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札記】隋文帝搞「釣魚執法」,殺掉一位七十二歲的老將軍
原標題:【讀史札記】隋文帝搞「釣魚執法」,殺掉一位七十二歲的老將軍
周靜帝將帝位禪讓給楊堅時,年僅六歲。
說是禪讓,其實是明搶,只是表面上做得很像那麼回事兒,一個讓,一個推,三讓三推,然後被讓的人裝作老大不樂意的樣子接受.
看起來扭扭捏捏,實際上心花怒放。
問題是,大家都不是傻子,都知道實際上是怎麼回事兒。
問題還在於,楊堅也不是傻子,也知道別人都知道實際上是怎麼回事兒。
翻開二十四史,歷史上很多重要的時刻都是這樣,所有人都心照不宣,所有人都不說破,然後你好我好大家好。
可是,別人可能真的沒什麼想法,但搶得皇位的楊堅卻總怕別人會有什麼想法,怕得厲害了,就只好殺人。
梁士彥就是楊堅要殺的目標人物之一。
梁士彥是北周大將,戰功赫赫,名聲響亮。
周武帝時,梁士彥曾隨武帝出征北齊。打下晉州後,武帝任命他為晉州刺史,駐守晉州,然後自己班師回了京城。
武帝前腳剛走,北齊後主高緯便親率大軍將晉州城圍了個水泄不通。
獨守空城,城內人心未附,城外是傾國而來的敵軍,援兵又不知尚在何處,如果境況,周軍一個個嚇得面如死灰,士氣低迷。
主將梁士彥卻毫無懼色,指揮眾軍士奮勇殺敵,拚死守城。最後連隨軍家屬老婆孩子都上陣了,才勉強抵擋住齊軍的連續進攻。
幾天之後,周武帝親自率領的援軍到來,齊軍退卻,梁士彥和眾軍士才得以獲救。
傷痕纍纍且疲憊已極的梁士彥見到武帝,立刻衝上前去,胡亂抓了一把便開始大哭。
這一把,抓的是武帝的鬍子。
雖然疼,非常的疼,但武帝並不在意,而是拉住梁士彥與他一起流淚。
看軍士們太過疲憊,武帝本欲班師回朝,但梁士彥卻力諫武帝趁齊師潰逃、軍心不穩的機會,一鼓作氣滅掉齊國。
武帝採納了他的建議,齊國遂亡。
所謂危難顯英雄、板蕩識誠臣,經此一戰,再經此一諫,周武帝對梁士彥自然是大為器重,加官進爵,賞賜無數。
後來,周靜帝繼位,楊堅做了北周的大丞相,大權在握,權傾朝野。尉遲迥不服,起兵造反,楊堅派兵剿殺,又是梁士彥率先攻入尉遲迥大本營,平定了叛亂。
以上其實都是背景。
講這麼多,我想說的是,在楊堅眼裡,梁士彥絕對是個必須除掉的危險人物。
為什麼?
第一,梁士彥功勞太大。滅齊有他的功勞,滅尉遲迥有他的功勞,爵位已經是公,勛位已經是上柱國,還讓我怎麼封?功高震主啊。
第二,梁士彥在軍中影響力太大。士卒最服什麼樣的人?當然是那些能夠身先士卒、英勇善戰的人了。梁士彥可是年近七旬都可以身先士卒、臨陣從未退卻過的人。一輩子身經百戰,戰必勝,攻必克,這樣的老將軍威信可想而知。
第三,梁士彥受周朝的恩典太多。在這個問題上,封賞是一方面,與周武帝的交情是更重要的一方面,前朝對他恩重如山,後朝想要俘獲他的真心,可就比登天還難了。
當然了,說難也難,說不難也不難,如果梁士彥也像鄭譯、劉昉那樣貪財,事情就好辦了,可偏偏梁士彥卻又是個不貪財的人,這就讓楊堅犯了難。
貪財的鄭譯、劉昉尚且讓楊堅必欲除之而後快,更何況不貪財找不到弱點的梁士彥呢?
沒問題,那就創造問題。
於是,從平定尉遲迥叛亂的前線一回來,梁士彥就被楊堅晾在了一邊。
事情都是閑出來的。
因為閑,所以覺得受了冷落,因為感覺被冷落,所以免不了跟朋友們時常抱怨。老將軍一抱怨,其他也對楊堅心懷不滿的人便聚集到老將軍身邊,攛掇老將軍重新披掛,尋機殺掉楊堅,恢復宇文氏天下。
梁士彥動了心。
幾番商量之下,眾人都覺得,在京城動手不太方便,如果能夠從地方上率先起事,迴旋的餘地和勝算都要更大些。
誰知,這一切都被楊堅安插在梁士彥身邊的密探報告給了楊堅。
沒幾天,楊堅頒下一道聖旨,任命梁士彥為晉州刺史。
晉州是哪裡?就是梁士彥曾經死守過的地方呀!那裡既是他走向輝煌的起點,也是他的根據地,能夠去晉州,豈不是「天助我也」么?
可惜的是,梁黨眾人還沒來得及高興呢,楊堅就把他們抓了起來。
在誅殺梁士彥等人的詔書中,楊堅把自己耍的小把戲說得非常清楚——「乃授晉部之任,欲驗蒲州之情」,而「士彥得以欣然,雲是天贊」。
「蒲州之情」,說的是梁士彥等人最初是把起事的地點定在了蒲州。
很顯然,梁士彥的謀事隊伍里有內奸,而楊堅任命他為晉州刺史則是一次徹頭徹尾的「釣魚執法」,是楊堅引誘梁氏眾人得意忘形的誘餌。
至於為什麼是晉州而不是梁士彥設想的蒲州,其實很好理解——他剛說了想去蒲州,你就派他去蒲州,一旦讓他起了疑心,打草驚蛇,直接在長安城裡發起叛亂怎麼辦?
被殺的那一年,梁士彥七十二歲。
※誰家玉笛暗飛聲——唐玄宗的「中國好聲音」大會與李白的思鄉之情
TAG:張楠之說 |