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愛好 > 六堡茶簡史:六堡茶的誕生

六堡茶簡史:六堡茶的誕生

提起黑茶,更多人想到的是普洱茶,其實上個世紀黑茶暢銷香港和東南亞市場的那段歷史,六堡茶和普洱茶是重疊的,而且現代制茶工藝也是一脈相承,但相對於普洱茶的名氣,六堡茶算是大隱於市而未被完全發掘的茶,近年在普洱茶熱潮的帶動下才逐漸進入國內消費者視線。

一、歷史考證

六堡茶是中國歷史名茶,因產自廣西梧州蒼梧縣六堡鎮而得名,屬於黑茶後發酵茶,其外形色澤黑褐光潤,葉底紅褐色,間有金黃花,湯色紅濃,香氣陳醇,滋味甘醇爽滑,具有獨特的類檳榔香,素以「紅、濃、陳、醇」四絕著稱。遠年陳茶還具有解暑祛濕、生津止渴、消食除滯、暖胃提神的保健功效。

六堡山區位於北回歸線北側,境內從塘平到不倚,從四柳到高梘,從梧垌到合口均峰巒聳立,海拔1000-1500米且坡度較大,形成了以山地、丘陵構成的地貌,林區內溪流縱橫,山青水秀,日照短,終年雲霧繚繞。得益於這一片雨林水岸,生態優越,自古便是植茶佳所。

六堡鎮在明清時期就是南方著名的茶葉產區,據史料記載,在清康熙年間的一張蒼梧地圖上,六堡鎮所屬區域就明確的被標為茶亭(當時茶商茶農的交易場所)。

康熙三十二年蒼梧地圖的「茶亭」標註

茶學泰斗庄晚芳教授等所著的《中國名茶》中根據古籍《桐君錄》記載資料分析得出:六堡茶可能是湖南黑茶的前驅,六堡茶的產制,當有一千五百年以上歷史。

清朝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出版的《蒼梧縣誌》載:「茶產多賢鄉六堡,味厚,隔夜不變……色香味俱佳」;在清朝嘉慶年間,六堡茶就其特殊的類檳榔香味而列為全國24名茶之一,成為朝廷貢品。廣西通志稿(清)載:「六堡茶在蒼梧,茶葉生產之盛,以多賢鄉之六堡及五堡為最,六堡尤為著名,暢銷於穗佛港澳等埠。」

二、傳統的保健茶

地處嶺南的六堡,氣候炎熱多雨潮濕,屬瘴癘之地。數百年來,六堡茶就常以葯的形式出現,當地人用喝茶的方式來治療痢疾、祛濕避瘴,直到現在還保持著這一鄉風民俗。

過去,許多農家種茶也制茶,但茶並不是主要的營生,大多是自家采了自家喝,做好的茶用竹簍、葫蘆等裝滿掛在灶台上方,被煙熏日久,所以那時的茶會帶有濃重的煙熏味道,這種茶葉稱為農家六堡茶,出門務農前,泡上一壺裝進壺裡隨身攜帶,消暑解渴;平時在家煮一些,當預防感冒、梳理腸胃的「保健茶」。

舊時蒸制六堡茶所用的茶甑

六堡茶俗稱「爺孫茶」,意思是爺爺做的茶留給孫子喝,制好的六堡茶一般是要被擱置幾年以後才喝的,因此茶就一代一代延續下來。陳年的六堡老茶更具藥效,民間常用陳年六堡加冬蜜來治療痢疾拉肚子,所以有 「三年葯,五年寶,十年丹」之說。

三、兩廣消費六堡茶的歷史

六堡茶的早期傳播,是沿著珠江流域開始的,這得益於廣東人愛茶、嗜茶,大量消費茶水的生活習慣。

廣東人飲茶的習慣非常悠久且普及,自唐代曹松把茶種移植到南海西樵山,廣東的茶文化便開始了。入明後,街頭巷尾已經出現類似於涼茶的茶水攤檔,這些茶水包含著各種不同的中草藥根莖、干葉熬煮著,供人們消暑解渴;而一些專門為勞苦大眾解渴歇腳的茶寮茶館,更是必備茶水供應。在清咸豐同治年間,出現一種叫「一厘館」的館子,設備很簡陋,一張木桌,四條板凳,不僅供應茶水,還供應糕點,門口掛一個木牌子,寫個 「茶」字或寫「茶話」兩個字。到了清同治、光緒年間,隨著「二厘館」、「茶居」的出現,「飲茶」更為普遍,廣東人上茶樓喝茶的習慣開始逐步形成。

舊時的廣州茶樓

每天清晨四五點鐘,茶居大門一開,茶客們蜂擁而入,一兩千個座位,十來分鐘便座無虛席。茶客多是做建築和做苦力搬運的勞苦大眾,他們勞累了一天,倦縮了一夜,次日清早,藉此茶居尋求片刻的喘息,會會工友,了解一下市道行情,發發牢騷。當時飲茶多是「一盅兩件」,「一盅」,就是一個鐵嘴茶壺配一個瓦茶盅,壺裡多放些粗枝大葉的茶,喝下去既解渴也解乏。而通過水路運送到廣東的六堡茶,天然就帶有消暑祛濕、清熱解毒的功效,且價格低廉,十分符合廣大勞苦民眾的飲用需求,於是,很快就在茶樓流行開來,到了明末清初,六堡茶已經是一款大眾茶,融入了廣府文化。

我是小丁,一個普通而又專註於六堡茶的茶人,關於六堡茶有任何想了解的,歡迎來六堡茶之家與我交流,我會中立、客觀的解答問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六堡茶之家 的精彩文章:

十年的六堡茶,多少錢一斤
六堡茶茶湯的甘澀與回甘

TAG:六堡茶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