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端午的陽光」散文有獎徵文

「端午的陽光」散文有獎徵文

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遷都壽春,史稱壽郢,即今天的壽縣,歷史上也稱壽陽、壽州。

當然,這都是長大後才了解的知識。同時還明白了,為什麼別的地方都稱村、庄、屯、壩,而我們這裡卻是張郢、李郢什麼的,原來這是先民對故土的一種永恆懷念。公元前223年,秦將王翦率60萬秦兵展開滅楚之戰,數萬楚軍寡不敵眾屍血成河。亡國的痛徹之情,讓楚民紛紛將自己所在的村落改為郢:王家莊改為了王家郢、九里村改為了九里郢……

越千年歲月,經滄海桑田,作為楚國最後一座都城,壽縣被文化部公布為全國35個端午習俗集中分布區,安徽省僅此一處。壽州端午,有什麼與眾不同的地方?

端午,也稱端午、端陽,指的是農曆五月初五。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關於端午節的由來,各地也就有了不盡相同的版本,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各本其源,莫衷一是。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詞,已廣泛深入人心,「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文秀《端午》)。」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傳說屈原五月初五投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江邊尋找憑弔。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人拿出粽子、雞蛋等食物丟進江里,說是讓魚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狀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以後,每年的五月初五,楚國後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久而久之,紀念屈原、過端午節就成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傳統節日。

與江淮大多數地區一樣,壽州端午主要有包粽子、吃鹹蛋、炸「鬼腿」、掛艾草、賽龍舟、飲酒吟詩、佩戴香囊等習俗。

包粽子是端午節的「重頭戲」。粽葉一般都就地取材,有竹林的地方,春筍出土的時候揀來筍衣;靠近河邊的人家,打來新鮮的葦葉。端午節來臨時,提前浸上粽葉、泡上糯米、磨上豆沙、煮上鹹肉……到了端午前一天,男人們照例還在農田裡忙碌,婦人們不再下田,端著盛滿糯米和粽葉的水盆,紛紛來到郢子前的大樹下,一邊包著粽子,一邊閑話家長里短。這一家的粽子包完了,婦人也不急著回去,板凳頭一轉,又替鄰人包了起來。過去物資匱乏,包粽子的原料主要是糯米,有時候糯米不足就摻上秈米粳米;現在不同了,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摻上了鹹肉、蜜棗、板栗、豆沙等,品種豐富多彩。到了晚上,家家戶戶煮粽子,郢子里瀰漫著粽葉特有的清香。剛出鍋的粽子最好吃,放學的孩子一般等不到明早,開鍋尖著手爪抓上幾個,就此進了晚餐。粽子鍋里,同時還煮了鹹鴨蛋、咸雞蛋,浸了粽子的香氣,有了別具的味道,堪稱美食一絕。

端午節還有道家家戶戶要做的美食叫「炸鬼腿」,其實就是炸油條。這是項與紀念屈原異曲同工相對應的習俗。傳說南宋年間賣國宰相秦檜與他的老婆王氏東窗定計害死岳飛,消息傳開,老百姓街談巷議,個個義憤填膺。那時候壽縣一帶被金兵控制。岳飛一死,大好山河收復無望,老百姓恨死了秦檜和王氏。一天,有個賣炸糕的攤主突發奇想,捏了兩個面人壓在一起,丟進油鍋炸將起來,稱之為「炸鬼腿」。過往行人覺得新鮮,圍攏來見兩個面人被炸得「吱吱」作響,明白了怎麼回事,心裡痛快,紛紛購買。一開始,老百姓吃「炸鬼腿」是為了消怨消恨,但一吃覺得味道不錯,吃的人越來越多。把兩個面人捏在一起,費工費時。攤主索性把麵糰揉勻攤開切成條條,拿起兩根一個算是秦檜,一個算是王氏,用棒兒一壓扭到一起,丟到鍋里去炸。一時間遠遠近近的糕點攤都學著做了起來。再後來就傳遍了全國。因為「炸鬼腿」是長條條,所以也被叫做「油條」。

民諺道:「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插艾草也是壽州端午主要習俗之一。壽縣古城北端有座八公山,八公山盛產的艾草又名家艾、艾蒿,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所產生的奇特芳香,驅蚊蠅、避蟲蟻,凈化空氣。這天一早,八公山的農民早早地上山采了艾草,拉到古城街頭。上街買菜的市民走到跟前,買上一把帶回家插上門楣,又跟好奇的孩子話說典故,原來壽縣一帶是南北分界線,古時候經常打仗。相傳公元956年,周世宗征討南唐(今安徽省壽縣),大將趙匡胤攻了九個多月無法破城,急火攻心,病了,茶飯不進。有個巧手婦人用白面、白糖、香油等精心製作了一種點心,香味撲鼻,外形誘人。趙匡胤一見,食慾大增,連吃幾頓,病體大愈。這糕點就是現在壽縣的傳統名點「大救駕」。趙匡胤病好後,十分高興,得知婦人是南唐城裡人,便說:「這幾天城門將破,你在家門上掛艾為記,我不殺你。」婦人為了城裡百姓都能安全,便把每家大門都插了艾草。待周兵攻進城來,果然秋毫無犯。

傳說畢竟是傳說,懸掛艾草可以驅蚊避蟲倒是真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洒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採藥,則是我國各民族共同的習俗。八公山因其四季分明,溫度適宜,山林茂密,極利各種藥材生長。這一天,壽縣的葯農也要上山。據他們介紹,八公山中有藥材220餘科、800餘種、1500餘味,像靈芝、丹參、苦參、柴胡、益母草等,都是藥用價值很高的藥材。只不過,近些年八公山為了發展旅遊業,在山腳又開闢了一些藥材園,一年四季,芳草萋萋,野薇吐艷,芝蘭清幽,金菊飄香,吸引一些遊客慕名觀光遊玩。除了一些老葯農還鑽林子採藥,其他葯農都是到自家園地里忙乎。

「芍陂龍,八公詩,壽州香草天下知。」壽州端午習俗中最具楚文化烙印的,還要數舞龍、吟詩和製作佩帶香荷包。

舞龍是與賽龍舟連在一起的。賽龍舟是為紀念屈原,舞龍則是為紀念孫叔敖。春秋楚莊王時,楚令尹孫叔敖在壽縣城南30公里處修建了一處蓄水工程,古名芍陂,今名安豐塘,「周百二十里,納川吐流,灌田萬頃」,號稱「天下第一塘」。史書載,孫叔敖輔佐楚王成就了霸業,名重諸侯,但從不居功自傲,恪守清廉做人本色。壽州民間一直流傳他「臨終教子」的故事。彌留之際,孫叔敖把兒子孫安招到床前再三叮囑:「我死後,倘若楚王封你做官,你千萬莫要,因你沒有做官的才能。倘若楚王封你都市,你也千萬莫要,因你對國家無功。倘若楚王一定要賜你食邑,你就要求到荒瘠地方去,你可用雙手謀生……」一代國相,臨終之言,真可謂感天地、泣鬼神!這樣的官,老百姓怎麼能忘記?傳說孫叔敖小時候救過一條小蛇,小蛇長大成龍後幫他開拓了安豐塘水源。於是,安豐塘從此有了舞龍的習慣。端午節這一天,水面上龍舟競渡,鼓音震天;堤岸上巨龍翻滾,彩聲一片。水上水下場面十分壯觀。郢都人以此緬先賢、慶豐收,祈求風調雨順,情景動人,情趣盎然。

八公山是文化名山,承載著壽州豐厚的文化積澱。當年,漢淮南王劉安集中了一大批優秀知識分子,在這裡編撰了博大精深的《淮南子》,為中國思想文化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古往今來,李白、李紳、韓愈、蘇軾等文人墨客也都在這裡留下不朽詩篇。歷史在這裡播下文化的種子,如今已長成漫山遍野的參天大樹。作為一年一度的「詩人節」,每逢端午,詩人雅士趕到這裡吟詩唱和、飲酒集會,已經成為多年來的慣例。現在,「壽州詩群」已經成為江淮之間的重要文化符號,「八公山詩會」也已成為郢都旅遊的一個特色品牌。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怯臭、驅蟲、避汗氣和點綴裝飾。香囊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形形色色,玲瓏可愛,清香四溢。這裡要說的是香囊芯材質——壽州香草。壽州香草是兩年生草本植物,莖圓中空,高一米左右,葉對生,花柄長,形似芝麻秸,每年九月下種,次年四月收割。用壽州香草縫製的香囊,已遠銷到江蘇、浙江、上海、河南、湖南、湖北等地。壽州香草的神奇之處,在於惟郢都古城才能生長,易地種植則無香味,植徑也由空心變成實心。還有就是,很遠就能嗅到香氣,近距離卻沒了一絲香味。在郢都,老百姓稱壽州香草為「離香(鄉)草」,說它離開家鄉這塊產地越遠,香味就會越濃,因為它是在楚國將士流血犧牲的地方長出的,是將士們的忠魂凝變的。楚國雖然滅亡,但楚人永遠不會忘記英烈的在天之靈。巧的是,壽州香草恰在每年端午時節香味最為芬芳。濃郁的草香氤氳在古城上空,彷彿楚國楚士的忠魂齊約郢都,舉行神秘而隆重的祭典……

壽州,一方楚文化滋育歷練的沃土。千百年來,壽州百姓就像守護他們的姓氏族譜、子孫後代一樣守護著「郢」文化,傳承呵護著博大精深並具有獨特地域標誌的端午文化。因為他們知道,守住這些,就是守住我們的命脈,守住我們的氣息,守住附著在命脈與氣息之上的那份鮮活。

作 者 簡 介

趙陽,安徽壽縣人,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安徽省散文隨筆學會常務理事,安徽省散文家協會常務理事,安徽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安徽省攝影家協會會員,淮南市作家協會副主席,淮南市首批簽約文藝評論家,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壽縣文化藝術者聯合會副主席,「文化壽州」叢書主編。曾在《安徽文學》《清明》《美文》《散文選刊》《名家名作》等報刊發表文學作品,著有作品集《四季人生》《城牆根下》《壽州走筆》等。現供職於壽縣信息中心。

本次徵文設金獎二名,銀獎五名,視參加徵文篇數設入圍獎若干名。金獎獎品為張小斗先生的嫡作高檔黃龍山原礦紫砂製作的西施壺一把;銀獎獎品為張小斗先生的嫡作高檔黃龍山原礦紫砂製作的功夫壺一把;入圍獎獎品為國家級出版社出版的《行參菩提——2017年中國行走散文作家二十二強》散文作品集或作者為孫春雷、賈國勇的《行參菩提》(二者任選其一)。

要求投送Word或WPS電子版稿件,不收紙質稿件;投稿信箱為「289341034@qq.com」,郵件主題請註明「端午的陽光」散文有獎徵文。

行參菩提·「端午的陽光」散文有獎徵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行走文學 的精彩文章:

歲月如潮亦如歌
縱情雪花谷/狄樹強

TAG:行走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