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的「為葯之道」
針灸,作為中醫傳統療法中的一種特殊療法,被大多數人認為是一種神奇的存在。因為針灸,僅憑看不見、摸不著的經絡,就可以治病救人,且是立竿見影。然而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針灸呢?怕是大多數人都以為針灸就只是扎針而已吧。其實,針灸是針刺和艾灸的合稱,「針」即為針刺,「灸」,自是艾灸。然而,何為艾灸呢?
艾灸,是用艾葉製成的艾灸材料產生的艾熱刺激體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過激發經氣的活動來調整人體紊亂的生理生化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
灸法的運用當起源於人類掌握用火之後,時間亦在石器時代,因為它的作用機理和針療有相近之處,並且與針療有相輔相成的治療作用,通常針、灸並用,故稱為針灸。
灸的適應症灸療,起初主要是用於治療寒症的。如《素問·異法方宜論》曰:「北方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藏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焫」。唐代王冰註:「火艾燒灼,謂之灸焫」,用這種燒灼療法治療「藏寒生滿病」是頗有療效的,以後逐漸發展為治療全身不同性質的多種疾病。清代吳儀洛在《本草從新》中說:「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亡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止諸血,溫中開郁,調經安胎,……以之艾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艾灸正是應用其溫熱刺激,起到溫經通痹的作用。即所謂「血寒則凝,血溫則行」。
經絡分布於人體各部,內聯臟腑,外布體表肌肉、骨骼等組織。正常的機體,氣血在經絡中周流不息,循序運行,如果由於風、寒、暑、濕、燥、火等外因的侵襲,以致氣血凝滯,經絡受阻,就會出現一系列不適的癥狀,或寒、或痛、或脹、或酸、或麻等,此時加以艾灸,即可疏通經絡,調和氣血,以平衡機能的作用。這便是艾灸的「溫」和「通」的作用。
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有賴於氣血的作用,而血在經脈的流行,則要憑藉「氣」的推送。故氣的各種不正常活動,都可影響血氣的運行,從而變生百病。《靈樞·刺節真邪》篇中說:「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靈樞·禁服》亦云:「陷下者,脈血結於中,血寒,故宜灸之」。這便是艾灸的行氣作用。
凡出現嘔吐、下利、手足厥冷,脈弱等陽氣虛脫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關元、神闕等穴,由於艾葉有純陽的性質,再加上火本屬陽,兩陽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陽固脫,回陽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臨床上常用於中風脫症、急性腹痛吐瀉、痢疾等急症的急救。這是艾灸的溫補元陽的作用。
艾灸不僅可以起到益氣溫陽,昇陽舉陷,安胎固經等作用,對衛陽不固、腠理疏鬆者,亦有效果。如脫肛、陰挺、久泄等病,可用灸百會穴來提昇陽氣,以「推而上之」,如《靈樞·經脈》篇云:「陷下則灸之」,又如《類經圖翼》云:「洞泄寒中脫肛者,灸水分百壯」。這便是艾灸的補虛固脫作用。
艾灸既可治病,又可防病。《黃帝內經》就提到;在「犬所嚙之處灸三壯,即以犬傷法灸之」,以預防狂犬病。《備急千金要方》有「凡宦遊吳蜀,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瘥,則瘴癘溫瘧毒氣不能著人」。說明艾灸能預防傳染病。《針灸大成》提到灸足三里可以預防中風。宋代的《扁鵲心書》中說:「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關、中脘,雖不得長生,亦可得百年壽。」
艾灸也可美容。但艾灸的美容與化妝品美容和整容卻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艾灸可以通過調理經絡氣血來改善身體狀況,從而從根本上改善膚質以達到美容的效果,而化妝只是對皮膚缺陷的一種遮掩,妝卸了就又打回原形了。整容是只改其形,卻改不了皮膚狀況。因而這些都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美容。真正的美應是自然而然散發出的健康、光澤、靚麗的美。這便是艾灸的美容作用。
艾灸對機體的功能狀態起著雙向調節的作用,它既能散寒,也能清熱。《醫學入門》則闡明熱症用灸的機理:「熱者灸之,引鬱熱之氣外發,火就燥之義也」。故艾灸能以熱引熱,使熱外出。
艾灸亦可祛濕。濕為重濁之邪,屬陰,其性黏膩,故傷人最易留滯臟腑經絡,阻遏氣機,使臟腑氣機升降失常,經絡阻滯不暢。其傷人多隱緩不覺,易導致多種病變,且不易祛除。《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說:「濕勝則濡泄,甚則水閉胕腫」。吳瑭《溫病條辨·上焦篇》謂:「其性氤氳黏膩,非若寒邪之一汗即解,溫熱之一涼即退,故難速已。」可見濕邪之難纏。艾,性辛溫,純陽之性,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艾葉取太陽真火,可以回垂絕元陽。服之則走三陰,而逐一切寒濕,轉肅殺之氣為融和。漢代許慎《說文解字》曰:「灸,灼也,從火」。因濕為陰邪,故艾灸可憑藉其溫陽之性以化寒濕為汗液、為小便並將其排出體外。這是艾灸的祛濕作用。
小小一株艾草,竟有如此大的作用,如此多的功效,中華傳統醫學之博大精深,可見一斑。望廣大醫者或是中醫愛好者多加珍惜,認真學習,不斷挖掘,並加以創新,將其發揚光大。
責任編輯:陳越
馮門中醫工作室師訓:
慧心治病,良心做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療效至上,醫德永存。
歡迎關注我們:ccwylq
TAG:傳承五運六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