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學好數學也要懂點心理學

學好數學也要懂點心理學

在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常常可見到這樣的情況:一些學生因為困惑、曲解或誤會而產生了消極的學習心理。

數學學習中,一些學生對老師存有依賴心理,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其表現一是期望老師對數學問題進行歸納、概括並分門別類地一一講述,突出學習的重點、難點和關鍵;二是期望老師提供詳盡的解題示範,以便自己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

在長時期的數學學習過程中,在習慣性的學習程序中,學生往往會形成一個比較穩固的習慣性思考和解答數學問題的程序化、意向化、規律化的個性思維策略的連續系統一一解決數學問題所遵循的某種思維格式和慣性。這是數學知識的積累,解題經驗、技能的匯聚,一方面有利於按照一定的程序思考數學問題,比較順利地求得一般同類數學問題的最終答案,但另一方面,這種定勢思維也會帶來負而影響,容易使學生的思維向固定模式發展,解題適應能力提高緩慢,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不到應有的提高等等。

偏重結論,忽視過程,是學生數學學習過程中常見的問題。學生在數學學習、解題過程中,相互交流往往停留在對答案、比分數上,很少就數學問題過程進行深層次的討論,也很少對解題方法進行創造性的研究,至於思維的變式、問題的變式,更是難於涉及。因此,在數學學習中,對定義、公式、定理、法則的來龍去脈往往不清楚,對知識的理解不透徹,很少從本質上去認識數學問題,無法形成正確、準確的概念,難以深刻領會有關結論。這樣做的直接後果是學生的智慧得不到啟迪,思維的方法和習慣得不到訓練和養成,觀察、分析、綜合等等能力得不到提高。

還有諸如自卑心理、自涼心理、迷惘心理、厭學心理、封閉心理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制約、阻礙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數學學習的效率降低、效益減少、效果欠佳,學習質量、學習能力得不到應有的提高。

2015年,心理學研究者對數學表現的病因異質性進行了研究,探究數學成績、數量和數學焦慮之間的關係,進行潛在剖面分析。

為了控制變數,研究選取了閱讀和數學項目組(Western Reserve Reading and Math Project)的264對12歲的雙胞胎,在雙胞胎父母的配合下進行了8次關於閱讀和數學表現的家庭訪談,前三次訪談是關於早期的閱讀發展,第四次是關於數學技能,接下來的兩次是關於閱讀和數學成績的發展的訪談。第七次訪談是關於閱讀技能與成績和數量、數學的成績,這次訪談發放了兒童問卷,問卷包括了數學焦慮問卷。第八次訪談時進行了數量、數學成就測試。研究的數據分析的數據都是來自第七次和第八次訪談的問卷和測試。

經過研究證實孩子的認知和情感部分對數學成績存在影響,經過潛在剖面分析發現,當孩子對數學存在焦慮時,往往其數學成績就會較差,反之如果孩子對待數學學習的態度比較輕鬆或者帶有喜愛的情感成分時其數學成績則較好。

所以,各位家長、老師們,想要孩子更好地進行數學的學習先幫助他們克服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心理小問題吧!

參考文獻:

Hart, S. A., Logan, J. A. R., Thompson, L., Kovas, Y., Mcloughlin, G., & Petrill, S. A. (2016). A latent profile analysis of math achievement, numerosity, and math anxiety in twins.J Educ Psychol,108(2), 181-193.

編輯|蘇玉潔

圖片|來源網路

? END ?

做好孩子的榜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巧智慧心 的精彩文章:

我不是一把糖果就能收買的小孩!
如何讓改錯更有成效

TAG:巧智慧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