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里人生——詩書畫三絕的石濤《搜盡奇峰打草稿》
石濤山水畫極具個人風格。其技法承襲「元四家」及明朝董其昌、沈周,而在主題、構圖及山水面目方面均有所突破。石濤除了兼修並蓄前人的技法外,在布局構圖方法、筆墨方向、光影處理等方面均有所創新。我們以其山水長卷《搜盡奇峰打草稿》為例,對他的種種創新做一些解讀。
清 石濤《搜盡奇峰打草稿》卷 42.8厘米x285.5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清 石濤《搜盡奇峰打草稿》卷 42.8厘米x285.5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搜盡奇峰打草稿》為水墨紙本,長285.5厘米、寬42.8厘米,現藏於故宮博物院。該畫卷首處右上角石濤自題「搜盡奇峰打草稿」,鈐印「老濤」。畫尾有長題,鈐「苦瓜和尚」、「冰雪悟前身」、「石濤」等。後隔水和尾紙有墨香堂、陳奕禧、徐雲、葉河音布等題記。畫外有10餘方鑒藏印。
構圖似人生交響
清 石濤《搜盡奇峰打草稿》卷(局部) 42.8厘米x285.5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整幅繪畫首部佔15%,起首下處為一群石坡,其上是主山脈的山腳及起點,山腳上是形成天空的留白,山脈與石坡中間是淙淙溪水。
中部佔60%,幾乎沒有外圍輪廓線及天空的起伏山巒。其中水墨淋漓,筆線縱橫,構圖緊密細緻,技法多變而深嚴,令人平心靜氣、心蕩神馳。
尾部佔25%,留白的天空再現,雄奇的山脈向下收勢,中間有小洲一片、殘柳數株,被江水淺波圍繞,至末端山窮江闊處,水聚成湖,面不揚波,觀者心靜神平。
石濤自幼出家,長卷的構圖似乎要展示人生無常的不同階段,首部可以理解為初生少年,中部呈現了閱歷豐富的青中年,尾部則是平淡恬靜的老年。如果將此畫的布局比喻成一首交響詩,首部可視作樂首用雙簧管開奏的慢板奏鳴曲式。淙淙流水仿似小提琴組將聽者引入百器爭鳴的中、快板中段(山巒起伏處)。之後各種樂器在交響曲里施展渾身解數,瀑布像長號及大號等銅管樂器甚至定音鼓,氣勢澎湃。最後整篇以小提琴組以聲音漸減的安排,漸漸進入人生的寂滅階段,慢慢靜止,而餘音繞梁……
氣勢與神韻
清 石濤《搜盡奇峰打草稿》卷(局部) 42.8厘米x285.5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石濤在《畫語錄·氣勝篇》中所說的「氣」是否與「能量」等同?這一點頗值得商榷。從現代科學的角度看,一切存在體都是能量的體現。而在佛家經典《俱舍論》中也有所謂「法(存在體)者,力(能量)也」一說。明代文天祥在《正氣歌》中有「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可見「氣」不是等同於能量的。
石濤的別相
近代鑒賞家王季遷雖然認可「石濤懂得中國筆墨,他完全精通傳統筆墨與其最高價值,而他在傳統筆墨的最高領域中也是個不得了的畫者」,但他同時認為,石濤主張「無法」,其實也是承襲古人,用筆完全源自「元四家」,單就筆墨來說,石濤並不比四王、吳、惲更有貢獻或成就。筆者對王先生關於石濤主張「無法」是否定「承襲古人」之說有所保留。 「無法而法」不被技法的框架束縛自己,而變通地運用古人技法,才是至高的技法。
清 石濤《搜盡奇峰打草稿》卷(局部) 42.8厘米x285.5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石濤《搜盡奇峰打草稿》中,用大量不同的傳統勾、填、皴、染的方法,能在傳統技法的共相中,建立自己的別相,並組織互動其法,使之展現不同的面貌。此畫的中部,幾乎不可能在「元四家」的作品中找到整體的雷同。
「一畫」的哲學
石濤的《畫語錄》第一章是「一畫章」,可見「一畫」概念在石濤繪畫中的重要性。石濤在《畫語錄》中所提的觀點很多一矢中的,將文人畫精神理論化的論點。特別重要的是在繪畫史里獨有的「一畫」論,將中國文人強調的文化哲學貫透於書畫藝術中,是全球繪畫藝術中獨有的。石濤的「一畫」是中國文人畫的哲學精神,更高的哲學層次。
原文作者:孫漢明
文章來源:《中國收藏》2018年2月刊《一卷畫一首人生交響》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中國收藏》官方授權,歡迎分享!如需轉載,請私信聯繫!
想了解更多藝術推介與藝術收藏,歡迎關注【文藏】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頭條號!
※漢玉還是宋仿:天津博物館藏玉斷代研究(中)
※以下古錢幣,一枚一套房,看看你有幾套
TAG:文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