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古訓:這6種情況,一定要原諒人

古訓:這6種情況,一定要原諒人



洞見

(DJ00123987)

——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數百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點擊標題下藍字「洞見」免費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




作者:洞見Vivian


寬恕他人之過失,乃寬恕者之榮耀。


? 點上方綠標可收聽洞見主播楊槍槍朗讀音頻



我們常因什麼事,對別人感到憤怒甚至怨恨。


《呻吟語》人情篇中曾說:


「恕人有六:或彼識見有不到處,或彼聽聞有未真處,或彼力量有不及處,或彼心事有所苦處,或彼精神有所忽處,或彼微意有所在處。」


凡這6種情況的,應當原諒別人。


01




  • 也許,他的確有見識不夠的地方。


孔子的學生子貢,一天早晨在院前掃地,忽來了一位全身身著綠衣的人,說是要來請教孔夫子,一年到底有幾季。


子貢說,自然是四季。此人卻說是三季。兩人爭吵起來。


孔子聽見,忙出院門來,說「是三季,是三季。」

綠衣人走後,子貢不解。


孔子說,你沒見他全身綠衣嗎,他是蚱蜢,從來春生、秋亡的,沒見過冬季,哪裡知道有四季。


這便是「三季人」的典故。「三季人」,是那的確見識有限的人。


你身邊許多人,也許因為成長環境所限,也許因為所受教育有限,也許因見聞有限,的確有見識不夠的地方。


見識不夠,才因此說錯了話,做錯了事。

我們自己,若僥倖比別人成長環境好上了那麼一點點,所受教育多了那麼一點點,見聞暫時稍稍廣了那麼一點點,在他不慎說錯話、做錯事時,更應體諒他,幫助他。


而不應當居高臨下地指責他,甚至嫌惡他。


所以,《呻吟語》中說,當別人「識見有不到處」時,便該寬恕他。



02




  • 也許,他聽到了什麼不真實的話。


孔子去宋國,到匡地時,被當地士兵團團圍住。


隨同孔子的子路,見這些人毫無緣故便圍攻,非常憤怒,便也拿起兵器。


孔子卻拿出琴來,讓子路歌,歌完幾曲,匡人竟都卸甲而去了。


原來匡人並非針對孔子,而是把他錯認做了大惡人陽虎,而孔子又的確同陽虎生得很是相像。


若孔子當下也勃然大怒,一張爭鬥在所難免,自己怕也會白白受傷受害。


生活中,如果別人忽然質疑我、誤解我,甚至排擠我、對付我,也許他是從哪裡聽到了什麼不真實的話,因此對我有了誤會。


此時,豈能立即急著翻臉,動輒就要臉紅脖子粗?


若別人做錯了一件事,但卻是因為別人給了他錯誤的信息,讓他錯誤地理解了這件事中的關節。


所以,《呻吟語》中說,當別人「聽聞有未真處」之時,要寬恕他。


寬恕了,便皆大歡喜,化解了一場吵鬧或紛爭。



03




  • 也許,他的確力量不足。


《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中,大將軍衛青一次攻打匈奴時,他的右將軍蘇建,全軍覆沒,獨自逃回軍營。


有人說,蘇建敗仗逃回,應該斬首以宣揚軍威。


但軍中執法官卻說,不能斬。


因為,「兵法有說,再尖銳的小部隊,也不免被強大的部隊吃掉。今蘇建以數千之眾,抵擋單于數萬之師,奮力苦戰一天,士卒全部犧牲,他且不敢有二心,立即回歸了。」


蘇建戰敗逃回,的確是力量不足,而並非沒有拼勁全力,更不是有心逃亡。


後來衛青把他交給皇帝處置,雖然仍是「贖為庶人」,但《史記》中記載的卻也是「天子不誅,赦其罪」。


若別人的確力量不足,連軍法也尚且網開一面,更何況我們生活中的小事。


所以《呻吟語》中說,「或彼力量有不足處」。此時,便該寬恕別人。


他若力量的確有限,也許是能力有限,也許是智慧有限,也許是地位是財富有限,而並非沒有用心、沒有使力。此時,又苛責他什麼。



04




  • 也許,他有自己的苦衷。


電影《喜福會》中,有位移民到美國的母親,年輕時曾將兩個襁褓中的女兒棄在路邊。


聽起來很是惹人憎恨,自己改嫁去了國外,享著洋福,卻拋棄幼女。


但事實是,抗戰時,這個女人背著嬰兒逃難,自己重病了,也許會死。


想把女兒託付給別人,又怕別人見到她這病母不願接受孩子。把孩子獨自放在路邊,也許她們還有一線生機。


但哪知她竟輾轉被人救了,也才輾轉到了美國。


兩個女兒最終也沒有怨恨她。


有時候,有些人做了不合事理的事,做了讓人無法理解的事,做了讓人憤怒的事。


也許,他是有自己的苦衷,甚至可能是不足為外人道的苦衷。


此時若我們還死死揪住他的錯誤不放過,要他給個解釋、說個明白,可能是在逼迫一個有苦衷的人,說出他的難言之隱。


所以《呻吟語》中說,「或彼心事有所苦處。」


別人有苦衷時,我們該寬恕他。



05




  • 也許,他當時的確不慎疏忽了。


古語有言,「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即使是智者,對事情萬般思慮,也可能有一兩處未及考慮到的地方。


再心思縝密的人,也不可能永遠沒有疏忽。總要給別人犯錯的機會。


《漢書》中也曾說,「人至察則無徒。」


若是不能容忍別人的一丁點過失、一兩次疏忽,似乎會顯得太過苛察了,或會使人在你面前戰戰兢兢,事事提心弔膽。


英國過去的首相布萊爾,一次在覲見女王伊麗莎白時,由於急於同女王交談,竟一時疏忽先坐了下來。發覺自己失禮後,非常尷尬。


禮儀上,是應等女王落座後,其它人才能坐下,但女王當下也便非常大度地原諒了他。


所以《呻吟語》中說,「或彼精神有所忽處。」


別人有可能當時的確一念疏忽了,只要不是大錯,也該原諒他。



06




  • 也許,他有自己的用意。


戰國時魏國的信陵君,為了對趙國平原君的道義,率領了一百多輛車馬,要去跟正圍攻趙國的秦國「決一死戰」。


臨走時,去跟自己的門人侯贏告別。


侯贏說,公子努力干吧,老臣不能相從了。


信陵君也便走了,路上越想越氣,想著:我平時對候生十分周到,如今我要去死了,他不跟著我也便罷了,連句正經話也不跟我說,這是什麼道理?


這樣想著,便又帶著那一百多輛車馬回去問侯贏。


侯贏笑說,我早知公子會回來。於是給他獻了一個靠譜點的計策,便有了後來的「信陵君竊符救趙」。


侯贏先說「老臣不能從」時,便是自有用意,不願信陵君用那「決一死戰」的笨辦法。


若信陵君當時只是一味怨恨侯贏「薄情寡義」的態度,便也得不到後來的良策了。


許多時候,別人做的什麼事,可能在我們看來荒謬至極,簡直不可理喻,甚至極為薄情寡義,絲毫不合情理。


但是,很有可能,他有自己的用意,或許是有長遠的打算,或許他的用意超出了我們的見識的理解。


所以《呻吟語》中說,「或彼微意有所在處。」


若別人自有用意,我們也該寬恕他的言行或是舉止。



其實寬恕別人,也就是寬恕自己。


無論是憤怒還是怨恨,都是需要力氣的。


而且,憤怒,會使我們的面容醜陋;怨恨,會使我們的靈魂醜陋。


別人做錯了事,不如不要立即想著去指責、立即暴跳如雷,不如先平靜下來,想一想他的錯處,是否在可原諒之列。


所羅門說:「寬恕他人之過失,乃寬恕者之榮耀。」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請長按下方圖片


識別二維碼 關注洞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洞見 的精彩文章:

真正的好父母,都帶著點絕情
夫妻10年只存4500元鬧離婚:格局太小的男人,真的很可怕。

TAG:洞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