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化干戈為玉帛:燭照千年的中國智慧

化干戈為玉帛:燭照千年的中國智慧

最近,敘利亞兒童正在經受的戰爭苦難。這一消息通過電視與網路傳播,震撼了所有為人父母的心。

這些孩子們本應該也如我們自己的孩子一樣,在陽光晴朗的早晨,在父母的呵護下,去學校認真上學,與小夥伴快樂玩耍,卻因戰火瞬間失去了家園。

他們居無定所,天為蓋,地為床,槍林彈雨為伴。為了躲避空襲,常常躲在暗無天日的地下,沒有食物,沒有水喝,一出去就可能被炸的屍骨無存。

他們失去了家園,失去了親人,失去了生活的希望和方向,唯有叩問蒼天:我們有什麼錯,命運為什麼對我們如此殘忍?我們的明天又在哪裡?

他們沒有錯!是無情的戰爭與殺戮將他們瞬間從幸福天堂投入了人間地獄。

人類自古以來就與戰爭相伴而行。所有戰爭都會給普通百姓和兵士帶來無法挽回的傷害。所以李白說「乃知兵者是兇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曹松有「一將功成萬骨枯」的詩句。反對戰爭,熱愛和平是人們的共同心聲。

戰爭有時候雖然不可避免,比如反抗侵略,比如被迫自衛。但是為何而戰、如何去戰,其結果卻大相徑庭,甚至背道而馳。

司馬遷的《史記·五帝本紀》記載了大約5000年前中華大地上的兩場戰爭——阪泉之戰和涿鹿之戰。

當時活動在中原地區的主要部落有以炎帝為首領的夏族,以黃帝為首領的華族,以蚩尤為首領的九黎族。

炎帝想欺壓諸侯,諸侯都來歸從黃帝,尋求庇護。黃帝為了以最小的代價取得對炎帝的勝利,沒有立即開戰,而是率領部族修養德行,整頓軍隊,同時研究四時節氣變化,種植五穀,安撫民眾,丈量四方土地,並且訓練猛獸代替部分人力部隊。

在天時地利人和各方面有利條件都具備的情況下,在今天涿鹿縣的阪泉郊野,黃帝率領諸侯聯盟與炎帝部落聯盟展開戰爭,最終征服了炎帝。戰勝後,黃帝本著「和為貴」的精神,與炎帝合為一家,從此華夏合稱為華夏族。

之後,性情暴烈的蚩尤發動部落叛亂,嚴重騷擾到華夏族百姓生活,黃帝又徵調諸侯軍隊,在涿鹿的郊野與蚩尤進行了涿鹿之戰,並取得了最後勝利。

戰爭勝利後,黃帝只是懲處了首惡蚩尤,對其他部落首領和民眾一概寬赦,並本著「求同存異,共同發展」的原則,與其他部落首領在涿鹿釜山舉行了合驗符契儀式,統一了圖騰,創建了新的圖騰「龍」。從此華夏族成為一個多民族和睦共處的大家庭。

可以說,從這兩場古代戰役開始,「化干戈為玉帛」和「以戰致和」就成為當時的華夏共祖——黃帝的主要戰爭智慧和戰爭哲學。

戰爭的目的不是為了消滅某個異族,而是為了讓大家獲得持久的和平。戰爭的手段不是無情殺戮,而是殺伐止於首惡,對於普通百姓更多的是安撫與愛護。這也是中國古代兩大哲學思想「化」與「和」的完美結合。

黃帝之所以會這麼做,應該與他代表的中國古人的「象地法天」的哲學思維有關。

以黃帝為代表的中國古代賢德之人,敬仰「天」,相信宇宙間存在著一個代表公平、正義、無私、博愛的「天」。

同時認為「天人合一」——人不是獨立於自然法則之外的獨立存在。人只有順應「天」這一個普遍唯一的自然法則,才會獲得幸福。

黃帝以後的中國哲學家,則將這一思想豐富總結為「上天有好生之德」、「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天地之大德曰生」。人類社會的統治者要「以德配天」,要行「仁政」,要「愛人」,這樣「君主」才可以上得到天的佑護,下讓百姓生活安定和諧,才會國運昌盛。

「化干戈為玉帛」與「和為貴」是古老的中國戰爭智慧。黃帝在5000年前就應用這樣的智慧,創立了中華民族的雛形,開創了中華文明,而這種智慧一直作為我們民族的主要文化基因流傳下來,深刻在我們的血脈中,燭照千年的中國。

杜甫有一首《前出塞》:「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道出了戰爭的原則——戰爭一定要盡量使無辜的百姓少受傷害。

此刻,一面隔屏感受著敘利亞兒童的傷痛,一邊讀著古老的黃帝的故事,心中惟願這古老的中國智慧之光能照亮世界和平之路,願敘利亞兒童之殤不再重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一首《元宵》:兩種風情,千翻滋味
《孝經》:成為一名孝子 孔子說要做到這五點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