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學術大牛」如何培養弟子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楊陽,是太陽能電池行業「大牛」,2016年被湯森路透評為「世界最具影響力科學家」之一。他執教22年,先後培養出42名博士和38名博士後,其中26位已成為大學教授,目前指導的在讀博士生有16人。
圖片來源:16sucai
本文轉載自「新華網」。
為什麼能培養出這麼多優秀的弟子?楊陽告訴新華社記者:「我帶學生,很願意花時間找每個人的特點。第一,找出學生的長處;第二,找出學生的夢想。我經常鼓勵學生去做一些事情,設定一個目標,大家一起往前沖。」
楊陽說,每次新來的博士生,他先聽取學生10至20分鐘的個人陳述,然後「慢慢深入」了解學生想法。他常問學生:你將來想幹什麼?
如果學生答「想開公司」,沒問題。楊陽說,過去20年里,他的學生畢業後依靠實驗室的技術先後開了五六家高科技公司。如果學生這麼打算,他會根據學生的情況和願望,看看有什麼技術可以去研發,畢業後把技術打包拿走去開公司。
楊陽說,這樣一來,這個學生讀博時有一個把技術商業化的願景,感覺是在為自己前途打拚,在實驗室也會特別賣力。
如果學生答「想當教授」(他的學生百分之六七十都這麼說),他經常會接著詢問:「當教授,你認為什麼最重要?」
「做科研。」很多學生這樣回答。
「不是的。當教授最重要的是想教書,喜歡帶學生,喜歡教學生,心裡有學生。」楊陽說。
他說,他的很多學生都想當教授,但又擔心這條路不好走,他經常鼓勵他們,幫助他們準備「當教授的要點」。他的實驗室講究團隊工作,提倡學生接受挑戰,自我挑戰;學生們互相討論、鼓勵,而不是看見問題繞開走。
楊陽說,給學生壓力、願景和視野,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建立這樣的實驗室文化,看著它生根發芽,就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成就」。
楊陽十分強調美國實驗室的「容錯」和「挑戰」文化。他說,美國教授重視研究過程、獨立思考,對學生比較包容,沒達到目標未必是錯,只表明要更多嘗試,在嘗試中發現問題、定義問題、解決問題。應當從非常積極的角度看待挑戰,沒有挑戰就沒有成果,學生就勝任不了今後的工作。一個學生在讀博期間「挑戰自己,挑戰一個目標,經過三五年時間,就會很不一樣」。
的確,「容錯」和「挑戰」文化,是學術創新的活水,而活水所澆灌的學術土壤——美國長期約定俗成、受到制度保障的「公私分明」師生關係,同樣甚至可能更加重要,只是長期沒能受到後發國家應有的重視。
心裡有學生,指的是學生利益和前途。楊陽告訴記者,在美國師生關係是一種職業關係,也就是說老師應盡量避免干涉學生個人生活。
楊陽說:「學生是學生,不是勞力」,這在師生關係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他申請的研究經費,百分之七八十都花在學生身上。「做科研,當然是要靠博士生和博士後來做,研究經費最主要的就是付給他們工資,百分之七八十是一個很自然的比例」。
學生拿工資,是學生工作的報酬。但是楊陽說,如果與學術研究項目無關的話,學生不應給導師打雜或者在導師的私人公司幹活,導師也不應該扣住學生的成果不予發表。「老師不能用個人意願影響學生的個人前途,這是不道德的。」
學術成果署名,對學生也要公正、公平。在科研領域,按照國際慣例,指導學生論文的教授通常把名字署在最後,即「通訊作者」。至於學生,則根據貢獻排名,「(師生)事先會討論好」。楊陽說,當然,能夠這樣做,得益於美國對教授有一套相對健全成熟的科研評價體系,這是導師能夠給予學生足夠認可的主要原因,值得國內借鑒。
他說:「我當了這麼多年老師後,深深感覺到,學生就是我們最大的資本。所以我們一定要把學生的利益放在我們的利益之前,把學生的前途放在我們的前途之前。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全心全意地把學生教出來。」
「當你把一個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鼓勵他,他會做出一些令人沒有辦法想像到的成就。這是我們當老師最欣慰的地方——我們是伯樂,發現了千里馬,把千里馬調教了出來。」
End
※《柳葉刀》子刊:效果驚人!轉移性肺癌免疫聯合療法取得突破進展
※百奧賽圖完成4.1億元C輪融資,打造以基因編輯模式動物為基礎、綜合性的生物醫藥研發CRO公司
TAG:生物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