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科:格物致知「股骨頭壞死病」——醫心匠中醫課程
「股骨頭壞死病」,是現代醫學命名,姑且以西醫命名說事,旨在釐正臨床關於此病的誤診誤治。X射線下所顯示的骨變,那是機器的診斷,中醫思維絕不能被機器誤導,醫生的心意,才是無上高明的儀器,要用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格物這個疾病。
患者說,活動起來不得勁,也疼也不疼,容易疲勞腿,腰背也難受,總之是活動受限,這些癥狀足夠格物材料了。如果醫生把自己的思維執著局限於骨股頭,而忽視病的先因,這就不是中醫來頭。不管這個醫生多麼輕視西醫,他仍然被西醫思維框住了。熟練運用中醫基礎理論,還原「股骨頭壞死病」的本質,是治癒這個疾病的關鍵。
機體運動需要發起點,我們把發起點稱作「風」,「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這段經典內含天地萬物的同氣法則,即「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人為肝,在體為筋。」風是天氣,是運氣的開始,與地氣「木」相交,合化為酸。也就是說,酸是風與木合化而成,並非單純木的成果。「酸」是天地二氣合成,是生成萬物的首要基礎物質,稱作「精」,即《內經》「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天風地木兩神相搏以生酸之精,為萬物生成的先決物質,天地間的酸,至精至微者,造就了萬物頂尖精華,即「人」。在人體而言,此精華之酸,稱作「肝」,也就是所謂「酸生肝」。
酸生肝的過程,在內經有明示,《經脈別論》曰「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食」乃天地氣聚而成形者,入胃以後,經過腐熟進而分別清濁,生五味,其味「酸先入肝」,待到肝內滿精,就有了瀉精的條件,即「五臟盛乃能瀉」,所謂「淫氣」,淫義為「過多,漸浸」。肝內精滿而瀉,稱作「淫氣」,肝之淫氣生成了筋,或者說,筋是淫氣的接受者。
《痿論》「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這段經典是對「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的強調,同時也概括了筋對人體的作用,即「主束骨而利機關也」。「宗」義為「事涉源流的項目單位」,「宗筋」二字強調指出筋的本質,《素問·厥論》講「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也。」很多人據此誤解此句,將宗筋於前陰混為一談。
天地運氣從風木開始,在人體,氣機從肝生髮,把肝的生髮之氣稱作「少陽」,少陽為運氣之「首要」。濕為土性,留礙運氣,《內經》講「因於濕,首如裹」,這裡「首」義為「少陽生髮之氣」。然後,導致「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長為痿。」「熱」是食氣集聚而成,即「氣厚則發熱」。「濕,熱不攘」,這一句使用賓語前置法,即「熱不攘濕」。濕裹住熱,食之精氣不散肝,肝不盛滿,少陽生髮虛餒,筋得不到肝之「淫氣」,於是既不能束骨也不能利機關了。
人體的筋同氣,大筋得不到淫氣的供養,於是小筋不得不馳援大筋,即所謂「大筋軟短,小筋馳長」,《內經》下一句做了詳解,即「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因於氣為腫」,腫之因在於「少陽生髮之氣鬱滯」。「四維相代」,代指大小諸筋的互相補給,大筋精氣足,則供養小筋,大筋精氣不足,則小筋反哺大筋,即「相代」義。大筋精氣虛,小筋的補養僅能暫時維持,終不免「筋氣衰」,直至「陽氣乃竭」。
「所謂股骨頭壞死」其實是筋病,西醫關於該病的命名,不但迷惑了患者,也誤導了醫生。宗筋束骨而利機關,筋約束骨,保持骨的支架形態秩序,依靠筋的彈性伸縮,將骨骼活動統為一體。所謂「股骨頭壞死」,各種癥狀,總歸為活動受限,病在「筋」,所以說,西醫病名診斷是荒謬的,中醫以「痹症」命名,堪稱合理。
影像學所演示的股骨頭變態,屬於筋病的某個結果,不是病因。運用我們的格物思維,從關於股骨頭的偏見中走出,是治癒該病的關鍵。西醫不能治癒這個病,不能治癒的原因,關鍵在於現代醫學選擇了錯誤的診斷切入點與著眼點。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通用法則。何謂「因」,「因」在幕後,不得而見,一切臨床所見,不管是化驗所得還是影像所得,都是陽性結果,都不是真正意義的「因」,因的地位相當於「萬物本原」,現代物理學的眼界層次到了量子高度,這是值得讚揚的,唯物主義思維似乎遮遮掩掩的承認了「空無量子」的存在。
萬物都是負陰抱陽的秩序,人類亦然,人體生命,肉體屬陰,變動屬陽。我們以水火作為陰陽的徵兆,那麼肉體屬水,變動屬火。骨是肉體的重要部分,骨的地位,內經有詳述,《靈樞·經脈》:「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皮膚堅而毛髮長,谷入於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這一段經典,我們要細緻格物。
《靈樞·海論》:「腦為髓之海」,聚髓而成腦,「精成而腦髓生」,義為「精成而生髓,髓聚而成腦」。根據一生二的法則,精成而生髓,同時必然同時生成另一物,以匹配髓,我們把匹配髓的同生者,稱作「骨」,骨髓自成一體,也執行負陰抱陽法則,即「骨抱髓」,髓在內為陽,骨在外為陰。一精生骨髓二,中醫於是把生骨的精視為「陰精」,而髓為陽精所生。
腦納髓而為海,也可視為「腦束髓」,而筋能束骨,於是腦與筋有了高於髓骨的同等地位,「腦筋」的說法基於此。
水火為陰陽的徵兆,於是骨為水,髓為火。中醫關於人體的各種稱謂,都是基於陰陽兩性區別,用經典概言之:《素問.陰陽離合論》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
腎藏精,精生骨髓,骨髓接受腦筋的約束,即「筋束骨而利機關」。有骨的部位,統統接受筋的管理,股骨頭位置關節不利,活動受限,先要追究胯部的「筋」責。「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這裡需要靈活格物「因」字,前有一「先」字,即「先因」,並不是終極之因,譬如「父生我」,而父又是祖父所生,那麼「父」就是「我」的先因,而祖父便是先因之先因。骨病之先因是筋病,而筋病之因,就不能稱作骨病的先因,此之謂也。
《素問·經脈別論》「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這段經典話裡有話,我們知道,五臟盛乃能瀉,肝內所藏的精,包括厥陰之精(先天之精與後天之精)與食之精,先天之精與後天之精都是腎中所藏的元精,而這段經典單單強調「食氣之精淫氣於筋」,也就是說,筋所獲的淫氣來自食之精,不是元精,元精另有所用,「精歸化,化生神」。元精化為神用,並不養筋,而食之精供養筋用,也不化神。這裡,略作「先天之精與後天之精」的解釋,先天之精是尚未被厥陰開發的元精,而後天之精是經過厥陰開發的元精,這一理論,是目前中醫學的誤區,普遍將食之精誤認作後天之精了。
《素問·太陰陽明論》說:「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土性留礙,自帶粘膩濕性,若留礙過度,稱作「濕邪」,脾不為胃行其津液,是濕邪發作的表現,胃為水谷之海,濕邪留礙水谷熱氣,即所謂「濕,熱不攘。」
濕邪既是首如裹的原因,同時「首如裹」也是濕邪生成的原因,這裡有鮮為人知的奧秘。「首」指少陽,即運氣的始發點。少陽裹足不前,則肝精不得發瀉,肝臟滿,則食之精氣被拒於肝外而不得散入。食之精氣由脾胃化生而不得至肝膽經,便留於脾胃,成為濕邪。少陽不振作與濕邪互為因果,使得筋氣不得流通,從而「大筋軟短,小筋馳長,四維相代」等等。
骨為腎精化生,腎精同時伴生髓,骨與髓是元精所生的兩物,分屬水火。人體以骨為干,通過厥陰開發腎精,造生臟腑筋脈皮肉,人形完備,乃出娘胎,服食天地之氣味以營養人體。
骨是人體開發掘取腎精的支撐點,腎精先化生為骨,然後由髓變化骨之陰精,將骨之陰精轉運至中焦,匯合天氣五味,以生血,入肝。肝血經脈道入肺,肺朝百脈,將精與血布散到四肢百骸直至皮毛。精血無微不至,目的為了獲取人體全方位的信息,並將全部信息分別留於五臟。也就是說,精從腎開發出去,在人體天地間轉一周流,又重新回歸五髒了,五臟獲取了來自全身的信息後,在心君的主持下,最終匯聚於腦府,以化為神明之用。人體從元精開發,直到精化為神,經過了「由約返博,然後由博返約」的過程。
《素問經脈別論》講:「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是說肝內的精氣分成了兩隊走向,濁氣部分走脈道,淫氣部分走筋道。根據後文「毛脈合精,行氣於府,府精神明,留於四臟。(四臟不包括精氣始發臟)」,可見濁氣比淫氣更精純。濁氣能化為神用,是生命精神活動的基礎物質,而淫氣的精純度有遜,不能化為神用,可以養筋以主持人體的肉體活動,即「束骨而利機關也」。
骨屬陰,像水,「束骨」義為節制骨,使骨保持「陰成形」的一定態勢。筋束骨,保持骨的陰性,有利於骨發揮「關(陽)、節(陽)」作用。骨關髓節髓,骨與髓負陰抱陽,陰中有陽。筋在骨外,節制骨,骨與筋又是陰陽關係,從而可見:髓、骨、筋,三者形成了「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格局。「束骨而利機關也」,義為「筋束骨,有利於骨的關陽(髓)與節陽(髓)。」
筋束骨以保持骨的「陰成形」,這是中醫學關於筋骨關係的論述。現代醫學誤解了筋,也誤解了骨,我們對「關節」的認知,遠遠偏離了本源。在每一塊獨立的骨骼表面,都有筋的嚴密管束,筋相當於覆蓋在骨表的衣服或盔甲,俗話說「打斷骨頭連著筋」,就是這個意思。
滌除現代醫學關於筋的偏見,我們終於可以意會「大筋小筋」的區別了,大筋指的是約束兩段以上獨立骨骼的筋,小筋指的是附著於獨立骨骼表面的筋,大筋主持一身骨骼的大局,而小筋主持的僅僅是一骨。「大筋軟短,小筋馳長。」可以視為「舍小家而顧大家」。
從潛藏之精變化為骨之精,是生成全身臟腑器官的關鍵環節,或者說,骨之精營養全身。五臟精盛乃能瀉,淫氣生筋,筋又反哺骨,這是骨、臟、筋等等器官的「相生」規律。所謂「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其實不是缺血,而是缺「筋」,更確切說是「淫氣不足」。
髖骨,大轉子,這個部位的骨骼寬大粗壯,相應匹配的筋必然粗壯有力,馬力大,需要消耗的「淫氣」也多。淫氣源於肝,通過少陽的生髮,轉運至全身,以束骨而利機關。當種種原因,留礙了「淫氣於筋」這一生理,首當其害的,便是「大筋」。
人體的胯部過勞,比如長期負重,長期劇烈勞動等等,消耗的「淫氣」規模超出了肝臟的供給力,會導致大筋軟短,於是附著於股骨頭表面的小筋(相當於骨膜之類的功能物質)迫不得已馳援大筋,骨膜之類的小筋因為馳長而緊繃,導致小筋與骨面解離,從而改變了小筋與骨面的緻密關係,也就導致了「筋不束骨」。
少陽生髮失職,也就是所謂肝氣不舒、肝鬱、膽郁之類的套話,使得「淫氣」不行於筋,機體疲勞乏力,不願意活動,這是全身骨架共同承擔「筋虛」。當時是,機體需要休息,不但要減少體力活動,更要舒暢情志,以防骨傷。若是機體懵懂筋虛的危害,被各種慾望誘惑著,依然拚命賣力的勞作,就難免勞傷其骨。所謂「筋虛是傷骨的先因」,這也是很多體育運動員的骨傷原理。
淫氣於筋而生筋養筋,淫氣是生養筋的先因,而淫氣得以充沛的先因,又是一片天地,我們逐步上溯其源。少陽生髮,使得「淫氣於筋」,所以,少陽生髮有力,是淫氣的先因;少陽又有先因,少陽生髮是「瀉精」的具體表現,肝精盛滿乃能瀉,所以,肝精盛滿是少陽生髮的先因;肝需要元精與食之精的供養,元精與食之精,兩種物質和合,是肝臟盛的兩種基礎物質,《內經》講「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中焦所受的「氣」,包括這兩種物質。我們需要深入格物經典,從經典中理正關於醫學的偏見思維,一句「肝藏血」,將腎肝脾三髒的關係一網打盡。
五臟盛乃能瀉」,是籠統五臟而言,具體在肝臟,即「肝血盛乃能瀉」,肝內血盛,滿而能瀉,若肝血不足,則「淫氣不足」,少陽無推手,從而不能生筋。淫氣養筋,而血養淫氣,於是可以看作「血養筋」。我們的中醫理論,條條則則,細緻入微而又不失綱紀,浮躁者難免膠柱鼓瑟,以致於深陷了學問泥潭。
「因於濕,首如裹。」濕乃人體內外元精與氣味的一攬子物,匯聚於中焦,脾臟所司。若中焦化濕為血,則不稱作「濕」,而稱謂「汁」,即「受氣取汁」云云。若脾不主持中焦化濕為血,則濕為留礙邪氣,中焦之濕或汁是化血的源,因為中焦化源不利,肝血便不盛滿了,肝不滿則少陽不推發,於是「首如裹」。
筋痹證的發病原理,大致如此,「首如裹」,也可視為「首如痹」,少陽是運氣的司令,痹證的發病關鍵,正是「首如裹」。至於「首如裹」的先因,是為「因於濕」。濕邪留礙的先因,或為脾虛,或為中焦少汁。終歸於人體孟浪生命,不識節用的縱慾罷了。
痹證所謂的股骨頭壞死,是肝血失序大局下的遭遇,其中有必然,也有偶然,提示人體生命的生存法則。深入格物該病,以釐正醫學的視聽,以生敬畏之心。言焉有不盡,此文!
TAG:吳帥醫事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