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錦衣衛權力到底有多大? 有權逮捕皇親國戚

明朝錦衣衛權力到底有多大? 有權逮捕皇親國戚

原標題:明朝錦衣衛權力到底有多大? 有權逮捕皇親國戚


前段時間一部熱門電影《綉春刀》,讓錦衣衛這個群體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錦衣衛是明朝所特有的一種軍事特務機構,為朱元璋所設立。明朝開創之初,文官集團權力很大。為了有效地控制和抗衡文官集團,確保朱家江山千秋萬代,朱元璋就在御用拱衛司的基礎上,設立了自己直接管轄的軍事特務機構——錦衣衛。

錦衣衛頭目由皇帝信賴的人擔任,直接對皇帝負責。錦衣衛的權力很大,他們可以逮捕任何級別的文官,甚至是皇親國戚。逮捕後,錦衣衛有權進行秘密審訊。在這種情況下,難免有非法凌辱、虐待囚犯的行為發生。朱元璋注意到這一點後,一度下詔焚毀錦衣衛刑具,削弱他們的權力,不允許他們進行秘密審訊。


可是,明成祖朱棣即位後,又恢復並加強了錦衣衛的權力。在那以後,錦衣衛逐漸達到極致。他們權力很大,又幾乎不受約束,常常羅織罪名,胡作非為,貪贓枉法,讓群臣膽戰心驚,惶惶不可終日。因此有人評論,明朝的滅亡,有錦衣衛的一份「功勞」。



錦衣衛雖然威風八面、不可一世,可他們的頭目大多沒有什麼好下場。

錦衣衛的頭目叫指揮使。指揮使屬於正三品。與六部的侍郎級別相當。不過,如前所述,錦衣衛指揮使的權力大多了。他們在宮中里跺一跺腳,整個朝野都是要震動的。


據記載,錦衣衛第一任指揮使叫毛驤。毛驤很早就跟隨朱元璋,深得朱元璋信任。在朱元璋的授意下,毛驤帶領錦衣衛搞了一個大事情,將本已塵埃落定的「胡惟庸案」翻出來,把案子性質從「擅權枉法」變成「圖謀造反」。


四字之差,卻導致血流成河。連坐、死罪、黥面、流放的有數萬人之多,滿朝文武幾乎被殺、被關、被流放完了。就連開國元勛、位極人臣的韓國公李善長,都被滿門抄斬。


毛驤為朱元璋搞「胡惟庸案」作出了很大「貢獻」。可是,正所謂「狡兔死走狗烹」,事後,為了平息眾人的怒火,朱元璋以胡惟庸餘黨的罪名,將毛驤也殺掉了。


錦衣衛的第二任指揮使叫蔣瓛。蔣瓛在任期間,也搞了一件很有名的案子,「藍玉案」。藍玉是明朝開國功臣,一代名將。他的身份很特殊,是皇太子朱標妃子的舅父,算是皇親國戚。可是,由於居功自傲,惹惱了朱元璋。朱元璋擔心自己死後,皇太孫朱允炆年幼,無法駕馭藍玉,就動了殺心。


1393年,蔣瓛告發藍玉謀反。藍玉本人被剝皮實草,還被抄家滅三族,並株連殺掉了約一萬五千人。


蔣瓛在「藍玉案」後也被朱元璋賜死。


錦衣衛第三任指揮使叫紀綱。紀綱深受明成祖朱棣寵幸,權傾一時。他很賣力地幫助朱棣清除異己,手上也是斑斑血跡。他曾經殘忍地將內閣首輔、大學士解縉灌醉後拖到雪地里活活凍死。又誣陷浙江按察使周新,導致其以謀反罪被處死。


蔣瓛作惡多端,下場也不妙。他得罪了一名太監,被揭發「造兵器萬計,欲圖不軌」,最終被明成祖朱棣處以凌遲之刑,家男女老少發配戍邊。


錦衣衛第四任和第五任指揮使分別是劉勉和徐恭。他們「臨事謹飭,御下嚴整」,史書的評價頗為不錯。


錦衣衛第六任指揮使叫馬順。馬順是大太監王振的親信。王振忽悠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結果在土木堡被也先大軍包圍。朱祁鎮被俘。慫恿朱祁鎮御駕出征的大太監王振,惡有惡報死於亂軍之中。史稱「土木之變」。


王振死後,馬順還像以往那樣大大咧咧地呵斥群臣,被一群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官活生生地打死在朝堂上。

接替馬順的指揮使朱驥,持獄公正,風評不錯。


朱驥有一個非常出名的岳父,即于謙。于謙能夠選上朱驥為女婿,就是看中他性格純善、辦事公允、剛直果敢。朱驥擔任錦衣衛指揮使後,著手收拾馬順留下的爛攤子,整頓紀律,懲罰違法亂紀的錦衣衛,將清正廉明的人選進錦衣衛。同時,朱驥還改革了「詔獄」里過於殘忍的刑具。


在朱驥的整頓下,錦衣衛的風氣大為好轉,沒有出現大規模殺戮現象。



其後的幾個指揮使,如盧忠、逯杲、門達等人,多數沒有善終。


錦衣衛第七任指揮使叫盧忠,此人權欲熏心,一手製造出有名「金刀案」,捲入明英宗朱祁鎮和明代宗朱祁鈺之間的權力爭鬥。後來,他又裝瘋賣傻,想保全身家性命。可是,明英宗朱祁鎮再次即位後,仍然將他凌遲處死。


錦衣衛第八任指揮使叫逯杲,逯杲的發跡始於太監曹吉祥的推薦。後來,曹吉祥準備謀反,逯杲打算告密,被曹吉祥的侄子曹欽一刀砍了腦袋。


錦衣衛第九任指揮使叫門達,門達「怙寵驕橫,凡忤之者,輒嗾覘卒潛致其罪,逮捕拷掠,使無詰證」。明憲宗朱見深登基後,將門達流放到廣西南丹衛充軍,不久死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勇哥讀史 的精彩文章:

三國投降將軍那麼多 為何他被黑得這麼慘 死了都不放過
關羽和于禁都投降過敵人 為何一個被尊為武聖一個慘遭羞辱

TAG:勇哥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