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他們最怕你說這句話——我下次再買
這幾天,一個新詞突然火了起來:
隱形貧困人口
。啥意思呢?
就是
表面風光,背地月光
。
一方面,這些童鞋非常能花錢,蹦最貴的迪,用最新款的手機,吃最高檔的餐廳;
另一方面,每逢月底必月光。存款沒有,賬單倒是一摞摞。
去去去,放下你們高舉的手,波叔知道你們都中槍了,不用這麼積極站出來。
波叔啊波叔,我就是忍不住剁手啊,咋整?
別急,有救。
想保住自己的手,先得識破商家們誘惑消費者的套路。
來,看片——
《誰在引導我們消費》
(The Men Who Made Us Spend)
套路一:淘汰式消費策略
簡而言之,商家套路兩條:
一是
縮短產品的生命周期
,故意設計容易損壞的產品;二是
縮短更新換代周期
,不斷給消費者提供最新的產品。先說第一點,故意設計易壞品。
早在上世紀20年代,這種消費理念,就已經開始在燈泡界蔓延。
當時世界上幾大燈泡製造商在日內瓦簽訂了一份秘密協議,規定了每個電燈泡的使用壽命,不能超過1000個小時,超過了就要罰款。
要知道,沒這協議之前,一個燈泡可是能用2500個小時的。
燈泡壞了就得買,壞得越快,商家們的產品也就賣得越快,賺得越多。
這還只是最初級的。
更高深的套路,就是把
淘汰這一理念,植入到消費者體內。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希望擁有更好、更新潮的商品。
拿水果手機做個例子。
幾乎每年,水果家都會推出各種各樣的新產品。每當新產品首發時,總有成千上百的果粉,連夜排隊,就為了搶到最新款的手機。
那這些新產品的功能和性能上是不是有突飛猛進的改進啊?
不見得。現在水果家的新品發布會,下面觀眾席的WoW聲越來越少,越來越生硬。就連負責這一塊的蘋果內部員工也說,很多新產品其實跟舊產品沒多大區別。
但是,依然阻止不了果粉們的狂熱。因為我買的不是性能,而是潮流啊!
——我也知道手機性能沒什麼不同,但是我就是想買。
——我不想落伍,我想追趕潮流。
用最新產品=時尚時尚最時尚。
水果公司就這樣狡猾地抓住了消費者愛追潮流、甚至是愛炫耀的心理,巴不得讓你每年都換一個新手機。
商家給消費者提供的,遠不僅是一個冰冷的實體商品,更是一種淘汰式消費心理:不追最新的產品,你就out啦!
很多公司用的也是這種套路。
上世紀70年代,通用公司就嘗試著通過改變汽車的外觀,而不是性能,來吸引消費者。
他們的目標,就是希望人們能像買衣服、買鞋子一樣,每年都能換新車:
你根本不需要一輛新車,但是通用汽車讓你覺得新車更好,讓你覺得買了新車才是明智之舉。
套路二:販賣恐懼
人類的原始慾望,往往決定了我們有意識的選擇。
而最基本的慾望,無非就是健康、安全、生存。
人們最怕的,共性最大的也不過是這三方面:
怕病、怕死、怕老
。妹紙們怕的稍微多一丁點:怕丑怕胖怕腿不直怕臉太大怕皮膚太黑怕皮膚太白……
消費者越怕什麼,商家就越興奮什麼。
先把未知的恐懼植入消費者的心中,然後為他們解決方法。
比如說我們常用的抗菌肥皂。
廣告不斷告訴消費者,每天你會接觸到多少細菌,不同的細菌又會怎樣威脅你的健康,讓你生什麼病。
那怎麼辦呢?
用抗菌香皂吧!
但是,抗菌香皂比普通香皂能抑制更多的細菌,事實真是這樣嗎?
不一定。
紀錄片做了一個實驗,主持人左手和右手分別使用了抗菌香皂和普通香皂,結果在顯微鏡之下發現,兩者的除菌能力,其實並沒有多大的差別。
衛生中心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們,其實簡單地洗手,就能去掉大部分的細菌:
所謂的抗菌香皂,正是鎖定了我們的原始本能——人類都不喜歡那些難以下咽的噁心東西。
就連每天要喝的水,也被商家們盯上了。
下面這種維他命水,沒喝過都見過吧?
商家說得很好聽,這款水不是普通的水,它富含維他命,堅持喝能夠減少感冒、慢性病,甚至是降低癌症的風險。
但是,實際上,它並不是什麼健康飲品,它的糖分含量和可樂有得一拼,賣得還死貴死貴。
這些產品,只能給消費者帶來錯誤的希望。
商家和消費者之間,其實也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畢竟誰都希望自己可以健康、長壽、漂漂亮亮地生活啊。
能鍛煉腦力的遊戲,買;
可以調節血管的襪子,買;
用特殊敷貼片就能檢測出身上病灶的儀器,買。
恐懼漸漸取代了慾望,成了人們購物的主要動機。而商家做的,就是確保永遠都有新的焦慮,以及提供我們從來都不知道的解決方法。
在這種恐懼的支配下,也就難免很多人控制不住自己,剁剁剁了。
套路三:像孩子一樣買買買
商家最怕消費者說哪句話?
我下次再買。
成年人消費群體的問題,就是他們想太多。這是營銷人員最不想看到的,營銷者更希望成年人能像孩子買東西一樣——我想要,我現在就要。
而最能吸引小孩子的是什麼呢?
當然是玩。
商家們也把這種玩心,帶進了成人世界,讓成年也能像孩子一樣,
即時消費
。一是玩周邊。
小孩子在玩具面前都容易挪不動腿,吵著家長說要買。
而商家抓准了這一點,告訴消費者:每個大人心中,其實也住在一個小孩,盡情買吧!
這也就有了我們經常看到的電影周邊、動漫周邊、明星周邊等等。
像電影《星球大戰》,從一開始,導演喬治·盧卡斯就希望能把他創造的整個世界,做成一個玩具系列,而不是只做電影。
電影里每個角色、服裝、道具等等,都被做成了各種大小尺寸的周邊玩具。看到這麼多從電影里跑出來的玩具,能忍得下手嗎?
從1977年首部星戰上映,盧卡斯製作了3部星戰,1999年到2005年又製作了3部,6部星戰全球總票房44億美元,衍生商品總銷售額去到了大約370億美元。
從影視動漫,到商品授權,都沒有離開盧卡斯所規劃的故事主線。
不只是《星球大戰》,層出不窮的周邊產品,讓無數成年人像孩子一樣瘋狂。
比如說漫展,大人們願意斥巨資為自己添置最喜歡的衣服、道具,cos自己喜歡的動漫人物;
最近火到不行的超級IP《小豬佩奇》,除了早就開發了書籍、電影、玩具、文具、食品、衣服等周邊,還在英國一個家庭主題公園打造了世界上第一個小豬佩奇園區,一年後這個主題公園的客流量就實現了翻倍。
二是玩遊戲。
遊戲激發了我們天生追求獎勵的本能。每當你進行一次挑戰,並且獲得了成功,你的大腦就會分泌大量的多巴胺,讓你還想再來一次。
而在現實生活,我們很難獲得這種快感。
商品遊戲化,把遊戲的機制植入商品,也是商家的一種營銷策略,他們借鑒遊戲里的玩法,來形成用戶的粘性行為。
比如說麥當勞的大富翁遊戲。
遊戲規定,玩家需要集齊棋盤上所有的東西,才能兌獎。也就是說,消費者得不斷去消費,才能有機會獲得最後的大獎。
雖然是套路,但是大人們還是玩得不亦樂乎,去麥當勞已經不僅僅是吃東西那麼簡單,而是去收集獎勵和快感。
這麼一來,直接把麥當勞的銷售額提升了3%,大約7.5億美元。
像購物網站每天簽到兌換積分、分享減免現金、抽獎等等這些,其實也都是設計好的小遊戲,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你買買買。
當你突然意識到,不行,我不能再買了,得緩一緩的時候,商家們可一點都不想你停下來。
他們放出了終極大招:
信用卡
!信用卡這玩意,說到底,就是即時消費的最大推手。
相信很多小菠菜都有這種感覺:花現金的時候,總會有那麼一點心疼;但刷卡卻不會,因為根本感覺不到這是自己的錢。
紀錄片經過對人類大腦的掃描研究發現,當人們使用現金付款的時候,大腦會出現類似疼痛的不適感,你要拿出你的錢,並且看到這些錢不再屬於你。
但是刷卡就不會,你看不到自己的錢跑到別人的錢包里了,這種疼痛自然就不存在,往往就消費得更快、更多。
小菠菜們,花唄、白條、借唄,也是同樣的道理啊。
只要你動動手指,點點屏幕,錢就飛走了,沒時間給你懷疑、質疑或者作出選擇。
以上這些,都是精明商家們的套路,為了促進消費,商家總是樂此不疲地想出新的花招,來調動我們的慾望、玩心、恐懼感。
而作為消費者,有時候明知道是套路,卻又甘之若飴地投奔到裡面,買買買,剁剁剁,釋放慾望。
消極點說,這或許是一種喪失理智的衝動消費;但積極點說,或許這也是一種追求更好、更舒適生活的方式。
怎麼選擇,還是每個人獨立的事情。
波叔只能提醒一下大家,剁手歸剁手,可別忘了,理智恢復之後被賬單支配的恐懼啊。
想看這部紀錄片嗎?B站就有,波叔為你們找好了鏈接,點擊
閱讀原文
就可以觀看。
今日心情 保持理智
精明的商家,都在勸你釋放慾望。
<點擊藍字,閱讀更多人物故事>
????
她嫁了總統又生了總統,一個家庭最重要的是
厭學又輕生,不是抑鬱,是「空心」
他們死前的最後一個夏天......沒人會明白面對死亡的滋味
※大男人不好做,再辛苦也不說
※一年只收穫一次,每一塊都是限量版,一種您沒吃過的蜂蜜!
TAG:bookfa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