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復仇者聯盟3》海外公映了,這有一份權威「內參」了解一下

《復仇者聯盟3》海外公映了,這有一份權威「內參」了解一下

4月25日,《復仇者聯盟3:無限戰爭》在全球逾22個國家和地區公映,邁出了征服「星辰大海」的第一步。

實不相瞞,筆者(微信號:鑌哥聊影)已第一時間賞過此片。為免劇透,只能說:如果你代入了過去10年擘畫的亦真亦幻宇宙圖景中,你會痛感終局的荒涼,冀望夢醒時分世界歸真……個人評價:五星推薦!(如果不看的話Part 2又接不上了)

漫威10周年紀念海報

這場耗費10年構建的華麗演出,終於迎來了高潮迭起的最終章。

無論《復仇者聯盟3:無限戰爭》將掀起何等市場巨浪,觀者大抵都已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十載之功在此一役盡顯。

但回過頭來,這場事先張揚的盛宴依然令人神迷:原本並不存在的「電影宇宙」概念,何以長成席捲近150億美元票房的「參天巨樹」?這對好萊塢的既有權力格局又產生了哪些深遠影響?《復仇者聯盟3:無限戰爭》會否成為漫威「不可承受之重」?

帶著諸多問號,讓我們回到故事的起點去尋找答案。

10年彈指一揮間。

2008年橫空出世的《鋼鐵俠》,開啟了影史罕見的「絕地反擊」之路,為後來的傳奇篇章打響頭炮。這段飽含辛酸和勇氣的故事,想必大家耳朵都聽出老繭了。

而今,世界早已煥然不同。

「漫威電影宇宙」中文海報

從2008年至今,「漫威電影宇宙」的公映影片數達到了18部。

10年推出18部電影,這是什麼樣的節奏?對照以前的吸金系列(僅計入已上映),便可知漫威「飆車」有多瘋狂:

《星球大戰》正傳,6年3部;前傳,同樣6年3部。

《變形金剛》,8年5部;

《哈利·波特》,10年8部(改編);

《速度與激情》,16年8部;

《指環王》和《霍比特人》都是3年3部(套拍)等。

即便可資利用的劇作資源再充沛(如原著小說),上述系列仍有著難以逾越的產量瓶頸。

相比之下,漫威創造出了一種全新的製作模式:在「漫威電影宇宙」概念的串聯下,不論是鋼鐵俠、雷神、奇異博士或黑豹等單人電影,抑或《復仇者聯盟1/2》和《美國隊長3》等大規模群戲,都由盤根錯節的彩蛋和伏線相互連接,從而實現相關電影作品情節上的有機串聯和票房上的同步躍升,促成產量和收益齊飛的景象;這比由核心主創拉抬和單線劇情銜接的系列,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凱文·費奇(版權GettyImages)

凱文·費奇,這位漫威影業的掌舵人,將以往只能應用於漫畫業或電視劇的節奏,神奇地復刻到了真人電影領域,取得了影史前所未見的巨大成功。

由此,這種「漫威模式」在愈發充沛的現金流支撐下,便呈現出「滾雪球」般的放大效應,將其他擴張遲緩的系列遠遠甩在身後。

更令人驚奇的是,在經歷了漫威的「輪番轟炸」後,電影觀眾並(還)沒有感到厭倦:年初公映的《黑豹》便一舉超越《復仇者聯盟》,成為漫威北美票房的新王,全球範圍內更搶下13.25億美元,問鼎「英雄起源」類型的桂冠。

以此觀之,在去年「續集疲勞症」大爆發的北美暑期檔,《銀河護衛隊2》和《神奇女俠》能脫穎而出逆市增收,絕非偶然現象。

當然,如何在高產和優質之間取得平衡,是所有欲復刻「漫威模式」的系列片需慎重考量的:君不見在盧卡斯掌舵時《星球大戰》還能「慢工出細活」,而從2012年被米老鼠全資收購後,新《星球大戰》在短短3年內就推出2部正傳+1部外傳,只是《最後的絕地武士》在口碑上已隱現危機。

不容忽視的是,漫威自身也受到頗多「流水線」的指摘,即便目前來看「漫威電影宇宙」仍處在巔峰期,但「大片崩潰論」等悲觀預測猶在耳邊。

在漫威蒸蒸日上的10年背後,也見證了一座帝國的崛起。

「漫威電影宇宙」票房(截至2017年)

截至4月23日,以仍在公映中的《黑豹》為核算點,「漫威電影宇宙」的全球總票房已達148億美元,平均下來每部電影便有7.8億美元的進賬,稱為「無敵艦隊」似也不為過。

從2008年到2018年,這固然是漫威影業及其一手打造的「漫威電影宇宙」由小到大急劇膨脹的10年;但從更大的圖景來看,這也是好萊塢的權力結構發生重大轉變的10年。

讓我們從一條舊聞開始聊起。

米老鼠收購漫威報道

2009年8月底,漫威作價40億美元被米老鼠納入旗下版圖,後者同時獲得了5000餘位虛擬角色所有權。

此前一年,「漫威電影宇宙」剛剛由《鋼鐵俠》正式啟動,全球近6億美元的表現實屬驚艷,但還未看出後來大紅大紫的跡象;加之隨後《無敵浩克》(由環球發行)票房折戟,這筆交易的價值起初並非全無質疑。

另外,派拉蒙與漫威簽訂的發行協議尚未到期,因而直到3年後漫威電影的發行權才正式交割。由此「漫威電影宇宙」便以2012年為界,分別歸屬於這兩家發行方。

正是在漫威大踏步前進的過程中,兩大片廠的命運出現了戲劇性的變化。

漫威發行方排名變化

在2008年至2010年,派拉蒙一直穩居北美「六大」的亞軍位置,並在2011年憑藉《變形金剛3》、《雷神》、《美國隊長》、《功夫熊貓2》和《蘭戈》等片一舉登頂,同時有10部影片的年度收益超1億美元,風光一時無兩。

而彼時的Disney則處在艱難的爬坡中:2008年,僅有皮克斯出品的《機器人總動員》邁入賣座行列(多說一嘴,2006年皮克斯剛被全資收購),投資2.25億美元的《納尼亞傳奇2:凱斯賓王子》則遭遇滑鐵盧,排名掉了新世紀最差的第6名;隨後數年雖然略有起色,但也未能進入前三甲。

到了2012年,派拉蒙手中的漫威電影發行權到期,形勢開始出現調轉:全年僅有《馬達加斯加3》一部過億,派拉蒙從頭名位置光速墜落,甚至被獅門影業擠出「六大」之列;而剛接手漫威就迎來《復仇者聯盟》的「開門紅」,米老鼠一躍晉陞第一軍團,並穩紮穩打固守高位。

米老鼠旗下內容品牌

隨後的故事我們就都很熟悉了:隨著新《星球大戰》三部曲的開啟,米老鼠旗下的各大品牌線悉數到位,自2015年開始持續貢獻20億美元+20%佔有率的表現,市場統治力臻於化境;而派拉蒙始終在邊緣地帶徘徊,至今仍未脫離多年墊底的泥淖。

當然,公平來講,派拉蒙的「墮落」不完全是漫威易手的「鍋」,起碼還有另外兩個因素:

其一:原本簽訂多年發行合約的夢工廠動畫工作室(Dreamworks Studios)與派拉蒙分道揚鑣,2012年遭遇慘敗的《守護者聯盟》成為兩者合作的終點,由此派拉蒙失去又一項重要且穩定的金源;

其二:派拉蒙自有品牌《變形金剛》、《星際迷航》和《忍者神龜》(真人版)紛紛陷入「續集魔咒」,僅有《碟中諜》等少數系列維持較為亮眼的輸出,從而年復一年拖累派拉蒙的整體業績;

加之派拉蒙母公司維亞康姆(Viacom) 創始人家族和高管之間的「內訌」,曾長時間佔據外媒的頭條位置,進一步牽扯了派拉蒙打磨影視作品的精力。

Disney旗下品牌佔比

言歸正傳。從2012年電影發行權收歸米老鼠旗下後,漫威的市場貢獻率一直穩定在20%到40%之間,今年更在《黑豹》的強勢帶動下突破75%,《復仇者聯盟3》公映後仍將進一步提升,堪稱不可動搖的票房基石。

與此同時,皮克斯(《海底總動員2》、《頭腦特工隊》和《怪獸大學》等)和盧卡斯影業(《星球大戰7&8》等)也接連以15%到30%維持火力輸出,形成堅實的鐵三角陣型;

加上「返老還童」的動畫工作室(《冰雪奇緣》、《瘋狂動物城》和《海洋奇緣》等)和「片庫翻新」的真人化IP(《美女與野獸》、《奇幻森林》和《魔境仙蹤》等),合力構築幾乎堅不可摧的五大「護城河」體系。

正如《復仇者聯盟3》中的大反派滅霸一般,集齊了漫威、皮克斯、盧卡斯、動畫工作室和真人化IP的米老鼠,足以在「一個響指」間底定好萊塢的票房江湖。

再推而展之,由強盛的內容火車頭驅動,媒體網路、主題公園及度假村、影視娛樂、消費品及互動娛樂等板塊互生共榮,形成足以羨煞競爭對手的「生態系統」;坐擁媒體巨頭中最完整的產業鏈條,米老鼠的「帝國之相」呼之欲出。

米老鼠收購福克斯

而去年對福克斯524億美元的驚天收購,再度加強了米老鼠旗下內容庫的深度,特別是X戰警和神奇四俠集體加入漫威大家庭,將極大擴充這一「鎮司之寶」的挖掘空間,「漫威電影宇宙」第四階段便可見分曉。

據報道這項交易將在2019年夏季全部完成,到時候也許我們可以論定:吞下老狐狸成就新「五大」格局中的絕對領先位置,現下的Disney已經是「傳統媒體帝國」的終極形態了。

不過,在現在這個邊界加速融合的時代,固守「傳媒」的疆域恐怕也不再安全了。因此米老鼠也積極布局流媒體領域,為此不惜與多年的合作夥伴Netflix分手,這場「跨界」交鋒的結果尚難以論定。

2017年至2019年片單

不過,只要在內容領域守住領頭羊的位置,Disney便將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未來數年,漫威、皮克斯、盧卡斯、動畫工作室和真人化IP等各大品牌線都有充沛的項目儲備,將成為維繫「帝國」霸位的強大後盾。

最後,根據知名票房網站BOP的預測,《復仇者聯盟3:無限戰爭》北美首周預測有望挑戰《星球大戰:原力覺醒》的歷史記錄(2.48億美元);而爛番茄率先公布的媒體新鮮率高達86%,這對該片的續航力無疑是個積極的信號。

《復仇者聯盟3:無限戰爭》終於來了,Prepare for the Incoming!

獨家首發,嚴禁轉載

更多相關文章請戳:

《復仇者聯盟3》亮相, 首部5億美元巨制,漫威最強「殺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數影洞察 的精彩文章:

《黑豹》北美五連冠,中國卻爆80%跌幅,觀眾組成恐是最大肇因?
印度版《英雄》定檔!曾力挫《摔跤吧!爸爸》,異域神話受眾幾何?

TAG:數影洞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