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星座 > 「我正在經受人生的寒冬,你能幫幫我嗎?」丨抑鬱症真實的樣子

「我正在經受人生的寒冬,你能幫幫我嗎?」丨抑鬱症真實的樣子

原標題:「我正在經受人生的寒冬,你能幫幫我嗎?」丨抑鬱症真實的樣子



作者/格倫·佩里 翻譯/Christy 校對/Arrow


編輯/佳黛 本文選自http://www.psyweb.com


圖片/花瓣網

抑鬱症,這個被稱之為情緒上的黑洞的疾病,幾乎會吞噬掉生的希望以及快樂的源泉。如同《哈利·波特》里的攝魂怪一樣,它會吸食掉所有關於快樂的記憶,讓你只剩下寒冷、絕望、無助等體驗。抑鬱症者經受的體驗是深刻和無望的,殘酷的說,雖然可以粗暴地解讀為「這只是一時的感受」,但是痛苦和無望卻是真實的。好在,通過合理的治療抑鬱症仍然可以獲得痊癒。


也許你正在遭受或曾經遭受抑鬱症的折磨,或許你身邊的朋友和親人、愛人正在遭受抑鬱症,這篇文章可以幫助你理解並且支持身邊的人。


什麼是抑鬱症?


抑鬱症是一種心理疾病,患者在幾乎一切活動中都深刻感受著無法擺脫的悲傷和日益衰退的興趣抑鬱這個術語也用於描述個人間歇感受到的短暫悲傷、孤獨或憂鬱


與普通的悲傷不同,嚴重抑鬱(也稱重性抑鬱症)會明顯影響個人在社會情境和工作中的行為能力。重性抑鬱症患者常感絕望、無望、沒有價值,並伴有自殺的念頭


任何人,無論年齡、性別、種族、社會經濟地位,都可能患上抑鬱症。據估計,每年有1900萬美國人受抑鬱困擾。抑鬱症並非缺點或性格缺陷,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疾病


值得欣慰的是,經過妥善治療,4/5的病人能逐漸恢復健康。數百萬病人正在接受有效治療。抑鬱症患者並非只是短暫數日的喜怒無常或陷入憂鬱,他們悲傷的感覺是長期的,並且對社會和日常活動失去興趣。抑鬱症改變了個人的感覺、思考和行為的方式。


抑鬱症也有很多種


如果你被診斷為抑鬱症,或許你不知道該如何與家人、朋友及同事探討這件事。一開始你或許會感到不適,但學會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將有助於你成功治療抑鬱症。


抑鬱症的病因並不總是顯而易見。可能由某個事件導致,也可能根本沒有顯著原因。遺傳基因也可能導致大腦中血清素不足。抑鬱症癥狀因人而異,包括長期悲傷,無法從日常活動中得到快樂,睡眠或飲食習慣改變,或感覺沒有價值。

抑鬱症類型


●非典型抑鬱症(臨床術語)


有能力通過特定行為讓自身感到愉悅的患者。


●雙向抑鬱症(臨床術語)


伴有躁狂發作的抑鬱症。


●內源性抑鬱症


無顯著病因的急性抑鬱症。


●更年期抑鬱症


發病於年長者群體中的抑鬱症(通常與重性抑鬱症相同)。


●反應性抑鬱症

由顯著創傷性生活事件引發的抑鬱症。


●重性抑鬱症(臨床術語)


沒有能力讓自身感到愉悅的抑鬱症患者。


●產後抑鬱症


女性產子後引發的抑鬱症(通常與重性抑鬱症相同)。


●原發性抑鬱症


不伴隨其他生理疾病/失調的單獨發作的抑鬱症。


●精神異常性抑鬱症(臨床術語)


伴隨著妄想和/或幻覺的抑鬱症。


●繼發性抑鬱症

在另一種生理疾病/失調基礎上發生的抑鬱症。


●單相抑鬱症


無躁狂期的抑鬱症。


出現抑鬱症,可能會發生什麼?


抑鬱症有多種形式。在雙相抑鬱症(躁狂抑鬱症)中,個體的情緒在抑鬱和躁狂間來回波動。患有季節性情緒失調的人通常只在秋冬兩季患上抑鬱,因為這兩個季節日照時間較短。


心境惡劣障礙中,個體感覺壓抑、自卑,長時間難以集中注意力(常常持續幾年時間),但癥狀沒有重性抑鬱症嚴重。一些心境惡劣障礙患者有偶發性重性抑鬱。心理健康專家用術語「臨床抑鬱症」代指上述各類抑鬱症。


諸多大規模研究顯示,過去幾十年全球抑鬱症患者比例有所增加。同時,相比過去幾代人,年輕一代抑鬱症的發病年齡在降低。社會科學家給出了許多解釋,包括家庭結構的改變、城市化、文化和宗教影響力的降低。


雖然從童年到老年的任何年齡段都可能患病,但抑鬱症通常始於20歲或30歲階段。一開始發病緩慢,數月或數年後逐漸惡化,或者可能在幾天或幾周後突然爆發。身患重度抑鬱症的人看上去極度困惑、害怕、錯亂,旁觀者謂之「精神崩潰」。無論病因為何,抑鬱症總會極大改變個人的內在感受和外在形象。重性抑鬱患者幾乎每天在傷感中度過,時常哭泣。那些曾經帶給他們快樂的人、工作和活動也失色了



給辛苦的你們一個溫暖的擁抱

抑鬱症癥狀隨年齡不同而表現各異。在兒童群體中,抑鬱症癥狀包括胃痛、頭痛等身體不適,以及易怒、「漫無目的地踱步」、不合群及飲食習慣的改變。患有抑鬱症的兒童可能對學校和其他活動缺乏熱情。在青少年群體中,常見癥狀包括悲傷、睡眠障礙和精力不濟。患抑鬱症的老年人群體則通常出現生理而非心理問題,這也時常導致醫生誤診。


抑鬱症癥狀也會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在一些文化中,抑鬱症患者多出現生理問題而非悲傷、愧疚等精神問題。比如在地中海文化地區,抑鬱症可能導致患者頭痛或神經緊張,而在亞洲文化地區則可能導致虛弱、疲勞或身心失調。


如果不加以治療,一次重性抑鬱發作通常可持續8或9個月(一次土星行進的平均時長)。經歷過一次抑鬱症發作的人大約85%會在將來再度發作。抑鬱症常常改變患者的食慾,有時是增加,但一般而言是減少。睡眠習慣也會改變。抑鬱症患者可能過度睡眠,更常見的情況是睡眠不足。他們常常在半夜上床,輾轉反側,然後帶著疲憊和沮喪在早上5點醒來。對大多數抑鬱症患者來說,清晨是一天中最悲傷的時刻


抑鬱症也改變著個人的能量狀態。一些患者可能焦躁不已,心煩意亂,坐立難安,四處踱步。而另一些則萎靡不振,身心交瘁,或感精疲力盡,或如負重擔。抑鬱症患者也可能難以思考,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出現問題


抑鬱症患者常常感到無價值、無助、愧疚和自責他們可能將自己的一次小失敗解讀為無能的表現,或者將小批評放大為譴責一些患者感受著精神和道德的死亡。他們的鏡子映照出一張醜陋的、令人厭惡的臉龐。


即便是正常人也可能感覺自己有缺陷、殘忍、愚蠢、虛偽,或有欺騙他人的內疚感。重性抑鬱症患者可能經歷了這些極端的痛苦情緒,甚至考慮或企圖自殺。至少有15%的重度抑鬱症患者選擇自殺,還有許多自殺未遂。


有時候,抑鬱症患者可能出現精神病癥狀,比如妄想(錯誤信念)和幻覺(虛假感知)。精神病癥狀意味著病情特別嚴重。與其他抑鬱症患者相比,出現精神病癥狀的患者住院時間更長,而出院之後,他們更容易感到喜怒無常、鬱鬱寡歡,同時也更容易自殺。


有些抑鬱症來得毫無徵兆,甚至是在順風順水的時候。有些則有著明顯誘因:婚姻衝突、財務困境或者其他個人失敗。但許多出現這些問題的人並沒有陷入深度抑鬱。大多數心理學家認為,抑鬱症的出現是生活壓力事件與個人身心缺陷交互作用的結果



抑鬱症患者彷彿背負著一座叫做「絕望」的大山

抑鬱症具有家族遺傳性。通過研究雙胞胎,研究者們發現了基因對抑鬱症有強烈影響的證據。在相同環境下長大的同卵雙胞胎共同患上抑鬱症的概率比異卵雙胞胎高三倍,異卵雙胞胎只有一半基因相同。此外,同卵雙胞胎共同患上雙相抑鬱症的概率比異卵雙胞胎高五倍。


這些發現表明,抑鬱症和雙相抑鬱症的基因缺陷是可遺傳的。對領養的研究也為基因在抑鬱症中的作用提供了證據。這些研究顯示,抑鬱症患者的孩子即便被養父母撫養長大,依舊容易患上抑鬱症。


基因對抑鬱的影響可能是通過製造大腦的異常活動來實現的。研究顯示,一些被稱作神經遞質的腦內化學物質對情緒和情感的管理起著重要作用。與抑鬱有關的神經遞質包括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和血清素


上世紀60年代的研究顯示,導致抑鬱症的原因是腦內部分區域的這些神經遞質低於正常水平。這一理論得到了抗抑鬱藥物的佐證,其效果來自於提升與抑鬱有關的神經遞質的水平。然而,後來的研究對這一簡單解釋提出了質疑,並提出了神經遞質水平與抑鬱症之間更為複雜的關係。


抑鬱症也可能與荷爾蒙失調有關。許多抑鬱症患者有著高出正常水平的皮質醇,這是一種腎上腺在應對壓力時分泌的荷爾蒙。此外,不夠活躍或過於活躍的甲狀腺也可能引發抑鬱。


抑鬱症也可能源自各種疾病,包括膳食維生素B6、B12、葉酸缺乏症;神經退行性疾病,比如老年痴呆症和亨廷頓氏舞蹈病;腦前部中風;某種病毒性感染,比如肝炎、單核細胞增多症。一些藥物也可能導致抑鬱症,比如:類固醇。


心理學理論下,對於抑鬱症認知的演變


有關抑鬱症的心理學理論關注人們的思考方式和行為方式。在1917年的一篇論文中,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將抑鬱症或重性抑鬱症解釋為一種對喪失的反應,無論是諸如丈夫死亡這種真實的喪失,還是未能實現一個重要目標這樣的象徵性喪失。弗洛伊德認為人對於喪失的潛意識憤怒會削弱自尊,導致自怨自艾或自我毀滅的行為


有關抑鬱症的認知理論強調非理性思維過程的影響。美國精神病學家亞倫·貝克認為,由於錯誤的思維,抑鬱症患者傾向於從負面角度看待自己、周圍的環境和未來。這些錯誤包括,聚焦任何情境的消極方面,從負面角度錯誤解讀事實,把任何不幸的歸咎於自己


貝克認為,這種自我挫敗的世界觀早在童年時期就已習得。這種負面思維讓事情看起來比實際要遭得多,並且增加了患抑鬱症的風險,尤其是在壓力環境下。

這一認知學觀點的支持者認為,帶有「抑鬱」性格特質的人比其他人看起來更容易患上真正的抑鬱症。抑鬱性格特質有諸如憂鬱、悲觀、內向、自我批判、過度懷疑和批判他人、深刻的缺陷感、過度沉思和擔憂。此外,經常表現為依賴他人、敵對和衝動的人也更容易患抑鬱症。



一些更為「抑鬱」特質的人可能更容易患上抑鬱症


美國心理學家馬丁·賽里格曼提出,抑鬱症來源於「習得性無助」,一種後天習得的認為個人無法掌控事件結果的信念。賽里格曼的觀點認為,長期暴露在無法掌控和無法逃脫的事件中導致了冷漠、消極和失去動力


美國心理學家林恩·艾布拉姆森和同事對這一觀點進行了拓展,認為造成抑鬱的不只有無助,還有無望。無望理論將抑鬱歸因於一系列負面思維,在這些思維中人們將消極的人生事件歸咎於自己,認為這些事件的成因是永恆不變的,將單個缺點過度泛化並放諸人生各個領域


心理學家贊同,壓力事件能觸發抑鬱症易感者發病。比如愛人的離世可能觸發抑鬱症。通常,心理學家會將真正的抑鬱症與悲痛區分開,悲痛是所愛之人去世後正常的悲痛過程(海王星經歷)。


其他壓力事件還可能包括離婚、懷孕、失去工作甚至分娩。20%的女性在生產後會經歷一段時期的抑鬱,稱為產後抑鬱症。此外,有嚴重疾病或殘疾的人常常患上抑鬱症。兒童時期被虐待的人較之他人更容易患抑鬱症,長期生活在壓力環境下的人同樣如此,比如帶著數個孩子,又缺少或沒有親朋好友支持的單親媽媽。


抑鬱症通常難以擺脫,也無法通過意志力克服。因此,發作時只能順其自然直到其自行緩解,或者接受治療通過抗抑鬱葯、心理治療或者兩者結合的方式可以治療抑鬱症。儘管不乏有效治療的途徑,許多抑鬱症患者仍未接受治療,甚至未被確診。


研究顯示,醫生至少有一半時候診斷不出抑鬱症。此外,許多醫生和病人將老年人群體的抑鬱症視為上了年紀的正常現象,儘管抑鬱症治療在老年人群體中往往非常有效。


如何治療抑鬱症?

抑鬱症認知模型是抑鬱症治療中最具實驗證據支持的模型。該模型認為個體的認知、思想和信念決定了行為和情緒。亞倫·貝克的名字與認知因果抑鬱症模型緊密相連。他曾寫道,當人們基於適應不良性信念和態度錯誤解讀事件時,抑鬱癥狀就產生了。該模型證明適應不良性認知先於並導致了心理紊亂。


貝克發現「從輕微神經症到重度精神病的各個抑鬱階段都能看到偏離邏輯和現實的思維」。他還指出了抑鬱症群體的典型標籤,包括自卑、被剝奪感、誇大問題、自我批評性思維、渴望逃離、死亡或重生


抑鬱症認知模型有三個原則:

  • 第一,認知三聯,指消極看待自我、世界和未來;
  • 第二,模式,指適應不良性思想和信念模式;
  • 第三,認知錯誤,指伴隨著對現實的負面、虛假認知的錯誤思維。

抑鬱症認知模型的三個原則簡單易懂。模式是我們解讀自己周圍世界的方式以及我們如何給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件賦予意義。貝克認為,要治療抑鬱,患者需要應對他們的適應不良性結論。因此,心理治療師的工作是對這種模式發起挑戰,然後提出對事件另一種更積極的解讀。


抑鬱症認知模型的認知理論認為,人們對事件的歸因,對控制和自我效能的認知,以及對自我和世界的信念影響著他們的行為和情緒。如果個體的想法和認知是負面的,那麼就容易患上抑鬱症。認知理論認為,自我決斷和治療干涉可以改變這種情況


最早使用認知視角作為治療模型是在上世紀70年代,那時阿爾伯特·艾利斯開始推崇合理情緒療法。作為略同於今天認知行為療法的一種綜合性方法,合理情緒療法提倡將個體自我毀滅式的信念轉變為積極信念。該療法認為,這些信念是大多數心理紊亂背後的主要原因,從根本上對抗它們,就能治癒此類病症。


艾利斯採用的方法被稱為ABC模型,考察觸發事件,人們與之相關的信念,以及或正面或負面的行為結果,或者產生的那個信念。艾利斯認為,採用這個模型,就能展現不恰當的思維過程如何導致諸如抑鬱症之類的病症。


就在艾利斯建立ABC模型的同時,一位名叫亞倫·貝克的心理學家發明了認知療法,該療法認為,抑鬱症和焦慮是由特定的焦慮觸發思維模式引起的。他的解決方法是,鼓勵患者通過蘇格拉底問答法自我檢視這些模式。蘇格拉底問答法不提供答案,但通過反覆提問,將這些模式從患者身上剝離出來,幫助患者自己看清那些自我毀滅式的傾向來自何處



通過反覆提問,幫助患者看清毀滅式模式的來源

現代認知行為療法很大程度上是基於艾利斯和貝克的研究,通過幫助患者找出自我思維過程中的抑鬱症根源,並代之以更具建設性的思維,來改善患者生活。在這種方式中,塑造我們的更多是我們的思維方式,而非我們應對世界的方式。


認知行為療法適用於很多人。它關注個體當下的現實境遇,而非投射的負面情境。但對於有的患者來說,關注未來和之後積極的可能性有助於他們從抑鬱狀態中抽離出來。來自西達斯西奈醫院的研究者表示,一種幫助患者創造積極前景的全新治療方案或能更好地幫助他們應對重性抑鬱。接受未來導向療法的患者在抑鬱症和焦慮症方面有極大改善,生活質量也大幅提升。


西達斯西奈醫院精神病學與行為神經科學科成人門診項目論文作者兼醫療主任詹妮思·維豪爾博士稱:「最近的影像學研究顯示,抑鬱症患者腦部負責樂觀開朗的區域功能減退。同時,抑鬱症患者通常缺乏技能幫助自己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他們設定目標、解決問題或計劃未來的能力較差。」


同樣來自西達斯西奈醫院的阿南德·潘地亞表示:「未來導向療法旨在教會患者用更積極的方式思考未來,並採取必要行動創造積極的未來經歷,以緩解抑鬱。」這一研究首次證明了以提升未來期望值為目的的干涉能緩解重性抑鬱症癥狀。」(從占星學角度來說,這就像把木星作為解毒藥,注入土星之中!)


傳統療法鼓勵人們談論當下問題和恐懼,關注消極的一面。維豪爾強調:「朝氣蓬勃的狀態所需要的思維模式或行動,不會在你談論不開心的事情時產生。」



如果被確診為抑鬱症或者是疑似抑鬱症的情況,請去醫院就醫,尋找專業的心理諮詢師求助。我們希望你能度過自我的寒冬,並給予你真誠的愛和祝福。


版權聲明:原創文章由若道翻譯發布,歡迎轉發,反對抄襲。友號轉載請申請白名單。


格倫·佩里


著名占星師,ISAR董事會成員,共出版八本占星著作;心理/意識研究專業博士;占星心理學學院(Academy of AstroPsychology)的創辦人;康涅狄格州研究生院(the Graduate Institute of Connecticut)原型宇宙學與意識進化項目的負責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若道星文化 的精彩文章:

13年過去了,李宇春還能紅多久?
除了占卜,易經還能怎麼用?

TAG:若道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