一座橋的前世今生,沒想到會有如此淵博的故事。

玻璃製品:價格不菲,僅作觀賞。

據說,到威尼斯購物一定要買當地的玻璃製品,威尼斯玻璃製品的歷史已經近千年了,質量和精美程度在世界上居於頂尖地位。其玻璃製品製作精美,顏色鮮艷,可作酒杯、花瓶、手飾以及各種裝飾品,還有玻璃珠、玻璃鏡子和玻璃吊燈等。

雖然威尼斯的玻璃製品很精緻,但價格也不菲,所以我不建議購買。 但是可以欣賞一下其製作過程,做一些了解,也很不錯。

匠人就是這麼厲害,幾分鐘就將沒有形狀的玻璃,製作成了栩栩如生的馬匹。

這一天的威尼斯之旅,既欣賞到了美景,又了解到了文化。很不錯!但是,推薦自由行的小夥伴們,還可以去布拉諾島看看,時間充裕的話。

DAY10 徐志摩口中的翡冷翠,最純粹的藝術之都!

國立中央圖書館:義大利最重要、最大的圖書館。

第十天,依舊是義大利,只是換了一個城市,我們來到了藝術之都佛羅倫薩。再來之前,我對這裡充滿憧憬,教堂、雕塑,是我最期待看的。抵達佛羅倫薩後,我們的第一站原本是市政廣場,但是在步行途中,偶遇了國立中央圖書館。所以說,跟團游還是有很多驚喜的。

佛羅倫薩國立中央圖書館是目前義大利最重要、最大的圖書館。它歷史悠久、可追溯到1714年,著名的圖書收藏家和學者馬利亞貝基將其私人藏書3萬餘冊和手稿3000多件捐給佛羅倫薩市圖書館。

佛羅倫薩

義大利有8家國立圖書館,分別位於佛羅倫薩、羅馬、米蘭、都靈、威尼斯、那不勒斯、巴厘和馬勒莫八個城市,國家圖書館的職能由佛羅倫薩國立中央圖書館和羅馬國立中央圖書館行使。

1869、1876、1885年相繼頒布的三個法規確立他們國家圖書館的地位。他們在名稱上與另外六個國立圖書館的區別在加了「中央」兩字,他們在義大利圖書館界地位特殊,與另外六個國立圖書館共同受國家文化資源與環境遺產部的領導。

佛羅倫薩是一座充滿文化和藝術氣息的城市,是歐洲文藝復興最主要的發源地。1861年義大利統一後就定都於此,它是當時義大利政治、文化中心,乃至整個歐洲的文化中心。它有著歐洲最古老、最著名的圖書館。

市政廣場:義大利最美的廣場,世界最帥的男子在這裡。

佛羅倫薩市政廣場因為周圍的精美建築而被認為是義大利最美的廣場之一。它始建於13、14世紀,最初是在被拆除的烏貝蒂、佛拉伯斯基及其他皇帝派家族的地基上建起來的,後經過擴建才形成了今天的規模。廣場東南角的傳統的行政中心「老宮」雄視整個廣場,老宮的左側是美麗的晚期哥特式風格的琅琪敞廊,敞廊由本齊·迪喬內和西莫內·托冷蒂於1376至1382年建造。

特別提示:廣場上有中東小偷,請保管好自身財物。遇到搭訕的義大利男性,果斷避開。

佛羅倫薩市政廣場

市政廣場有露天雕塑博物館的美譽,也是該城數個世紀以來政治生活中心,廣場上坐落著維琪奧宮(舊宮)、米開朗基羅雕塑作品《大衛》的複製品以及海神噴泉。

舊宮的門口有一排雕塑,最著名的莫過於米開朗基羅的作品《大衛》,不過真跡已經在1873年被移到佛羅倫薩學院美術館收藏,現在原位上放置的是複製品。儘管如此,每天都有不計其數的人和它拍照。

《大衛》,是文藝復興雕塑巨匠米開朗基羅的代表作,被視為西方美術史上最優秀的男性人體雕像之一。

市政廣場的這個名稱與如今的市政廳,也就是美帝奇家族的舊宮息息相關。舊宮目前還在使用,坐落在廣場最顯著的位置,依然傲視著整個廣場。經過幾次修繕,它的建築風格帶有明顯的時代特徵。外部是中世紀的建築特色,16世紀成為美帝奇家族大公爵科西莫一世的官邸後,內部則是文藝復興的建築特色。

舊宮的左側是美麗的晚期哥特式風格的琅琪敞廊,裡面陳列著一組重要的雕塑作品,其中有一座貝紐維多·切利尼的《珀爾修斯》。

舊宮的右側是《海神噴泉》,水池正中的雙輪戰車上站著巨大的白色海神波塞東像,水池四周還有多姿多彩的青銅雕像。

《 珀爾修斯》是一座青銅雕塑,表現的是一個健美的青年,左手高舉著血淋淋的美杜莎的頭,右手持刀,左腿彎曲,敵人的身體就在他的腳下。雕塑高高的底座,以及複雜的圖案雕刻,足見作者技藝的嫻熟。

從市政廳廣場穿過,可以聽到拉琴的藝人。琴聲飄蕩,令人心醉。

夏季遊客多的時候,還會有自由藝人在廣場跳舞。現在冬季,廣場上大多是前來了解歷史的遊人。

喬托鐘樓

塔樓高94米,就像是舊宮的一頂皇冠,可以登頂,從這裡可以眺望聖母百花大教堂。

聖母百花大教堂:世界上第三大教堂,文藝復興的代表性建築。

聖母百花大教堂是天主教佛羅倫薩總教區的主教堂,也是世界上第三大教堂。它是佛羅倫薩的標誌,也是佛羅倫薩市內最高的建築。教堂建築群由主教堂、鐘樓和洗禮堂構成,不僅規模宏大,更是整個文藝復興初期的代表性建築。

教堂外立面搭配使用鮮艷的紅色、墨綠色和白色大理石,拼成幾何圖形,非常壯觀,將文藝復興時代所推崇的古典、優雅、自由詮釋得淋漓盡致,從任何一個角度觀察都顯得非常肅穆和精美,難怪會被命名為「花之聖母」。1982年大教堂作為佛羅倫薩歷史中心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聖母百花大教堂

聖母百花大教堂最誘人的就是它那紅色的大圓頂,大圓頂是繼羅馬萬神廟之後的又一大圓頂,是菲利浦·布魯內萊斯基的傑作,設計並建造於1420年到1434年間,這位巨匠在完成這一空中巨構的過程中沒有藉助於拱架,而是用了一種新穎的相連的魚骨結構和以椽固瓦的方法從下往上逐次砌成。圓頂呈雙層薄殼形,雙層之間留有空隙,上端略呈尖形,高91米,最大直徑45.52米。

聖母百花大教堂是文藝復興時期第一座偉大建築,1295年由阿爾諾沃·迪卡姆比奧在原先的佛羅蒂諾大教堂的基址上興建,1469年才最後完工。這裡曾經是佛羅倫薩共和國宗教中心。它是一座由白色,粉紅,綠色的大理石按幾何圖案裝飾起來的美麗的大教堂。

教堂外立面製作得非常精緻,各色的花紋和雕塑令人眼花繚亂。

鐘塔高85米,最初於1334年由大畫家喬托設計並監工,因此俗稱「喬托鐘塔」。屬哥特式建築,由六層方型結構向上堆疊成柱形,外牆鋪白色大理石,純凈優雅。

接著我們走進教堂內部,瞧一瞧~

相比外部來說,內部顯得沒那麼華麗,但是也充滿歷史積澱。

從大教堂中殿的樓梯下去可以進到地下室,裡面保存著舊教堂的遺迹和這個教堂的建築師布魯內萊斯基的遺骨,而早期基督教的馬賽克地板也值得欣賞。

值得一提的是大穹頂的內部為16世紀佛羅倫薩畫家喬爾喬·瓦薩里(Giorgio Vasari)所繪的巨幅天頂畫《末日審判》,可以好好欣賞一番。此外,教堂大廳牆壁上有壁畫《喬凡尼·阿古托紀念碑》和為紀念但丁誕辰200年所繪的《但丁與神曲》,浮雕更是比比皆是。

天堂之門

教堂的正對面是洗禮堂,這個八角形建築最著名的是它的金門。雖說是金門,但實際上是黃銅材質所造,歷經600多年依然栩栩如生,米開朗基羅稱讚它為「天堂之門」。金門上有十幅浮雕均為聖經故事。為了保護文物,管理部門把原件藏於大教堂的博物館內,現在人們在洗禮堂看到的這個是1:1的複製品。

但丁故居:不起眼的小屋中,孕育出偉大的詩人。

但丁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前葉的偉大詩人,以代表作《神曲》和《新生》聞名與世,其老宅坐落於佛羅倫薩古城的一條小巷中,中世紀塔樓的房屋樣子平常,毫不起眼,現已改為博物館。但丁故居內設有博物館,分上下三層,展示了但丁的一生,陳列著但丁的一些作品、家族畫冊、當時但丁的家庭情景等。

佛羅倫薩的主要景點都比較集中,一般步行幾分鐘都能到。

伴著暖陽,我們穿梭於佛羅倫薩的街巷中,來到但丁故居。

但丁故居

很推薦一部電影,那就是《但丁密碼》,此行義大利的很多景點都在電影中出現,是一部了解但丁、了解義大利的好電影。

由於時間有限,我們並沒有參觀故居內部,但是最值得一看的我們看了,就是神奇的地磚。

在故居外的地面上,有一個地磚和但丁的頭像簡直一模一樣,似乎冥冥中註定了什麼。

聖十字教堂:義大利的先賢祠,義大利偉人長眠於此。

聖十字教堂坐落於聖十字廣場,是世界最大的聖方濟各教堂,精準的建築結構為之後的歐洲天主教堂提供了建築藍本。聖十字教堂又有「義大利的先賢祠」之稱,伽利略、米開朗基羅、馬基維利亞、馬可尼等276位義大利偉人長眠於此。

佛羅倫薩聖十字教堂

聖十字教堂由阿莫爾福·迪坎比奧於1294年開始設計和建造的,屬於哥特式的建築。教堂建設直到1443年初步完工啟用,但整個立面是1863年才增建的,1842年立加建教堂後面的哥特式鐘樓。

教堂內有一些重量級名人的紀念碑和陵墓,例如但丁、米開朗基羅、伽利略、馬基維利、羅西尼等。 教堂里寬大的正偏三殿間以八棱列柱,列柱上飛起大跨度的雙沿尖頂連拱。經過16世紀部分改建以後,這座教堂變得更加美麗。

從入口到三大殿盡頭,整個地板用舊墓石鋪就,教堂的窗玻璃彩畫都是14世紀末期作品。教堂的圓頂帕奇禮拜堂由布魯內雷斯基所設計。禮拜堂里有阿鳥洛·加迪的壁畫《聖十字架傳說》,祭壇上有傑里尼作的畫作《聖母和聖徒》。

聖十字教堂我們也沒有進入參觀,不知道是何原因,當天是閉館的。因此,我們就在教堂前的台階上曬太陽,吃提拉米蘇。

聖誕集市:感受義大利的小資小調。

哈哈,又有聖誕集市可以逛。在聖十字教堂前的廣場上,是一個熱鬧的集市,還是那句話,逛集市是體驗當地生活的最好方式。在這裡,你可以充分感受到義大利的小資情調。

一鬧一靜,對比強烈,卻畫面和諧。

製作得超級精緻的蠟燭,讓我大飽眼福。

各種聖母瑪利亞、耶穌的擺件。

很多當地人,在集市逛逛之後,買了吃的在教堂前的長梯上享用,很享受。

這就是佛羅倫薩生活的景象~

由於歐洲的街道都很小,所以FIAT的車在這兒很流行,都是小小的老爺車,韻味十足。

廣場的周邊還有不少小店也很值得一逛,總之再我看來,這裡充滿了藝術。

第10天就是如此~ 被徐志摩稱為翡冷翠的城市,果然充滿詩意,富有藝術氣質。這裡是文藝復興的發祥地,但丁、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等名人不知在這留下了多少作品,不愧為世界藝術之都。在這裡,你可以被大衛的英雄形象所迷倒,也可以被聖母百花大教堂震撼的外觀所折服,還可以坐在博物館或教堂門前的石階上吃地道的提拉米蘇、喝義大利咖啡和沐浴陽光。

DAY11 條條大路通羅馬,梵蒂岡真的有點牛!

聖彼得廣場:張開雙臂擁抱世界,一百多座雕塑令人震撼。

轉眼間,已來到行程的最後一天,我們來到羅馬,一個條條大路都能到此的地方。首先我們先去到它的國中國,梵蒂岡,一探究竟。

梵蒂岡城國是世界上最小的主權國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少的國家之一。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城西北角的梵蒂岡高地上,四面都與義大利接壤,是一個「國中國」。領土包括聖彼得廣場、聖彼得大教堂、梵蒂岡宮和梵蒂岡博物館等。梵蒂岡是一個充滿藝術氣息和宗教色彩的國家,雖然梵蒂岡在地理上是一個小國,但因天主教在全球龐大的信仰人口,使其在政治和文化等領域擁有著世界性的影響力。

梵蒂岡城商圈

聖彼得廣場位於大教堂前,建於17世紀,是基督教的聚集場所。站在這樣一個恢弘的廣場上,即使你不是教徒,你也會為它的氣勢所震撼。廣場集中各個時代的建築精華,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共空間之一。整個廣場就如一枚鑰匙,分別由四排多立克式圓柱形成的兩個半圓形的柱廊組成一個巨大的橢圓,弧形地包圍住整個廣場而後延伸向大教堂,在貝尼尼看來,這樣的設計代表教堂的雙臂張開,擁抱整個世界。

廣場兩側有兩座噴泉,右邊是瑪德爾諾17世紀時修的,左側的是貝爾尼尼設計、後來修的複製品。站在圓柱與噴泉之間的白色大理石上看長廊里的圓柱,最不可思議的是4根圓柱看上去好像只有1根,貝尼尼的偉大造詣從這裡也可見一斑。

廣場的中央是卡里古拉從古希臘赫利奧波利斯帶回羅馬的方尖碑,有說法稱這座方尖碑的頂部銅球中是凱撒的骨灰。

廣場的柱廊上有140多座雕塑,都是由貝尼尼和他的學生一起完成的,雕塑全部都是宗教人士。

這些雕塑,每一座都令人震撼。

圖中的建築,就是教皇的居住場所。

聖彼得大教堂:在世界上最小的國家,卻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教堂。

聖彼得大教堂是世界第一大的圓頂教堂,羅馬基督教的中心教堂,也是梵蒂岡羅馬教皇的教廷和歐洲天主教的朝聖地。聖彼得大教堂最初是由君士坦丁大帝在聖彼得墓地上修建,由教皇朱利二世重建。在重建過程中,動用了當時義大利最優秀的建築師布拉曼特、米開朗琪羅 、德拉波爾塔和卡羅馬泰爾。教堂內部也由許多著名浮雕和雕像裝飾,例如米開朗琪羅的聖母哀痛雕像和聖彼得青銅雕像等等。聖彼得大教堂及其廣場可以說是文藝復興前後所有頂尖建築大師精心雕琢的作品。

梵蒂岡宮殿

聖彼得大教堂雄偉壯觀,十分顯眼。它建於1160年至1232年間,是日內瓦市民的信仰支柱,也是宗教改革領袖約翰·加爾文的新教改革基地。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多位建築師與藝術家多納托·伯拉孟特、拉斐爾、米開朗基羅和小安東尼奧·達·桑加羅等都曾參與聖保羅大教堂的設計。堂內保存有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許多藝術家如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的壁畫與雕刻。

聖保羅大教堂由於其禮儀作用,是著名的天主教朝聖地點之一。教宗每年會在此舉行多個儀式,包括聖殿內外的人數,每次約有一萬五千人到八萬人參與。

聖保羅大教堂與基督教歷史上許多事件都有很強的關聯,早期基督教、教宗國、宗教改革、反宗教改革等等。

這座大教堂歷經了數次重修,融匯了多種建築風格。

壯觀的正立面建有希臘科斯林式的白色圓柱,頗有希臘神殿的風範,教堂羅馬式的主體建築搭配有哥特式的尖塔和拱門,十分獨特。

就連站崗的士兵,服飾都如此好看。

接著我們走進教堂,看看它到底有多大,多豪華。 走進大教堂先經過一個走廊,走廊裡帶淺色花紋的白色大理石柱子上雕有精美的花紋,從左到右長長的走廊的拱頂上有很多人物雕像,整個黃褐色的頂面布滿立體花紋和圖案。

再通過一道門,才進入教堂的大殿堂,殿堂之宏偉令所有的參觀者驚嘆。殿堂長186米,總面積15000平方米,能容納6萬人。高大的石柱和牆壁、拱形的殿頂、到處是色彩艷麗的圖案、栩栩如生的塑像、精美細緻的浮雕,彩色大理石鋪成的地面光亮照人。

教堂內部裝飾華麗,華麗到令人惶恐不安,令人窒息。

在大殿的右側,母愛小堂中的《聖殤》被稱為教堂中最優雅的作品,為米開基羅24歲時的傑作。而且是米開朗基羅唯一一件簽名作品,其名字就在聖母身上橫跨胸前的飾帶上。

殿堂的中央,是貝爾尼尼的最偉大的傑作,青銅華蓋。青銅華蓋被置於米開朗基羅最偉大的傑作,宏偉的穹頂之下,閃爍著金色耀眼的光芒。

殿堂盡頭是貝爾尼尼的不朽傑作,伯多祿寶座,其上有精美的「聖靈」像。殿堂內還有貝爾尼尼的其它傑作,教皇馬爾巴諾八世紀念碑和教皇阿勒桑德羅七世紀念碑。

教堂中央著名的大拱形屋頂是米開朗基羅的傑作,雙重構造,外暗內明。對於這個大圓頂,曾有過百年的波折,最先是布拉曼特於1506年設計,1514年他去世後拉斐爾接替了他。六年後,拉斐爾也去世了,教會對教堂頂部借鑒哥德式的設計,強調黑暗與光明的對比,採用了玫瑰花窗,於是出於對教堂入口處的光線對比效應的考慮,圓頂被取消。後來米開朗基羅在71歲高齡時接替了這項工作,以「對上帝、對聖母、對聖伯多祿的愛」的名義,恢復了圓頂。圓頂廊檐上有十一個雕像,耶穌基督的雕像位於中間,廊檐兩側各有一座鐘,右邊的是格林威治時間,左邊的是羅馬時間。

站在教堂內,我會感到一切都顯得如此渺小。

教堂內的雕塑數不勝數, 要想一一了解恐怕是很難的。對於我來說,到過這個地方,就已經很自豪了。

羅馬斗獸場:比起濃郁的血腥味,我更喜歡如今它蕭條的樣子。

從梵蒂岡出來之後,我們來到羅馬的斗獸場,這個在電視中看到過N次的景點。

古羅馬斗獸場又稱圓形競技場,位於古羅馬廣場較低的一頭,佔地六英畝,像一座由石灰石壘成的頂部凹陷的小山。斗獸場外牆布滿大得令人生畏的拱門,內部是裂痕累累的座位席,底部是一個曾經人獸決鬥表演的平台,平台下方是關閉野獸和奴隸的隔間。站在底部,可以感受到深深的壓迫感襲來。這座龐大的斗獸場在血腥味最濃的鼎盛時期始終是座無虛席的,最狂熱的場面比比皆是,但卻從未能像今日作為一座廢墟那樣打動人心。

友情提示:斗獸場外的廣場上,會有人對小孩下手,給你帶紅繩。帶上就要15歐,100多元的價格,實在是太貴了,很明顯的坑人行為,強買強賣,需多加註意。

羅馬斗獸場

獸場由皇帝韋斯巴薌建於暴君尼祿富麗堂皇的金宮原址,於公元80年竣工。但隨著羅馬帝國在公元6世紀的衰落,大斗獸場逐漸被遺棄,變得雜草叢生。之後的年間,斗獸場多次遭地震損壞,甚至成為建築商們的石料和大理石取材地。現在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斗獸場只剩殘缺的骨架,但仍可以從中窺見當日風采。

這裡曾是角鬥士們性命相搏、死囚們與餓獅苦鬥的地方,也是永恆之羅馬的偉大象徵所在。

整個斗獸場的外牆由石灰石砌成,每層都有80個拱門,可以使觀眾迅速入場並落座。二三樓的凹陷處曾經放滿了大理石雕像。牆的頂端點綴著窗戶和細長的科林斯壁柱,並有240根牆柱用以支撐覆蓋在斗獸場上方的帆布篷。這些帆布篷可以使觀眾免受烈日和暴晒之苦,現在已經看不到了。

跟團游的話,比較少會安排進入參觀,因為需要較長的時間。不過這也正是我的打算,羅馬還會再來,到時再仔細參觀。

君士坦丁凱旋門:巴黎凱旋門的藍本原來在這裡。

君士坦丁凱旋門,是為了紀念君士坦丁一世在公元312年米爾維安大橋戰役中大獲全勝而建立的。由於建築時間比較倉促,它的很多裝飾部分都是從以往其他皇帝的建築物上拆卸而來的,例如頂端的八塊長方形浮雕,就來自於奧理略皇帝紀念碑,現在原件已被珍藏在羅馬首都博物館。君士坦丁凱旋門也是羅馬現存的凱旋門中最新的一座。

君士坦丁凱旋門

在斗獸場的旁邊,是君士坦丁凱旋門。君士坦丁凱旋門建於315年,是為了紀念君士坦丁大帝擊敗馬克森提皇帝統一羅馬帝國而建的。古羅馬時代共有21座凱旋門,現今羅馬城中僅存3座,君士坦丁凱旋門就是其中的一個,另外兩座位於古羅馬廣場。

君士坦丁凱旋門長25.7米,寬7.4米,高21米,擁有3個拱門,其上的雕塑精美絕倫、恢宏大氣,千年逝去,已是殘跡斑斑,卻仍在風雨中,與古羅馬斗獸場共同見證羅馬的輝煌。如今的凱旋門成為了遊客來羅馬必看的一個景點。

凱旋門上方的八塊浮雕板是當時從奧理略皇帝紀念碑上拆卸而來,現在原件已被珍藏在羅馬首都博物館。主要內容為歷代皇帝的生平業績,如安東尼、哈德良等。而每根圓柱頂端的達基亞囚犯大理石雕像則很可能來自圖拉真廣場,只有兩個小拱門上方的圓形浮雕描繪了這場戰爭的場面。

當年,拿破崙來到羅馬,見到了這座凱旋門,大為讚賞,之後以此為藍本,打造了巴黎凱旋門。所以君士坦丁凱旋門雖然是羅馬三座凱旋門中建造最晚的一座,但仍然可以看出早期羅馬藝術的影子,而且保存比較完好,值得一看。

到此,最後一天的遊覽就結束了。這一天,我們到了國中國梵蒂岡,世界上最小的國家,也是全世界天主教的中心。深刻的體會到,聖彼得教堂內的文化,不是一時半會可以讀懂讀透的,需要慢慢體會。還到了羅馬最具代表性的建築斗獸場,雖只剩遺迹,卻無法磨滅其殘忍、血腥的歷史。

DAY12 最好的時光留在歐洲,也留在心裡!

步履不止,未完待續。。。

第十一天的下午,我們前往機場,在導遊的協助下,辦理好了託運和退稅手續。這裡說點貼士~ 退稅的話不建議退信用卡,推現金比較保險。很多人會因為退現金沒有退信用卡退的多而放棄選擇現金,其實現金是最保險的,可以當時就拿到。同行的團友中,就有信用卡沒退成功,也無處申訴的,白白浪費幾百歐。

返程的飛行時間會比去程稍微少一些,但我還是一如既往的好睡,十幾個小時之後,於第十二天的下午抵達浦東。一到上海立馬先吃一頓麻辣香鍋解饞,之後便在機場找了個地方做足底按摩。上海回南昌的航班是半夜,所以需要在機場等挺長的時間,按摩完之後能免費休息,所以很不錯。

之後搭上返回南昌的飛機,半夜到家,旅程結束,全程12天。

這一趟蜜月行,雖然是團隊游,玩得不是很深入,但玩到的點非常多,我們很滿足。在如此特別的時間,我們去到了歐洲,將最美好的時光留在了那,也留在了心裡。

未來的路還很長,步履不止,會走得很遠很遠!下一站,期待ing~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盛歷史 的精彩文章:

TAG:大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