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苦樂相交得幸福 疑信相參獲真知
痛苦與快樂相互磨練到飽和而得到的幸福才能長久;懷疑與相信相比較最後得到的才是真的智慧。
《周易·繫辭上》:「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的對立統一是易道變化的根本。事物都有陰陽兩個方面、兩種力量,它們相反相成,相互推移,是不可偏廢的,二者共同構成了事物的本性及其運動的法則。
只是經歷過矛盾的一面,而沒有或者很少經歷過矛盾另一面的人,對事物的感受和理解容易流於膚淺、表面、片面、概念化,往往經不住論證和考驗。
一苦一樂相磨練,練級而成福者,其福始久。
人生路上一帆風順的人,很難感同身受地體會歷經重重困苦磨難之人的感受。經歷過飢餓年代的人說:「挨過餓的人和沒挨過餓的人在心理上一輩子都不一樣。」
這種飢餓當然不是一頓兩頓或一天兩天不吃飯的飢餓,而是長期吃不飽飯,雖然不至於餓死但是身體極度虛弱極度營養不良,對明天絲毫看不到希望的感受。
聯想集團創始人柳傳志說:「挨過餓的人吃紅燒肉,和沒挨過餓的人味道不一樣!」作家路遙對飢餓痛切的體驗,使得他在小說中有大量描寫因為飢餓和吃飯問題引起的種種痛苦感受,如《在困難的日子裡》、《平凡的世界》等等。這些不是親身體會很難寫出來,因而其藝術魅力也是感人至深的。
當然,一味地苦,從來沒有體會過樂,不懂得什麼是樂,也是不行的。只有在一苦一樂的相互磨練中最終得到的福,才是長久的。
一疑一信相參勘,勘極而成知者,其知始真。書本上的東西,不一定都是無可非議的。孟子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讀書貴有疑。疑能獨立思考,打破迷信,增進興趣,獲得真知。明代思想家陳獻章說:「前輩謂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
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在讀《尚書·禹貢》時,對書中關於長江起源的說法提出了疑問。後來,他通過實地考察,終於得出了金沙江是長江上源的新結論,比史書上的傳統說法進了一步。
數學家華羅庚取得豐碩的研究成果,也是因為他對書本上某些現成結論的大膽懷疑和科學釋疑。「不懷疑不能見真理。」在懷疑中提出問題,問題的解決是獲得真知灼見的前提。
但是,提倡讀書有疑,並不是脫離實際、違背規律的胡猜亂疑。對有實例、有檢驗、有科學公理、原理、定律的結論,毫無根據的懷疑,最後會導致徹底的懷疑主義、虛無主義。所以疑與信要相互參勘,最後才能得到真正的智慧。
苦與樂本是一體,疑與信本是一體。品味苦澀,體會甘甜;經歷疑惑,堅定信念。把苦澀和疑惑當作生活的歷練,把甘甜和信念當作生活的收穫,在痛並快樂中,在迷與信念中,笑著去面對世界。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