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學不為媚時語,獨尋真知啟後人——訪博士生導師宋才發教授
治學不為媚時語,獨尋真知啟後人
——訪博士生導師宋才發教授
馮翠平范麗君
《中央民族大學研究生學刊》編輯(以下簡稱「編」):宋教授,您好!謝謝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來接受我們的採訪。據了解,您長期從事教學科研工作,自20世紀90年代初就開始招收和培養碩士生與博士生,能否就您多年的教學科研經驗談談我們應當如何進行研究生階段的學習?
宋才發教授(以下簡稱「宋」):我認為研究生的學習活動應該以研究為主,不能還像本科階段那樣學習,以往那種教室—食堂—宿舍「三點一線」的學習方式、滿堂灌的辦法是絕對不可取的。從小學到大學階段的讀書都是為了消化課本,保證考試的過關率、合格率。在研究生階段的學習,應該繼續加強專業領域的理論學習,夯實基礎,但這種學習是為進行科學研究服務的。讀書是為了研究,聽課也是為了研究。研究生讀書應該是在導師的指點下,帶著要研究的問題在知識河床的兩岸自由的採集知識的花果。簡而言之,要讀書與研究並重,而且重點和核心是研究問題。現在的研究生大體可以歸納為三種人:讀書人、算是讀書人和不是讀書人。「讀書人」就是無論有多忙,讀書有恆量、有恆心、讀必廣、讀必思,善於把讀書與做學問結合起來。「算是讀書人」看起來也在讀書,但是他讀無常、讀無幾、讀無恆、讀無思,想做學問卻始終沒有入門。「不是讀書人」的人,基本上沒有自覺的讀書計劃,即使讀書也只是為了應付導師檢查、對付課程考試、粉飾自己的門面而已。對於剛入學的研究生來說,首要的問題就是在老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儘快轉變學習方式,由過去以上課聽老師講課為主,轉變為以自己學習、獨立研究為主。這是一個艱難的角色轉換過程,但是它確實非常重要和必要。在完成學習方式的轉變後,應該逐步確定和明確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方向的確定可以是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自己的觀察和領悟確定的,也可以是在導師提供思路的啟發下確定的。另外一個方面就是要積极參加導師承擔的課題研究,對於高年級學生來說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只有積极參与到課題研究當中去,才能夠學以致用,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達到出人才出成果的目的。總之,在研究生學習階段,應該在加強自主學習的同時,積极參与課題研究,把專業課知識的學習與科學研究緊密地結合起來,最終實現自覺學習能力與動手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共同提高。
編:請您具體談談對我們研究生培養目標、研究方向的看法好嗎?
宋:可以。我就以博士生的培養教育為例來談一些自己的具體看法吧。我認為博士生所面臨的問題實際上是連「問題」都沒有,也就是說他面對的只是一個研究方向,具體的研究課題要根據自己過去的知識積累和研究基礎,靠自己或者在導師的幫助下去探索、發現和定義。一個好的導師應該善於識別和充分考慮每一位博士生不同的個性,對其進行個性培養,決不能抹殺和漠視學生的個性特點,導師為人、為學的風格通常會在他的學生身上留下深刻的印記,會對那些未來的專家、學者、領導和導師產生久遠的影響。所以我認為,博士生的教育必須因材施教、因人而教。培養目標應該主要是培養具有很強的專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學術型人才,博士生經過3年的學習和培養,應當具備寬厚的學科專業知識和技能,善於梳理和提出問題,獨立從事學術研究,並且能夠做出創造性的理論貢獻。同時,他們還應當具備良好的科學精神和學術道德,具有很強的團隊精神、組織能力和溝通能力,為今後成為某一方面的學術領軍人物和學科帶頭人奠定基礎。博士生在校期間的任務不只是學習現成的知識,更重要的還在於創造知識。我經常在上課時告誡弟子們:「未來的領導、秘書多數來自於研究生,未來的專家學者主要產生於研究生,未來的人民教師直接來源於研究生,如果你們不刻苦學習,你們沒有理論創新和學術成就,那麼,到你們這一代人主宰社會的時候,就會出現天下無理論或者理論貧乏。」我這句話是說重了一些,但是我歷來認為言輕莫勸人,說輕了不容易記牢或者不起多大作用。大學裡創造知識的主體不能夠排除、忽視博士生和有才華的碩士生,他們有責任、有能力為創造知識做出自己的貢獻,他們是創造知識的一支重要的生力軍。博士論文的選題就是要致力於解決國家當前發展中的關鍵問題和重大問題,尤其要注重研究成果在促進學科建設、西部大開發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編:您對我們研究生參與課題研究有什麼思路和作法?
宋:一般而言,每位導師都有自己的中長期研究規劃,所以最簡單、最便捷的一個方式就是研究生參與導師的研究項目,對低年級學生來說更是如此。通過參與導師的課題研究,能使自己各方面能力得到鍛煉、培養和提高,為自己以後的獨立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另一個途徑就是研究生自己獨立的或者在導師的帶領下參與申報科研項目。這條途徑要求研究生必須具備比較強的科研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對高年級的學生較為適合。譬如,在組織2005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申報工作中,我就指導2002級博士生和2003級博士生分別以年級為單位,由一人牽頭集體申報一個項目。雖然申報不一定能成功,但至少可以使學生因此了解和熟悉課題項目申報的全過程,為他們今後組織課題申報和研究提供有益的經驗。工夫不負有心人,一分辛勤就會有一分回報。在我培養的在校博士生中,2002級博士生黃頌文就申報成功了一項國家民委的委託項目,2003級博士生張術麟與他人合作申報成功了一項2005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03級博士生李華明申報成功了一項湖北省基金項目。由於他們對學術研究孜孜不倦,在校期間取得了不少初期研究成果,最終在畢業前夕黃頌文獲得「2004年中央民族大學博士生優秀學術科研獎」、2004年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張術麟獲得「2005年中央民族大學博士生優秀學術科研獎」;李華明獲得「2005年全國高等院校博士生寶鋼獎」。
編:根據您多年的科研經驗,進行學術研究最重要的是必須把握什麼?
宋:作為一名社會科學工作者,在研究過程中應該「立足現實,把握未來,時刻關注學科發展的前沿狀況」。我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學術研究一定要從書齋里走出來,否則研究成果就不受社會歡迎,就沒有生命力。」換言之,理論研究一定要與實踐相結合,要緊密關注社會現實,只有與社會現實緊密結合的研究成果才有生命力。同時,學術研究還要具有前瞻性,要有超前意識和敏銳的洞察力。只有理論研究先行於社會實踐,才能更好地指導實踐,同時在實踐中得到更好的檢驗,從而進一步完善理論研究自身。譬如,早在80年代末,當「市場經濟」還屬於探討中的非官方語言,「市場經濟理論」還處在姓「資」姓「社」論戰的時候,我就敏銳地意識到市場經濟體制必將成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走向,經過幾年潛心研究,當1993年2月憲法修正案確立「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後不久,我就出版了《中國市場經濟法》。也許當時的研究成果不一定很深,但它畢竟及時地填補了這方面的理論空缺。也就是說,學術研究的「新」與「深」是聯繫在一起的,有些內容你研究有多新,它實質上就有多深。總之,進行科學研究一定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要具有預見性,要有眼力去發現有新意的研究點。
編:正如您剛剛提到的研究應該具有前瞻性和新穎性,我們知道現在進行學術研究都要求選題有新意,論文寫作要有創新點,導致部分人在研究中片面追求「新」,而忽視研究的深度。您如何看待科學研究中「新」與「深」的關係?
宋:確實如此。搞研究要有超前意識,要有創新精神,不能看到別人在研究某個問題自己也跟風,那樣只是做重複研究,只會製造更多的「學術垃圾」。所以,要做有生命力的學問,就切忌「一窩蜂」式的研究,切忌跟著風跑。論文的選題與論文的題目有關係也有區別,好的論文選題要有生命力,要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學術價值,要考慮獨創、新穎,但是要反對獵奇。研究的「新」與「深」是相互聯繫的,有「新」就有「深」,而且只有「新」才會有「深」,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研究有多「新」就會有多「深」。我最近在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十本的《以案說法》叢書,出版發行後,僅在西單圖書大廈新華書店暢銷書排行榜中就名列第二位,中央電視台還為這套書做了專題報道。為什麼會有如此好的反響呢?主要在於它「新」而且「及時」,是社會所急需的。當然做研究也必須有深度,僅有新意缺乏深度的研究也不會得到人們的認可,因為它給讀者提供的只是一杯白開水,沒有學術理論價值,因而也是沒有生命力的。研究的深度是建立在新穎的選題和創造性的分析與思考之上的,是以獨特的視角和創新的思想為基礎的,沒有這些研究,深度就無從談起。因此,當代研究生要掌握或者具備研究與做學問的本領,就必須努力地培養自己觀察問題的敏銳洞察力和創新精神,同時也要加強理論學習,不斷提升自己從事科研的知識底蘊。
編:那麼我們怎樣才能具備這種敏銳的洞察力與創新精神呢?
宋:要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就要時刻關注社會的動態和需要,培養自己對社會複雜現象的感知能力。在觀察和思考問題時,思維的觸角要延伸到國家最急需的領域中去,要密切關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點、難點和熱點問題,因為這些領域充滿了創新的機會,同時也提供了大量社會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些是最有價值和最有現實意義的研究。當然,在密切關注社會需要與發展動態的同時,要有積極的創新思考,只有進行創造性地思考才能從紛繁複雜的社會現象中,看到事物的本質和問題的根源,才能提出有見地的思想。另外,創新精神的培養也需要摒棄盲目迷信權威的觀念與行為,在研究分析問題的過程中,一定要有自己獨立的立場和見解,要有分辨能力。讀書、做學問要循序漸進,日進有功;不能惟書,不能惟上,不能惟聖人,只能惟真理。我可以不贊成你的觀點和看法,但是我尊重你的人格和你的發言權。做學問要有平常人心態,從最基本的、最基礎的做起,切忌好高務遠;做學問只能循序漸進,不可急功近利,學問不可速成,只能夠水到渠成;做學問要有執著追求,要有為學術獻身精神,獨成一家之言。否則就是其人不足論,其文不足觀,其言不足惜。總而言之,研究過程中洞察能力與創新精神的培養都不是靠說出來的,也沒有任何捷徑可取,惟一的辦法就是在平時的學習研究過程中,踏踏實實的去做、去實踐、去摸索。
編:近年來隨著一些邊緣與交叉學科的興起,人們越來越關注跨學科的研究,這對我們當代研究生來說也是一個新的巨大挑戰。作為一位在法學、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領域都頗有建樹的學者,您如何看待這種跨學科的研究?
宋:我是學科學社會主義專業出身的,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轉行研究法學,是一個半路出家的人。但我個人認為,作為一個社會科學工作者,研究的動力不是從書本中去找,而是來源現實的社會,來源於現實的社會現象。而社會現象是複雜多樣的、多變的,同時包含多種因素,涵蓋多個領域,所以在對複雜的社會現象進行研究的時候,必須運用多方面的知識,從多個角度進行研究。另外,現代社會已經不是過去那種封閉的社會,而是一個高度開放的社會,其所需的人才也是複合型人才。因此,多學科、跨領域的研究其實是一種必然。過去那種只看重本科的所謂「科班出身」的觀點在今天是站不住腳的。譬如,費孝通、于光遠等大理論家、大學問家,他們都不只是某一個方面的專家,他們的知識面是寬闊的。北京海淀區是一個大學城、知識的海洋,地處中關村南大街的中央民族大學得天獨厚,我們有這個區位優勢和條件,我們應當提倡和鼓勵研究生跨專業、跨學科、跨學校地汲取知識營養,努力使自己成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複合型人才。
編: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協調這種多學科跨領域的研究呢?
宋:事實上,跨學科研究中的各個學科之間並不是完全分割的,而是相互聯繫、互相交叉的。從我個人來看,最開始的研究領域是科學社會主義,但在研究科學社會主義的同時,我也很重視和有興趣對經濟和法律的研究。實際上科學社會主義體系中「國家與法」的內容,就是科學社會主義與法律的結合,都屬於法學門類;而作為構成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體系三大內容之一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則完全是對經濟政治問題的研究。馬克思曾經說過:「人類社會的一切發展,都要到經濟關係中去找…要到現實關係中去找…」。無論是學經濟的、學法律的,還是學任何其他相關學科的,都是在研究社會問題,而各種社會問題都是彼此相通的。因此,各門學科的研究並不存在絕對的分界線。一個成功的社會科學工作者應該具有哲學家的頭腦,經濟學家的思維方式、法學家的敏銳眼光。事實上,任何一位真正的專家都不是單打一的,我已說過如費孝通,他既是社會學家,又是研究鄉村經濟的不折不扣的經濟學家。因此,當代研究生不要把自己的研究領域限制在某一個狹窄的範圍內,而要提倡廣、博、雜。但是,「雜」並不等於亂,而應該是雜中有序,廣博中有重點,有核心。只有做到這樣,我們才能在學習的過程中協調好各個學科之間的關係,才能在跨學科研究中遊刃有餘。
編:論文是研究成果的最終體現之一,對於我們研究生來說,論文寫作是一個重要但同時又很頭疼的問題,能否結合您多年的經驗談談我們應該如何把握論文的寫作方法,提高論文質量?
宋:寫作沒有秘訣、沒有秘方,但是有方法和規律可循,因此掌握一定的寫作方法對提高論文寫作水平是非常必要的。簡單說來就是一句話:「學別人的經驗,走自己的路。」在讀書時要好好總結他人的寫作經驗與寫作技巧,譬如,要在讀書過程中捕捉新的觀點、發現新的資料和寫作素材;在讀書中總結別人構思技巧、邏輯結構和思維方式;通過讀書觸發自己的寫作靈感、動機、發現新的興奮點;要帶著準備研究的問題去鑽研有關文獻資料,要有鍥而不捨的精神。但是光有這些還不夠,一篇好的論文還必須有鮮明的觀點、確鑿的論據和有力的邏輯論證,必須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作支撐。因此,我認為寫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兩句話能夠說得清楚的,它是個人素質、寫作技巧、思維方式等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但是,一般說來可以從如下五個方面去努力:第一,多讀多看。古人云:「背得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只有多看多積累,才能在寫作的時候厚積薄發。第二,在讀書的過程中要多思考、多提出問題。研究生「讀書」不能像小學生按照老師的要求「把書上的字讀一遍」,「認字」只是一項低級的、機械的讀書活動。「讀書人」讀書需要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善於發現和提出問題。第三,要研究他人的思路和方法。讀書時要積極研究他人的寫作思路和方法,研究他人是怎樣提出問題、怎樣分析問題、怎樣論證問題、怎樣歸納或者推理得出結論的。第四,進行換位思考。想像如果自己就是這篇論文的作者,我會以怎樣的思路來寫作,在讀書過程經常進行這樣的換位思維訓練,就能極大地提高自己的寫作素質和能力。第五,「治學不為媚時語,獨尋真知啟後人」。做學問就如同做人,一輩子都要為自己說的每一句話、寫的每一行文字負責任,要樹立好的人品、培養和形成好的文風,自古「文如其人」就是這個道理。真正的「讀書人」任何時候都不能為了追求榮華富貴而獻媚、不能當風派人物和「風吹兩邊倒的牆頭草」、不受各種莫名利益的誘惑、不做無原則的事、不說違背心愿的話;不管別人對你的學問如何議論或者妄評,自己要襟懷坦蕩泰然自若;要沉得住氣坐得住冷板凳,要始終瞄準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既定目標,勇往直前地去追求學術創新。記得偉大的革命導師馬克思說過:「走你的路,讓人們去說吧!」偉大的革命導師列寧也說過:「誰笑得最後,誰笑得最好。」我真誠的希望和期待同學們善於讀書,真誠做人,長於作文。最後,我想借用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法文版序言」中說的一句話結束我們今天的對話:「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
編:宋教授,您精闢的論述使我們受益匪淺,再次感謝您給了我們研究生同學如此寶貴的教誨和建議!
載《中央民族大學研究生學刊》2005年第1期
2004年6月29日,宋才發教授被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評定為「首屆有突出貢獻專家」(照片為2015年11月翻拍)
國家民委領導與「首屆有突出貢獻專家」合影,第2排左3為宋才發教授
TAG:惟尋真知啟後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