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相處,比爭吵更可怕的是這三個字
對親密關係來說,爭吵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不論你是罵人還是摔東西,你都得不到對方的任何回應。
主播:迷路的九尾狐
主播荔枝號:所有關於我的安寧淡泊(FM1054030)
01
有人發帖說,每次發生矛盾,男友一發現她生氣,就選擇沉默,可他越沉默,自己越容易歇斯底里。
有一回她情緒失控後,男友乾脆呼呼大睡,把咆哮的她晾在一邊。
面對男友的冷暴力,她從最初的酗酒,演變成割腕,自殺被救後,她又在另一次爭吵里,差點跳樓。
重壓之下,男友終於和她提出了分手。
然而即便是這樣,她仍覺得,兩個人只要多理解對方,關係就不至於破裂。
於是,她到處求助,想找到解決方法。
面對這個提問,我本以為多數人都會勸她放棄這段感情,沒想到點贊最多的回答是:
像你這種連自己都不愛的人,還用自殺給別人製造壓力,要是我,也會選擇分手。不分手,搞不好哪天就背上了命案。
如果提問人是在最脆弱的時候,留了一線希望發了這篇帖子,面對這樣的回答,我真不知道她會作何選擇。
表面上看,是一個人在無理取鬧,另一個人被逼無奈。
可實際上,是一個人在用指責、抱怨、怒吼來攻擊對方,而另一個人在用「不回應」進行反擊。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不回應」本身就是最強的攻擊。
因為伴侶之間,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親密鏈接,而不回應,就等於切斷了鏈接。
每一個體驗過「被冷暴力」的人,大抵都能明白,求助者為什麼會從憤怒變得歇斯底里。
當你通過情緒去表達內心深處對對方的依賴,以及對理解和安撫的需求時,你不僅沒得到你想要的,反而被徹底無視。
這個結果帶來的內在傷害,比爭吵帶來的影響,要嚴重得多。
對親密關係來說,爭吵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不論你是罵人還是摔東西,你都得不到對方的任何回應。
那一刻,你會清楚地意識到,對方完全把自己從這段關係中抽離。你一方面為他的行為感到憤怒,另一方面,又為自己的卑微感到痛苦和羞恥。
冷暴力帶來的傷害,對很多人來說,僅次於出軌帶來的痛苦。
02
敏敏和交往四年的男友分手時,挺多人都不理解。
大家覺得他們沒有原則上的問題,不至於鬧到這個地步。
但敏敏知道,被冷暴力的感覺有多痛苦,有時候,她甚至期待對方跟自己吵一架,哪怕是吵架,也比不聞不問要好得多。
每一次矛盾,都會帶來長期的情感空白,有時候是一周零交流,嚴重的時候,對方一兩個月都不會有任何回應。
在這樣的感情里,敏敏如履薄冰,她努力去討好他,甚至聽從別人的建議「以暴制暴」,但結果只是加深了隔閡。
回想起阿米爾.萊文和蕾切爾S.F.赫勒在《讀懂戀人心》中,對成人依戀關係的解讀,驀然發現,習慣使用冷暴力的人,和迴避型依戀風格十分吻合。
兩位作者將成人依戀風格分成了四個大的類別,其中主要談到了焦慮型、迴避型和安全型。
他們表示,焦慮型會渴望深度的親密和鏈接,而迴避型則顯得忽冷忽熱,捉摸不透。
調查研究得出的結論是,迴避型和焦慮型容易互相吸引,而這樣的組合,往往容易讓相處模式越來越糟。
爭吵時,焦慮型因為恐懼分離,會極力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情感,並期待對方的理解,而迴避型則往往選擇沉默,並讓自己快速從情緒中抽離。
出現矛盾時,迴避型的人會在第一時間隔離自己的情緒和情感。
與其說他們故意冷落對方,不如說,他們覺得自己是在保護對方,因為連他們自己都害怕自己壓抑的情緒。
一旦這股情緒湧出來,他們可能體驗到強大的失控感,而失控的背後,往往意味著對對方更嚴重的傷害,為了避免這種情況,他們不自覺的就選擇了沉默。
03
研究人員曾做過一個有關母嬰關係的實驗。
錄像最開始,是母親在和嬰兒互動,嬰兒看到母親臉上豐富的表情時,一直發出「咯咯咯」的笑聲。
這時,嬰兒從母親的表情里,體驗到了有回應的愛,這一刻,他是自足而喜悅的。
之後,研究人員要求母親不回應嬰兒,只是面無表情地坐在嬰兒床前。
錄像中的嬰兒起初有些慌亂,不知道母親是怎麼回事,因為母親此刻的表情完全僵住了。
過了一會兒,嬰兒嘗試微笑,希望喚得母親的回應,可努力無效。於是,嬰兒開始哭泣,可母親仍舊沒有表情。
這只是一個實驗,而一個迴避型依戀風格的人背後,卻上演過這樣的劇情。
迴避型依戀風格的人,在嬰兒期,往往有個無法及時回應自己需求的養育者。
起初,他們也會發出各種聲音獲取關注。
然而,當他們的需求總是得不到回應時,他們就會壓抑自己的需求。
這一點,或許有些媽媽深有體會。
新生嬰兒容易出現黃疸,如果問題比較嚴重,是需要住院的。
醫院的嬰兒很多,一個護士不可能只照顧一個孩子,這就必定導致孩子的需要得不到及時回應。
一般來說,孩子會大聲哭泣,以獲取照料,然而,當他哭了很久很久,都沒有人過來時,他就不會再哭了。
於是,黃疸褪去的嬰兒,在回到母親身邊後,起初有一段時間,不論是餓了還是便了,都不會發出任何聲音。
當然,只要養育者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很快就能解決。
然而,一個形成迴避型依戀風格的人,往往是長期被養育者忽視的。
這種忽視,導致他們成年後,會降低自己對情感和依賴的需要。
04
他們看起來常常是人群中最獨立的那一個,在他們身上,也容易透出一股距離感,每段關係,總是走到一定距離後,就沒辦法更近一步。
所以,他們的人際關係也顯得較為疏遠,好像總是沒什麼朋友。
比起和別人在一起,他們更喜歡一個人呆著,因為一個人呆著時,環境相對可控。
戀愛時,尤其是面對伴侶的情緒時,他們心裡的平衡感就會被打破,繼而覺得失控和焦慮。
在他們看來,如果任由這種感覺蔓延,肯定會造成不可估量的後果。
所以,他們會選擇隔離自己的情緒,直接用打遊戲、睡覺、外出等方式,迴避和伴侶的情緒碰撞。
他們並不知道,自以為是保護對方的方式,實際上更大程度地傷害了對方,這是因為,焦慮型的人和迴避型的人,有著截然不同的成長模型。
在焦慮型的人年幼時,他們也會用「大哭」來吸引母親的注意力。
但是,母親有時候回應了,有時候又沒有回應,所以他們不得不哭得更大聲,用更激烈的方式告訴母親,自己需要被照料。
長大後,他們也會沿用這種方式,當伴侶保持沉默時,他們就會大發雷霆,以獲取伴侶的理解和撫慰。
如果伴侶是安全型依戀風格,一般是可以得到安撫的。
偏偏這樣的人,又容易吸引到迴避型依戀風格,於是,就變成一個人越來越焦慮,甚至歇斯底里地鬧脾氣,而另一個人則顯得更加冷漠和無動於衷。
兩個人都在期待對方理解自己,但因為慣用模式有差異,所以又加劇了對彼此的傷害。
另外,也有人把「冷暴力」和「冷處理」混為一談。
同樣是發生矛盾,伴侶沒有離開,也沒有回擊,只是沉默地站在那裡,這一點,看起來和迴避型依戀的「冷」是一樣的。
但區別在於,這樣的伴侶在你的情緒逐漸平復後,願意和你交流之前的感受,化解矛盾。
他們的「冷」不是為了切斷鏈接,而是在避免雙方因為情緒戰爭,使矛盾升級,所以,這種「冷處理」,實際上是對關係有益的。
05
很多和「冷暴力」有關的話題里,發帖人通常是「被冷暴力」的一方。
有的人在提問後,面對答題者給出的方案,會非常憤怒,說「憑什麼是我來改變,而不是他去改變?」
有時候,我們會為自己過多的付出感到不平衡,但另一方面,也恰恰說明,我們之所以會尋求改變,是因為自己從關係中獲得的滿足感更多。
只有當滿足感大於犧牲感的時候,我們才會積極地尋求改變。
比較之下,迴避型的人因為壓抑了自己的各種情感,所以從關係中獲得的滿足感相對較少。
自然,他們改變的動力也就沒那麼強烈了。
如果你身邊,恰好有那麼一個習慣冷暴力的人(面對冷暴力會自殘的人,找心理諮詢師更合適),而你又放不下這段關係。
那麼在你了解自己的處理方式後,或許可以先嘗試,與自己的情緒和平相處。
過於激烈的情緒在嬰兒期可以喚來養育者,但在戀愛關係中,只會加深對方的恐懼。這個恐懼帶來的,必定是對方的疏遠和迴避。
每一個情緒背後,一定有未滿足的地方被觸動,這個時候,如果你能搞定自己的情緒,那麼你就可以用另一種方式,直接表達自己的需要。
當你說「你怎麼每次都這樣」的時候,你實際上是想說「我希望你聽我說會兒話,我現在很難受」。
如果你能嘗試著直接表達自己的感受,並把其中的一部分需求說出來(注意,是一部分,因為過多的表達會給對方帶來心理負擔),那麼,對方是可以回應你的。
這個過程,有點像《小王子》中,狐狸描述的那種感受。
小王子問狐狸,他應當做些什麼。
狐狸回答:「應當非常耐心。開始,你就這樣坐在草叢中,坐得離我稍微遠些。我用眼角瞅著你,你什麼也不要說。但是,每天,你坐得靠我更近些……」
一個慣用冷暴力的伴侶,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間就換了個人,但假如你不想放棄這段關係,又想改變相處模式,不如像小王子對狐狸那樣,多一點耐心,讓對方慢慢卸下防備,這個時候,能和TA走得這麼近的,也許只有你。
(富書優品限時購上新,百樂笑臉筆和紙膠帶熱賣中)
原創不易,隨心打賞
富書原創矩陣: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FranklinReadingClub),爸媽精讀(shenduwenhua),富書(zhongchoudushu),出版暢銷書《絕不過低層次的人生》
※每天就知道喪,當個樂觀女孩不好嗎?
※一劍在手,八方雲動,試問天下,誰是英雄?
TAG:心靈愛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