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從楊修之死看漢魏之際弘農楊氏家族的興衰沉浮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越石】
最近播出的電視劇《三國機密》獲得了很多三國愛好者的喜歡,其中楊修引起了筆者的注意,在劇中楊修是個恃才傲物的人物,他喜歡和聰明人對決, 把天下看成一盤棋局,喜歡和高手巔峰對決。那麼歷史上的楊修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弘農楊氏家族又是如何崛起的?
楊修之死
楊修出身於一個顯赫的世家大族——赫赫有名的關中望族弘農楊氏家族,自東漢到隋唐,弘農楊氏家族人物輩出,冠蓋軒冕相承。自高祖楊震到其父楊彪,每一代都曾有人擔任過三公,所謂的四世三公。
在東漢能與之抗衡的是另外一個四世三公家族汝南袁氏。楊修母族出身於汝南袁氏,是袁術的姐妹,楊修本人是袁術的外甥,這樣看來,可以說楊修身上彙集了東漢兩大頂級家族的血統。
一個家族經過百年時間會繁衍壯大,分成不同的房支。然而楊修卻恰恰是楊氏家族嫡系弟子,也是太尉楊彪唯一的兒子,可謂是天之驕子。然而在漢末動蕩不安的年代,所謂的四世三公家族也只能是任人宰割。袁紹袁術兄弟相繼割據一方,稱王稱帝,若是成功,我們有理由相信,姻親關係加上崇高的名望,楊修連帶楊氏家族一起飛黃騰達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然而天不遂人願,袁術袁紹最終一個個被曹操所滅。
劉協與伏壽(《三國機密》劇照 @豆瓣網)
建安二年(197年)因為袁術在淮南稱帝,曹操借楊彪和袁術有姻親關係罷免了楊彪並將其關到監獄,經過孔融、滿寵、荀彧等人的求情,楊彪沒有遭到曹操的毒手,只是徹底離開政治舞台,雖然建安四年(199年)又被任命為太常,接著建安十年(205年)又被罷免。建安十一年(206年),楊彪的封爵也被曹操以「恩澤為侯者皆奪封」為理由被廢除,自此楊彪也認識到曹操代漢是大勢所趨,於是以身體健康原因,辭官養老。
楊彪對漢室忠心耿耿,與曹操並非是一路人。建安元年(196年),獻帝大駕新遷許昌,大會百官公卿,時為兗州牧的曹操上殿拜見獻帝之時,看見楊彪臉色不悅,曹操害怕楊彪對自己不利(擔心這是一場「鴻門宴」),竟然不等宴會開始,就託言入廁、逃之夭夭。一代梟雄曹操面對楊彪之時竟然如此狼狽,楊彪之氣場可見一斑。
儘管如此,楊彪卻不反對兒子楊修為曹操效力,互相地,曹操也向楊修伸出橄欖枝。楊修早年在許都就以名而顯露,即使是在許都士人圈中狂妄自大的禰衡也表示欣賞他。楊修被舉為孝廉之後不久就被曹操徵辟,在幕府為曹操出謀劃策並且深得曹操歡心,據記載「是時,軍國多事,脩總知外內,事皆稱意」,可見曹操雖然和其父有芥蒂,並不妨礙曹操本人對楊修的重用。
楊修並非是漢室的死黨,且為人多才博學,考慮到楊氏一族的影響力,曹操重用楊修也是為了緩和下之前的矛盾。楊彪本人也默默承認了這一現實,他也不能指望兒子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去以卵擊石。
隨後楊修不可避免地捲入了曹丕曹植兄弟的儲位之爭去,並因此而丟掉了性命。事實上,建安七子中的王粲、劉禎等人也同時和曹丕曹植兄弟交好,詩歌書信唱和並不少,劉禎等人先後為曹丕曹植兄弟的屬官,即使是曹丕的心腹吳質,也曾經和曹植有過書信往來,切磋討論文學創作。
《三國機密》中的楊修
實際上史書中關於曹植曹丕儲位之爭的細節記載可信度很低,如吳質讓曹丕在曹操出征送行嚎啕大哭,以表心誠,從而勝過曹植為曹操歌功頌德之舉。相對於丁儀兄弟掀起來的血雨腥風,楊修吳質的這一點伎倆實在拿不上檯面。
在太子之爭中,曹操的態度是極為反覆和猶豫的。崔琰和曹植有姻親關係,但是面對曹操的詢問,崔琰仍然堅持「春秋之義,立子以長,加五官將(曹丕)仁孝聰明,宜承正統」,當然以小人之心揣測,崔琰是腳踏兩隻船,崔琰兄長之女是曹植之妻,崔琰本人又支持曹丕,那麼無論如何,都可以立於不敗之地。曹操聽了崔琰這番大公無私的話之後「貴其公亮,喟然嘆息」,其實曹操是不滿崔琰的回答的。
曹操當時非常想立曹植為繼承人,廢長立幼卻又是政治遊戲中的大忌諱,尤其是袁紹劉表殷鑒不遠,曹丕憑藉的名分還是獲得了很多大臣的支持。如果曹操有意立曹丕,根本不需要這麼隱秘,讓人秘密作答。緊接著,崔琰就由尚書遷到中尉,表面上是升遷(中尉是秩二千石九卿之一,尚書台的長官不過千石)實際上讓崔琰離開了魏國的權力中樞尚書台。
尚書在東漢就開始「事無不統」,成為名副其實的決策中心,雖然尚書的品秩較低,不如九卿顯赫,權力卻不同日而語。隨後丁儀利用崔琰言語上的漏洞給了崔琰致命的一擊。使崔琰含冤而死。「崔琰、徐奕,一時清賢,皆以忠信顯於魏朝;丁儀間之,徐奕失位而崔琰被誅。」徐奕為丞相府東曹掾屬,丁儀為西曹掾屬,丕植兄弟的爭鬥也延伸到了曹操的相府和尚書台等機關。
更為關鍵的一點就是,曹丕本人都不厭惡楊修,根據《典略》記載,楊修還曾向曹丕贈送過一把寶劍,曹丕時常佩戴在身,以致曹丕稱帝後,還睹劍思人,懷念楊修的好來。
楊修被殺(電視劇《軍師聯盟》截圖)
楊修父親更是受到曹丕的高度了禮遇,曹丕稱帝後甚至想讓楊彪擔任魏朝太尉,楊彪婉拒,曹丕於是退而求其次「乃授光祿大夫,賜几杖衣袍,因朝會引見,令彪著布單衣、鹿皮冠,杖而入,待以賓客之禮」,給足了楊彪的面子。
可以說楊修並非是曹植的鐵杆死黨,楊修與丁儀的所作所為相比較,已經是非常克制和節制了。在曹植失勢後楊修本人也有意想要遠離曹植,並曾給曹丕送禮示好,曹丕本人也不在乎楊修和曹植交往的事實,要知道有一次名士邯鄲淳不過是當曹丕的面稱讚了曹植才能,都讓曹丕感到不悅,楊修如果真如史書記載是曹植的心腹,恐怕很難解釋曹丕唯獨會不憎惡楊修,所以合理的解釋就是楊修和劉禎徐幹等人一樣以才名和諸公子交遊。
《軍師聯盟》中的楊修,深度參與了曹植與曹丕的奪嫡之爭
「植故連綴脩不止,修亦不敢自絕」,楊修處於進退兩難的處境,既想要討好太子曹丕,卻也不敢得罪仍然是曹操愛子的曹植。
而在曹操看來,楊修和曹植兄弟來往無疑卻是交關諸侯的行為,加上楊修是袁術的外甥,其本人出身關中望族,無疑加劇了曹操的猜忌殺戮之心。楊修臨期前對故人說「我固自以死之晚也」,以為自己受到曹植的牽連。楊修的死去像截然而止的音符,漢魏之際的弘農楊氏再無之前東京名族的奕世榮光。
弘農楊氏的崛起
弘農楊氏家族的奠基者是東漢的楊震,據後漢書的記載,楊震的八世祖是赤泉侯楊喜,《史記項羽本紀》記載"王翳取其頭,餘騎相蹂踐爭項王,相殺者數十人。最其後,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五人共會其體,皆是…封楊喜為赤泉侯",項羽死後,其屍體為諸將所搶,楊喜因搶得項羽屍體的五分之一而被封為赤泉侯。楊喜是漢初軍功階層的受益者,然而並非是漢初統治集團的核心。
封爵傳至楊喜孫楊無害時,因"坐詐貽人六百"而被奪爵,可見楊家經濟上的貧困。楊喜後代也找不到擔任郡守九卿等高官的記載,其家族的政治地位可見一斑。
到漢宣帝時期,宣帝優待創業功臣,楊喜玄孫楊孟嘗獲得了「復家」的待遇。其後,楊喜嫡系子孫便沒落無聞。由此推之,楊震或為楊喜的旁系子孫。
楊震的父親楊寶還有這麼一段傳說,據說楊寶九歲去華山的時候,見到一隻黃鳥被鴟梟(貓頭鷹)擊傷後墜落到地上,被螞蟻圍困起來,楊寶就把黃鳥帶畫家去,並餵養黃鳥。一百天後,黃鳥的羽毛長了出來就飛走了,夜裡有個黃衣童子向楊寶說道「我西王母使者,君仁愛救拯,實感成濟」。並給楊寶四枚白環,並表示「令子孫潔白,位登三事,當如此環矣」。這個故事無疑是後世編造的神話用來附會解釋弘農楊氏四世三公的事實,不過楊寶白環這個典故卻流傳深遠,成為中古時代楊氏家族成員書寫墓誌常見的書寫範式。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儒家思想成為社會主流思想,逐漸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階層中去。由於察舉制的流行,士人多以通經為手段獲取功名利祿。武宣之後與此同時進行的是豪強開啟官僚化和經學化的進程,通過任子制度和察舉制度,豪強進入官僚系統後,通過權力便可以繼續保障其經濟利益,可使其子孫(家族)繼續經明修行蟬聯冠冕,通過這一途徑,王權將多元的社會勢力約束集成為一元性,多元開放性發展約束集成為單向性發展。
楊修之父楊彪
各種社會勢力獲得地位、聲望和財產的途徑除政治一途外,其他途徑都被堵死或受到嚴格的控制,富貴權名等人們所欲求的種種利益都壟斷於國家,人們只有與權力結合或向權力靠攏才能獲得最大的利益和保證自己的利益不被侵這正是所謂的「利出一孔」,此外別無它途。從而形成一元的社會結構,實現政治權力對社會的支配控制。
著名的杜陵張氏家族、金氏家族、韋氏家族,子弟相繼佔據高位的不可勝數。這樣遊離於社會秩序之外的豪強遍被納入國家統治秩序中去,集官僚、地主、士人等多種身份的豪強階層於是形成了。
自東漢以來,豪族豪強開啟了官僚化儒家化經學化的進程,不少豪族已經成功轉身為世族、士族,個別家族開啟世族化進程,世代通經,利用門生故吏、婚姻編織龐大的關係網,官場的權勢轉化為經久不衰的社會地位,如汝南袁氏、弘農楊氏、龍亢桓氏是經世不衰的經學世家,弘農楊氏、龍亢桓氏在魏晉南北朝也是高等士族。
然而古老的鄉里宗族勢力並非都能產生世家大族,東漢地方豪強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控制地方政權的,然而官場才是真正誕生世族的地方,在利出一孔的官本位社會裡,只有官場的權勢可以衍生出鄉里權勢、財富,換句話說宗族勢力的擴張是權力的衍生品。在官場中才能獲得更多的政治資源,建立穿越州郡的婚姻聯繫網,收穫更多的門生故吏。
東漢士人並沒有家族化,多數士人出自單寒之家,士人接受教育通過明經便可以出仕州郡,任職朝廷。通過官場權勢又能獲取衍生財富。保障後代的教育權力,這樣,一個家族世代冠冕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教育——權勢——財富——教育便可以無限制循環下去,因此東漢世族多具有學門、官族和豪右的特徵。
楊震年少好學,從太常桓郁那裡學習《歐陽尚書》,由於楊震學問深厚,窮究博覽,人稱「關西孔子楊伯起」。因為聲名卓著,當時州郡爭相禮辟,但是楊震都拒絕了,直到他五十歲那年方才出仕。東漢弘農楊氏發跡前在地方並沒有強大的鄉里宗族勢力,是靠楊震出仕州郡、朝廷才發展起來的。
香港八閩弘農楊氏宗親聯合會成立18周年暨首屆青委會成立典禮,於2014年6月7日在香港北角富臨皇宮酒樓舉行(網路供圖)
楊震之後的仕途是一帆風順,四遷荊州刺史、東萊太守、太僕、太常,最終官至太尉。楊震因反對宦官專權最終飲鴆而死。楊震雖死,卻為家族的崛起奠定了基礎,楊震本人也成為楊氏家族發展史上的一座精神豐碑。
結語
東漢後期社會矛盾激化,外戚宦官專權,社會日益黑暗,引起士大夫的高度不滿。深受儒家思想浸淫的士大夫更是以澄清天下污濁為己任,標榜節氣,以名節自立。楊震做官清廉,為人正直,給子孫後代樹立了一個良好的榜樣,其作為更是符合清流士大夫們的期許,這正是弘農楊氏家族在東漢一直能綿延不絕的保證,故楊震子楊秉、孫楊賜、曾孫楊彪能相繼為三公。
雖然楊袁兩家同為四世三公之顯貴家族,時人對其評價頗有不同,《華嶠書》曰:「東京楊氏、袁氏,累世宰相,為漢名族。然袁氏車馬衣服極為奢僭;能守家風,為世所貴,不及楊氏也。」無疑楊氏家族的優良家風深為世人讚許。
楊修死後,弘農楊氏家族暫時沉寂下來,然而楊修死後三十年,時局又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魏國的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控制了曹魏政權,開啟了亡魏變晉的進程。司馬昭在兒子司馬炎弱冠之年開始考慮司馬炎的親事,最初選擇的聯姻對象是名士阮籍的女兒,然而阮籍表示拒絕。隨後選擇了弘農楊氏家族出身的楊文宗之女楊艷,楊文宗並非弘農楊氏嫡系出身,是楊震少子楊奉的後代。司馬炎登基後,將楊艷立為皇后。至此,弘農楊氏再次以外戚之家的身份重新登上政治舞台,重回權力中心。
※監管全面「追殺」,互聯網資管「凜冬將至」?
※女子1周忘洗電飯煲 鍋里長「棉花糖」
TAG:觀察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