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有些深信不疑的許多自我意識,可能只是我們大腦產生的幻覺

有些深信不疑的許多自我意識,可能只是我們大腦產生的幻覺

自我意識之謎

我們的自我意識,從視覺感知到記憶,都被理所當然地視為我們人生的體驗。而現在一些科學家研究發現,我們深信不疑的許多自我意識,其實只是我們大腦產生的幻覺。了解真相,或許能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和我們周圍的人。

當你在清晨剛醒來時,你朦朦朧朧、迷迷糊糊,分不清東南西北,弄不清自己身在何處。接著,你聽到了床單發出的窸窣聲,觸摸到了床單的紋理,瞥見了從窗外透進來的晨曦。漸漸地,你意識到了「自我」——一個棲居在你的身體內,有著自我意識,正在觀察外部現實世界的「你」——的存在。

隨著意識越來越清醒,你想到了你曾經擁有的過去,有關你個人的一切,以及自己接下來打算做什麼——你擁有一個完整的自我意識,你就是「你」,一個獨一無二的你。

自我意識是我們的自然的、基本的人生體驗,但如今一些研究者卻對其真實性產生了懷疑,他們認為所謂自我意識其實只是一些非常精妙的錯覺,「你」其實並不完全是你所認為的那個人。本文中,科學家將對「你是誰」、「你在何時」、「你在何方」等問題進行探討。

似乎沒有什麼比自我存在讓我們更加確定的了。我們可以懷疑我們周圍世界的存在,但我們怎麼能懷疑我們自身的存在呢?如果我們不是我們自己,那我們還能是別的什麼人嗎?但是,進一步的探究又讓我們感到困惑。

確定自我究竟是什麼,基於三個基本方面:首先,我們把自己視為不變與連續的,這並不是說我們永遠都是完全相同的一個自我,而是說在所有的變化之外,還有某種永遠不變的東西,使得今天的「我」與五年前的「我」,以及五年後的「我」是同一個人。其次,我們心中的自我世界向我們展示的是一個集視覺圖像、聲音、氣味、心理圖像、回憶等於一體的完整統一的自我世界。最後,自我起著代理人的角色,是我們的想法和行事的實際執行者。

所有這些似乎都很明顯,很確定,但事實真是這樣嗎?

誠然,從誕生於母親子宮的生命最初一刻開始,直到死亡,我們都是一個連續的存在。但是,在自我的存在期間,在信仰、能力、慾望和情緒等方面,自我經歷了實質性的改變,例如昨天快樂的自我與今天悲痛欲絕的自我是不可能完全一樣的。那麼,我們怎樣肯定今天的我仍然是昨天的我?可以用以下兩種自我模型來探討這個問題:一串珍珠和一根繩子。

根據第—個模型,就像一條繩子穿過一粒粒珍珠一樣,自我這根「繩子」「穿」過生命的每一個瞬間,將人生發生的所有事件串在一起,成為一個整體,自我是所有這些事件的核心。自我是恆久的,所有屬性會改變,但自我不會改變。但這個模型的問題是,我們不能根據這些事件來定義自我。快樂或悲傷,喜歡櫻桃或喜歡草莓,甚至擁有意識,所有這些都處於易變狀態,它們的消失不會影響到自我,就像單個珍珠的失去不會影響到繩子。

第二種模型基於這樣一個事實:就像一根繩子是由很多短纖維重疊搭接而成的,任何一根纖維都不能貫穿整根繩子一樣,自我只是無數心理事件重疊發生的連續體。這個模型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有問題。我們通常認為,當我們有想法或做決定時,是整個自我,而不是自我的某個特定部分在想問題或做決定。而根據繩子理論,自我在人生的任意一點上,都不會呈現完整的自我,就像組成繩子的任何一根纖維都不可能貫穿整根繩子一樣。

這兩個模型都讓我們困惑。前者認為,在一個連續體的自我中,缺了其中任何一個點,都不會對整體產生影響。後者認為,自我是許多心理事件構成的,但不包含可確定自我身份不變的部分。如此看來,人生的「一粒粒珠子」或「一根根纖維」又怎能構成完整統一的自我呢?

你在何時?

如果你認為自己活在當下,那你就錯了。

我們都活在當下,這是顯而易見的,因為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未來的還沒有發生。然而,研究者認為答案並不那麼簡單。

來自感官的感覺信息傳遞到我們的大腦,經大腦處理後反饋給我們。不過,神經信號傳輸需要時間,大腦處理信息也需要時間。因此,我們對周圍世界的意識感知就像電視或廣播,會延遲一段時間,並非「現場直播」。我們的大腦所顯示的並不是真正發生在當下的「現在」,這方面的證據可以在下面的一個被叫做「閃爍滯後錯覺」的實驗中找到。

對此現象的一種解釋是,我們的大腦擁有推斷未來的能力。但研究人員通過一系列錯覺實驗證明,大腦對於靜態的閃爍滯後現象並不能進行預測。

那麼,這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呢?研究人員解釋說,大腦推斷或預測的不是未來,而是過去發生的事件——大腦對過去發生過的事件的先後順序進行重新裝配。這又讓我們產生了疑惑:如果我們在某個瞬間的感知只是大腦重新構建出來的,那麼,我們還能堅持認為自我永遠存在於當下嗎?

你在何處?

你的意識在自己的身體里,但你的意識很容易被「哄騙」離開你的身體。

閉上眼睛,然後自問:我身在何處。這裡問的不是地理位置,而是我們意識的存在之所。大多數時候,我們都會說,我們當然是在我們的身體里,畢竟我們是從我們大腦里的獨一無二的「我」的視角來窺視這個世界的。

然而,如果我們知道這種棲居於某個身體里的感覺是大腦不斷構建的東西,我們也許就不會這麼想當然了。下面的例子會告訴你:我們的自我意識存在於我們的身體內,但並不局限於我們身體內。

最簡單也最有名的實驗是「橡膠手錯覺」實驗。實驗中,受試者的一隻手被用什麼東西遮擋住了,他看不到自己的這隻手。然後,研究人員將一隻橡膠手放在受試者面前的桌上。再後,研究人員觸摸這隻橡膠手。這時,受試者就會產生橡膠手就是他自己的手的感覺,並做出相應的反應。

這種情形是怎樣發生的呢?這是因為我們的大腦是通過對各種感官感覺信息的整合,來創建我們身體的自我感覺的。在「橡膠手錯覺」實驗中,大腦對觸覺、視覺,以及本體感覺(即身體各部分相對位置的感覺)進行綜合處理。當這些信息相互衝突時,大腦會將橡膠手視為自己的手,以此解決矛盾。這個實驗意味著,大腦對自我邊界的描繪很容易將外部異物包括在內。自我超越身體界限的體驗還不止於此。請看下一個例子。

你想擁有別人的身體嗎?大腦可以讓你夢想成真——在一個實驗中,瑞典研究人員將參加實驗的志願者的自我意識送出自己的身體,進入真人大小的人體模型中。

人體模型擁有攝像機作為它的眼睛,無論它「看」到什麼,都會被送入志願者戴在頭上的顯示裝置上。當它「凝視」它的腹部時,研究人員同時觸摸志願者和人體模特的腹部,這時許多志願者都產生了錯覺,認為人體模特的身體就是自己的身體。

之後,研究者用核磁共振成像掃描儀監測志願者的大腦活動,發現這種被叫做「身體所有權」的感覺與大腦某些區域的活動有關。這些大腦區域的神經元負責將視覺、觸覺和本體感受整合在一起,如果幹擾大腦接收到的身體周圍的觸覺和視覺信息,就可能造成對「身體所有權」感覺的混亂。

還有一個實驗,它可以「哄騙」你的自我意識,讓你的自我意識離開你的身體,盤旋在半空中。瑞士研究人員讓志願者躺在床上,讓他們戴著耳機觀看一段視頻,視頻中有人正在觸摸一個與他們外表相似的人,與此同時,安裝在床上的一個機械臂也以同樣的方式觸摸志願者。

根據志願者的描述,視頻中的情景讓他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看視頻中的別人的身體,而是自己身臨其境。他們感覺到自己飄浮在自己身體上方的空中。其中一些人的體驗更加奇妙——儘管他們都是臉朝上躺在床上的,但卻感覺自己是臉朝下在空中飄浮。一位志願者描述說:「我從上面看著自己的身體,意識離體的感覺雖然不是很強烈,但這種感覺確實存在。」

之後進行的腦核磁共振掃描研究證實,在志願者敘述感覺意識漂浮在身體外面時,其大腦的顳頂交界處的區域會出現異常反應,而這與人們之前關於「靈魂出竅」研究發現的大腦區域正相吻合。

研究人員認為,大腦顳頂交界區域與身體幻覺有關,它幫助整合感官的視覺、觸覺和本體感受,信號從內耳傳入,讓我們產生平衡感並擁有空間定位能力。

「我是誰?」

你也許認為你的自我就是關於你的一切,但這可能只是你的想當然。

嬰兒發出第一次微笑大約是在兩個月大的時候。

對於父母來說,這是最美好的時刻,是對他們所有的愛和奉獻認可的信號。而對嬰兒來說,這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代表著他們在身份認可和自我意識的漫長道路上邁出了第一步。

身份通常被理解為是我們記憶的產物——我們憑藉記憶來敘述我們的人生經歷。而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認為,自我意識是我們與別人產生交互關係的結果,沒有這種交互關係,就沒有自我。也就是說,「我是誰」的意識是通過與他人的交流產生的。

對孤獨症(自閉症)患者的研究表明,儘管他們的主要障礙在於社會交流方面,但在自我意識方面也存在問題。從成長過程看,孤獨症患兒從鏡子中認出自己的時間比正常兒童更晚,形成的自傳體記憶也更少。

還有研究發現,一些由關注他人行為導致的社會情緒,如讚賞或同情,往往會激活大腦的後內側皮質,幣詬內側皮質是構建我們的自我意識的另一個大腦區域。

由此可見,自我更多的是關於「我」周圍的人,以及「我」與周圍人之間的關係。這一認知意義深遠。如果自我身份認同的一個主要功能是幫助我們與他人建立關係,那麼自我意識也應該是依賴於社會環境而發展起來的。

通過對自傳體記憶的研究,研究人員發現,中國人的回憶更多傾向於與社會或歷史意義有關的時刻,而歐美地區的西方人則更多地專註個人的興趣和成就。這種差異可能在很小的年齡就表現了出來。

文化觀念和思維方式的這些差異意味著我們的個人身份——「我是誰」是由文化決定的。例如,「我是一個男人」,「我是一名學者」,「我是一位老人」,「我已婚」,「我是一位父親和祖父」,等等,所有這些,都產生於某種特定的文化。由此可見,人類擁有一個強大的共性:不斷地塑造我們所在的社會環境,並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塑造自我。

當自我意識不再完整時

對大多數人來說,在大多數時間裡,自我意識都是完整無缺的。然而,某些疾病、大腦損傷,以及某些藥物對大腦產生的影響,有可能導致自我意識不再完整。

自我意識「僵化」 自我意識的一個關鍵構建模塊是自傳體自我,它讓我們可以回憶過去,規劃未來,將自己看作是一個跨越時間的完整的實體,而自傳體自我是由對生活中一系列事件的記憶組成的。

阿爾茨海默氏症的第一個「受害者」就是自傳體記憶的形成。患者不能形成新的記憶,以往的記憶漸漸消失,導致自我意識無法得到「更新」。這種現象被稱為「自我意識的僵化」,通常出現於疾病初期,同時也會導致患者缺乏知道自己有病的自我意識。

人格解體障礙 許多人會經歷短暫的人格解體障礙,但對於有些人來說,人格解體障礙是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醫學文獻將其定義為「一種與自我分開或疏離的感覺」。有的人可能會感到自己像一個機器人,或想像自己生活在夢境中或電影情節中。有的人可能產生一種從身體外部觀察自己的心理過程、自己的身體或部分身體的感覺。有研究證據表明,這種狀態因身體情感系統出現障礙所致。

身體完整性認定障礙 想像一下這種可怕的感覺:自己的四肢不再是自己的。這是一種被叫做身體完整性認定障礙的疾病,患有這種疾病的人是不幸的,他們的這種感覺經常會非常強烈,以至於他們最終想要切除掉身體上的這部分「異物」。

這種疾病是因身體自我意識產生混亂導致的。神經成像學研究表明,這類患者大腦創建的身體「部件圖」與現實身體情況不同,無法匹配起來。

迷幻藥 攝入迷幻藥物會改變人們的自我意識,例如致幻蘑菇中的一種叫做「裸蓋菇素」的活性成分。除了感官產生扭曲,如視覺幻覺等之外,一種普遍的迷幻體驗是產生自我與外部世界的界線消失的感覺。最新研究發現,裸蓋菇素導致大腦前扣帶皮層活動減少,而大腦的這一部分參與了對自我意識感知的整合。

科塔爾錯覺綜合症 這是所有自我意識混亂中最離奇也最難理解的。科塔爾錯覺綜合症非常罕見,包括一系列的癥狀,如聲稱血液或內部器官失蹤,否定整個身體的存在,認為自己已經死亡或已經不再存在,等等。有的患者甚至計劃安排自己的葬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宇宙百科探秘 的精彩文章:

科學家探測出公元775年的一場太陽風暴,是過去10000年中最大的
《戰神4》新截圖場景壯麗細節入微 畫面不輸地平線

TAG:宇宙百科探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